很多媽媽都認為寶寶吃得多代表營養好,白白胖胖代表健康,父母的這種態度往往使寶寶在嬰幼兒時期的肥胖或輕度肥胖得不到控制,而一旦發展成青春期肥胖或重度肥胖時再想減就很困難了。預防肥胖,家長應避免以下錯誤餵養方式:
●小時候多吃沒關係,就算胖,長大長高後體重就下來了
錯誤原因:有研究表明6個月左右的嬰兒出現肥胖,在成年後會有14%的機會出現肥胖;7歲的肥胖孩子在成年後有41%的機會出現肥胖;10~13歲的肥胖兒在成年後將有70%的機會出現肥胖。
正確做法:父母至少每半年要為寶寶量一次身高、體重,衡量寶寶是否過重;如果寶寶已經達到肥胖程度,不要坐視不管,建議帶著他尋求小兒科醫生協助。
●寶寶如果太胖了,就用節食的辦法幫他減肥
錯誤原因:父母如果強行給胖寶寶採取饑餓療法或減肥藥物來降低體重,雖然有可能暫時減輕體重,但是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會影響寶寶身體的正常發育,甚至會導致寶寶厭食。
正確做法:及時進行飲食成分的調整,限制吃肥肉、奶油、糖果等;多食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瘦肉、雞蛋、黃豆,則不宜減少。
●只要少吃脂肪,就可以預防寶寶發胖
錯誤原因:事實上,如果每100g含有900卡熱量的脂肪被熱量大大減少的其他食物取代,身體就會缺少通常所需的熱量,大腦便會發出饑餓的信號,促使寶寶去進食。而且還會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即認為吃的是含熱量少的食物,多吃點也沒有關係,結果往往會吃得比平時還要多得多,不僅未能減肥,反而增加了體重。
正確做法:某些脂肪酸是生命的所需,是人體新陳代謝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所以,還是要讓寶寶正常攝取脂肪。當然,攝入脂肪過多也不好,每人每天有60g的脂肪也就夠人體所需要的了。
●為了避免寶寶挨餓,將零食放在順手就拿得到的地方
錯誤原因:10歲以下的寶寶不耐餓,所以在兩頓正餐之間想找食物吃是很正常的,如果家中到處都只是助長肥胖的零食,無疑是鼓勵寶寶把它們不停往嘴裡送。
正確做法:為寶寶準備的點心分量不宜太多,最佳選擇是不需要削皮、切塊,而且方便取拿的水果,如葡萄、香蕉、橘子、桃子、草莓、小番茄等,讓寶寶帶在身上或者回家後可以隨手拿來吃。
●當寶寶表現好時,拿糖果或速食作為獎勵
錯誤原因:零食或速食常被父母拿來引誘寶寶達成某些目標,經常讓寶寶經歷“表現好”就可以“吃糖果、零食”,容易誤導他認為吃這些東西是好的,強化他對這一類食物的欲望。
正確做法:寶寶表現好的確實值得獎勵,但除了吃以外,有很多其他方法可行。例如一個擁抱或是親吻,或是一本他嚮往的故事書。若寶寶想要的東西能幫助他增加活動量、培養運動習慣,那就一定要鼓勵他,並陪他一同活動。
●只要讓寶寶養成正確飲食方式就行了,大人仍按自己的習慣飲食
錯誤原因:事實上,寶寶不只遺傳父母的基因,更遺傳父母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對事物的選擇。所以如果希望寶寶吃得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帶頭示範。
正確做法:不論在家或是在外,全家人都應該選擇均衡、健康的食物,當寶寶看到大人把這些食物吃完,覺得很享受時,他們自然也想嘗試。另外,儘量不要經常帶寶寶去餐館進餐,避免不健康的速食食物以及油鹽攝入。
以上的錯誤餵養方式,家長們可要避免或糾正。另外,家長通常可以用以下公式來判斷寶寶是否肥胖:
①1~6個月嬰兒
標準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6
②7~12個月嬰兒
標準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5
③1歲以上寶寶
標準體重(千克)=8+年齡×2
◆判斷方式
根據公式:(實測體重/標準體重-1)×100%,若超過了標準體重10%,可以看作超重;若超過20%則屬於肥胖。
另外,近年來世界各國正在採用一種指標——身體品質指數(BMI)來對肥胖進行判斷。具體公式是: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判斷是否為肥胖兒,18是一個界值點,大於18可判斷為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