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篇盤點中國史上最佳駕駛樂趣車型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對老車的回憶和熱議。挺有意思,所以今天繼續,講講老車。
那些落後但很美好的汽車體驗——這個話題時不時都會飄過我的腦海。尤其當我試駕一些新車,發現因為種種原因,有一些體驗有所退步的時候,就會懷念起老車上的美好。
所以,這是一篇“念舊”的文章。我會和大家數幾個老車上的好感受,看看誰會有共鳴。
一、GL8的靜音和行駛品質,尤其是老款GL8。
任何坐過、擁有過老款GL8的人應該都會同意,那是神州大地上能坐到的最舒服的車(此處有“之一”)。老GL8最出色的是靜音,坐在後兩排,加速聽不到發動機轟鳴,跑高速聽不到擾人的路噪和風噪。而且即便是里程數很高的GL8(例如各大租車公司的),乘坐品質也不會有明顯落差。不知為何,第二代的GL8第三排舒適度有所下降,好在最新推出的第三代GL8,又重拾了顯著的舒適性。
對應:豐田埃爾法。別以為近百萬的豐田埃爾法在行駛品質上能完爆GL8。實際上埃爾法只是座椅設計得舒服,走日常和高速的濾震、靜音,主觀感受還不如老GL8安靜和平穩。我不禁要問:怎麼隔音就越來越難了呢?是不是隔音物料一夜間都成了稀缺資源?
二、老日產V6發動機的絲般順滑。
日產的VQ6發動機是業界神話,最早出現在2000年初的豐度(Cefiro)2.0和3.0上。後來國產的一、二代天籟也用了2.5L VQ6系列發動機。這個系列發動機最厲害的是超級平順、平穩和安靜,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上述車型無論哪一款,當它從你身邊慢速開過的時候,你往往是聽不見發動機聲音的。V6天然是比直4要安靜平順,而日產的V6又是平順中的極致。
對應:新一代天籟已經放棄V6,改用直列四缸。為什麼?因為6缸再怎麼精密,也是比4缸費油的,成本造價也高。KPI迫使6缸機在2.5L以下排量的領域絕跡。還想要找這感覺,目前在售的皇冠和銳志2.5 V6是末班車。
三、老大眾車系跑高速時,超級穩定的方向感。
2000年前後國產的那一批大眾新車,奠定了德系車“高速穩”的口碑。包括帕薩特B5、寶來、奧迪A6,都能給人超級穩定的高速方向控制。寶來和帕薩特B5的方向盤特性是越高速越沉,沉得你要用很大力才掰得動它,於是在高速上車子給人的感覺就是自己在死死地走直線,很讓人心安。第一代國產A6L(C5)的隨速改變助力系統更是精良,從高速收費站駛出時,你能清晰感覺到方向盤從輕變重的精細變化,越高速就越沉,非常美妙。
對應:隨著電子助力系統的普及,以上描述的高速轉向“手感”有很大變化。新的奧迪高速還是很穩的,但中低速下已經沒有高級的手感。大眾的新一代電子助力做到了輕盈,但高速已經無法不再有那種死沉死沉的安定感。最差的是大眾上一代PQ34、PQ46兩個平臺的轉向,輕而且虛,高速直行已經對不起“德系車就是穩”的口碑(只是很多消費者不知道差別,心理上還是覺得自己的車很穩)。
四、小排量車可以很活潑,別跟我說什麼排放!
2000年初那陣子,合資品牌佈局入門小車市場,引入了一批優秀的國際化車型和發動機。當時的小排量發動機動力是很好的。比如天津一汽的威姿1.3,中低扭矩非常出色,油門回應靈敏。起亞出了一台1.6L、一百匹馬力的千里馬;福特第一代嘉年華1.6,加速堪稱“拳拳到肉”。那批車開起來都很有樂趣,而且油耗、排放再怎麼高,也高不到哪兒去。
對應:2005年之後,排放法規越來越嚴,人們對油耗也越來越看重。小車都背負了節能減排的使命,好像身為小車,不努力壓榨油耗就愧對祖宗似的。動力和油耗(還有看不見的排放)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 後來新出的小排量發動機動力輸出、油門回應性普遍差了很多,小排量逐步成了“肉”的代名詞。
五、底盤這東西,不是本來就該扎實的麼?
老一代的車,不論是什麼車,底盤都是挺厚實的。比如我小時候我爸單位那台開了20多萬公里的三菱帕傑羅,走過坑窪,底盤總是能給人驚喜。20年前的轎車,無論是美系日系還是德系(甚至俄系),底盤也都有厚重感,比如老皇冠、老福特金牛座、老奧迪100……別小看這種厚實感,實際上在當時中國普遍鋪裝不佳的道路上,它會在你行車過程每幾秒鐘就“蹦”出來一次,柔軟厚實的質感,是最能給人優良體驗印象的環節。
對應:新一代車型都講求輕量化,用大樑底盤的越來越少,就算是整體式底盤,也有越來越多的車為求輕量化,節約了不少減震緩衝的“冗餘”設計。結果就是,在鋪裝良好的路面上,這些新車靈活、平順、路感強;但在壞路上,就變得單薄、顛簸、鬆散,讓人皺眉頭。
六、老車的“金魚缸”視野一去不復返
90年代的車型,無論國別和品類,都有一個共性——車柱纖細,視野通透、開揚。如果再倒退到50、60年代,那時的車就更通透了,A柱往往只有一根手指粗細,坐在車內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環繞寬屏無敵視野。
60年代和21世紀的旅行車,從“金魚缸”變成了“鐵籠子”。
對應:隨著人們對被動安全保護的日益關注,車柱成了在碰撞、翻車時的保命設施。2008年美國官方推出車頂承壓測試後,全球新車的車柱有恃無恐地加粗。如今,比手臂還粗的A柱、比腰還粗的C柱,都不少見。粗壯的車柱可以在碰撞、翻車時提供保護,但它們犧牲了視野,不但降低了乘坐的愉悅感,還直接影響了開車的主動安全性。要想車柱回到幾十年前的“苗條身材”只能寄望於兩件事:一是出現顛覆性的高強度材料;二是自動駕駛的普及(杜絕了撞車,也就不需要被動安全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