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是什麼時候留意到,回家的K290會路過一個叫白馬的避讓小站,也忘記了不知是何時發現,圍著洛陽繞半個城的K282跨過一條大河後直接鑽進山洞,那條河叫伊河,西岸有個地方叫龍門石窟。
洛陽,總是在回家的路上,一年又一年,過路不停。
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在錯失良機如今變得可望而不可及的莫高窟之後,內心特想去兩個地方,一個是泉州,另一個則是洛陽。
一閃而過的想法到實際行動只花了半天的時間,在12306上買好票,兌換好機票,訂好住宿,下載好洛陽地圖,帶上相機,背著日常上班的書包就這樣,出發了 .....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準備。
下班後坐著11個小時的硬座到達洛陽,淩晨6點。走出洛陽站,雪後的洛陽,白色的屋頂,黑白相間的地面,原以為天未亮的它仍在睡夢中,結果發現整個城市已經開始了朝氣,早起的市民,背書包的學生,還有5:30就開始的早班公車.... 洛陽不是我想像的那樣。
早餐店裡,售貨員大清早遇上了一個望著牆上功能表迷茫的顧客,一碗胡辣湯,一份油餅,分量好足,也好飽,不到7點,因為太早,酒店沒房辦理入住只好在洛陽街上漫無目的的閒逛,即便是周圍高樓聳立,仍可見冒著白煙的煙囪,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而它,是我旅行的第51城。
洛陽有條橫貫東西的幹道中州路,不知道為什麼,當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總覺得它有著7080年代,又或是說小時候電影裡的模樣,又好像我們小學時課本上的畫,寬闊的馬路與自行車道之間有著同樣寬闊的花台,幾十年樹齡茂密的高大梧桐樹,這沒有拓寬的主幹道在現在動不動就拆花壇,縮自行車道拓路的城市之中顯得彌足珍貴。
因為前幾日大雪的緣故,地面上仍蓋著厚厚的殘雪,白色之中夾雜著黃色的枯葉和露出的泥土本色,被太陽光一照色彩格外的好看。走在中州中路上找尋56路,拖著鞭子的電車不時駛過,一陣歡喜,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車迷看到無軌電車的興奮心情。當然我也沒想到,洛陽還有電車的存在。
坐著公交穿城而過,從洛龍出發,經過澗西,西工,老城,到白馬寺,現代高樓的洛龍,工業時代的澗西,古樸的老城.... 一部城市發展史。
作為歷史上官辦的第一座寺廟,去之前,自認為如此厚重的歷史積澱下,一定會欣賞到很多精美的佛像和文物,可是非常遺憾,大量寶貴的文物,精美的佛身塑像被當年的紅衛兵全毀殆盡,而整個寺院的復興是在80年代交還給僧人後開始,解說員說現在的鎮寺之寶是白馬寺已經被砸得無一完物時,面臨著西哈努克點名的參觀,緊急從慈寧宮調運至寺內安放在大雄殿的大佛龕和元代十八羅漢.... 嗚呼哀哉....
千年古寺一牆之隔修起國際佛苑,比白馬寺高大,但現代建築終究不對我的路子,也沒啥興趣。白馬寺院不大,走馬觀花,30分鐘就可以走完,可我在院裡呆了4個小時,因為我喜歡紅牆內的古老和特有的一種安靜。何況還是雪後的白馬寺,掛雪的樹枝,做晚課的僧人,繚繞的香火,邊走邊看,慢慢欣賞這難得的畫面。
前幾年有著最佳的機會卻沒去成莫高窟、麥積山是我最遺憾的一件事,現在想了,卻不知道何時能夠了願。莫高窟太遠,那就先到近點的龍門石窟吧,年年路過,卻從未下車過。
或許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因為沒做過任何功課,所以當看到滿山瘡痍的石窟佛像,除了有點驚訝外還是有點失望。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也經歷了幾朝代滅佛興佛,戰亂盜鑿,小石窟,毀得毀,壞得壞,大石窟,佛手佛頭很多客居他鄉..... 雖然很難在龍門石窟找到一個完整的石窟佛像,即便如此,依然值得細緻欣賞。因為每一個石窟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值得述說的故事,幾百個石窟,千姿百態 .....
此景,忽然想起我家鄉夾江的千佛岩....
旅居國外的朋友問我,你拍的那張觀音菩薩,講的它與梅蘭芳的故事是真的麼?我回道,當然是真的..... 順便把人民日報的報導連結發給他。就是這一尊在石窟前並不起眼,身披袈裟,婀娜站姿的菩薩像,成就了一部京劇的巔峰代表作【洛神】。
曾經好奇,為什麼雕鑿這些石窟,瞭解之後,其實無非就兩種,除了信仰外,一種是皇族祈求國泰民安,權貴祈求家人平安,鑿窟塑像修行。而另一種就是記錄,皇族日常,市井百態,文化時尚。北魏時期的佛像,臉型清瘦,雙肩瘦削,活潑溫和,嘴角掛著深邃的微笑。而唐朝的佛像,圓臉和善,身形圓潤壯碩,慈目安詳,就像盧舍那大佛一般,安然享受盛世下的自在。
國運是否盛世,在龍門石窟上盡顯無疑,奉先寺,大唐(武周)巔峰之作,武則天慷慨捐出了脂粉錢二萬貫,會意的工匠們於是為武皇量身定做雕鑿而成盧舍那大佛,可惜後人沒能好好保護好武皇化身,盜鑿的佛手,現存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還好,武皇的微笑,仍在。
盛世大唐的東都,武則天深愛的神都,獨愛香山寺的白居易.....
隨遇而安的我,漫步在洛陽,下回,等待牡丹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