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四季度全國主要城市陸續出臺樓市調控措施,2017年1月份,全國土地市場相比去年四季度繼續降溫,單宗成交額達10億元以上地塊合計僅61宗,在超過10億元的地塊中,溢價率超過100%的更是只有17宗,去年樓市最為火爆的幾大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明顯降低,一線城市中深圳、上海的地塊成交溢價率也均明顯低於2016年平均水準。
另一方面,雖然整體土地市場降溫明顯,但是去年銷售業績紛紛創下新高的大型房企,進入2017年卻並沒有降低拿地熱情,包括萬科、保利在內的20大房企,1月份的拿地金額便超過了千億元。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大型房企為了保持銷售規模上的增長,即便地價高企犧牲利潤率也要拿地發展,而地價的高低也會直接傳遞到房價上,因此控制房價的根本之一便是限制好地價。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則分析認為,隨著樓市調控開啟,很多企業面臨壓力,特別是在調控城市內拿地多的企業,很可能面臨市場全面限價、限購的影響。且房企拿地金額中有超過70%分佈在調控城市中,如果這些城市調控政策繼續加碼,將導致上述房企的銷售在未來面臨巨大壓力。
年初土地市場呈現降溫趨勢
在2016年各地土地收入井噴後,2017年年初土地市場降溫趨勢已經開始出現。除少數熱點城市外,整體土地溢價率基本平穩。
“土地出讓的約束與限制條件越來越多,是導致土地市場資料降溫的主要原因,包括北京、深圳成交的數宗全限價或持有出租住宅用地,大部分城市為了避免地王都針對土地加大了限制條件。從市場預期看,在嚴格的政策約束下,出現地王的概率越來越低。”張大偉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二線城市仍然集中出現了土地高溢價情況,這在合肥和南昌兩地最為明顯。
以合肥為例,在17宗溢價率超過100%的10億元以上地塊中,合肥佔據了9宗,溢價率前6的地塊中,合肥獨攬5宗,溢價率第一的地塊(357.75%)也出現在合肥。顯然,合肥相關部門的限購政策和當地出現的房價下滑趨勢,仍未阻擋房企的拿地熱情。
“1月份高溢價地塊主要出現在合肥,一方面是當地加大了土地供應,另一方面則是房企在一線城市幾乎無地可拿,而二線熱點城市未來的城市建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即便土地溢價率較高,也只能先拿了再說,短期內能保本就可以。”有行業分析人士稱。
而分城市看,1月份賣地超過100億元的城市僅有5個,其中最高的武漢賣地收入為278.8億元,合肥為242.28億元,杭州為159.69億元,鄭州為124億元、溫州為111.37億元,全部為二線熱點城市。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2017年各地樓市政策依然會持續收緊,特別是對土地出讓的各種約束。而隨著住宅銷售趨冷,將導致2017年整體土地市場相比2016年下半年出現部分降溫的現象。
大型房企拿地熱情不減
相比於土地市場的降溫,大型房企的拿地熱情卻絲毫不減。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的資料顯示,在受春節影響的2017年1月份,包括萬科、保利在內的20大房企,拿地金額依然達到了1117.26億元,平均拿地成本為9654元/平方米,相比2016年房企平均拿地成本6964元/平方米上漲了38.6%。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稱,2016年大型房企在銷售面積與銷售金額上均創下新高,同時最近一段時間整體信貸政策仍屬寬鬆,大部分房企發債成本較以往明顯下降,最低甚至僅在3%左右,這也導致了房企補充土地的積極性較高,即使在調控影響下,主要城市土地依然未出現流標等明顯的降溫現象。
分析人士則指出,逆週期拿地確實可以幫助企業快速發展,但這關鍵要看未來市場的走勢,部分高價拿地的企業,如果1年至2年時間裡拿地區域房價上漲不能超過50%,那麼這些項目都將面臨入市難題,巨大的成本壓力也將增加企業經營的風險。
此外,張大偉表示,雖然2016年房企的資金成本明顯下調,但土地成本明顯上漲,這些都影響了企業的利潤率,行業內普遍存在增收不增利潤的情況,這表明房地產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下調。從2016年上半年A股房企的半年報平均利潤率看, 135家房企的淨利潤率只有8.15%,這也是該資料首次跌破10%大關。
“在利潤下調的情況下,預計將有越來越多的非專業房地產公司離開房地產領域,而房地產行業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面對核心盈利能力下滑、財務風險的加劇,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強成本控制以及提高周轉速度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這兩方面的發展終究會遇到瓶頸,房企的可持續發展關鍵還在於戰略轉型。未來市場的分化還將持續,對於房企來說,那些三、四線城市佈局較多的企業,可能將持續面臨去庫存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