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如果你仍匍匐在減肥-反彈-減肥的路上,我們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
首先,要是有人曾對你說過“胖子都是意志力薄弱的人”這句話,你可以拿著這篇推送,讓他們向你道歉——既然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哪種慢性疾病是光靠意志力就能夠解決、痊癒,所以肥胖也不能。
怎麼吃都不胖的人是存在的,吃啥都長肉的人,也是存在的。
Donna Ryan,美國Baton Rouge彭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者說:“身體和生理是怎樣決定了我們的體重,意志力能起到的作用真的不多。”
減肥這件事基本無關意志力。我們想告訴你的好消息是,那個控制你的身材、體重的“幕後黑手”,已被基本鎖定。
✦ 誰決定了你的胖瘦? ✦
在減肥路上屢戰屢敗的人,對基礎代謝率、激素水準這些干擾體重控制的因素都不陌生,不過它們並不是全部。上個月,頂尖期刊《Nature(自然)》刊登了一篇研究,來自臺灣的高承源博士團隊揭露了吃不胖體質的又一部分謎底:腸道細菌。
你可能不知道:成年人的腸內菌可達100兆,是所有身體真核細胞的10倍之多。如果每個細胞、細菌都有權決定你的胖瘦,細菌的一方必定取勝。
高承源博士團隊歷時4年,發現了一種腸道細菌,可抑制高油脂飲食引起的發炎反應,進而維持腸道菌種平衡,達到減肥效果。
該研究的主持人高承源表示,腸道細菌環境的平衡與人體肥胖代謝疾病、自體免疫基因、癌症與精神及神經退化等疾病都有密切關聯,是人類維持健康的重要共生夥伴。
✦ 高油脂,不僅帶來熱量這麼簡單 ✦
眾所周知,高油脂食物會讓人發胖——不僅僅是食物本身帶來熱量這麼簡單。
高油脂食物會導致腸道細菌環境失衡、發炎,腸道細菌間原有的連接遭到破壞,細菌的毒素易滲透至血液迴圈中,造成全身慢性發炎,進而引起代謝機制紊亂,從而導致肥胖。
據研究團隊介紹,人類、老鼠以及許多動物體內都有一種負責調控腸道代謝與通透性的基因,名為“雙特異性去磷酸酶(dusp6)”。只要能抑制這種基因,就能維持腸粘膜與腸道環境的平衡,不僅能抑制發炎,細菌毒素也不會滲透,進而達到抑制肥胖的效果。
在小鼠實驗中,研究團隊先將一組野生小鼠的dusp6基因剔除,與對照組的正常野生小鼠一樣,喂給高油脂飲食。
結果發現,基因剔除鼠比正常小鼠吃下更多的高油脂食物,體重卻幾乎沒有增加。
難道剔除dusp6基因就是抑制肥胖的關鍵?人體雖同樣有dusp6基因,不過顯然技術或倫理上都不容易做到剔除人類基因,所以——
腦洞大的研究團隊又做了另一項重口味實驗。
在這組實驗裡,研究團隊將剔除dusp6基因小鼠的糞便和正常小鼠的糞便,分別移植到腸道內無菌的兩組小鼠體內。兩組小鼠,同樣喂給高油脂飲食。
結果發現,吃得一樣多,沒有dusp6基因的小鼠體重少增加約20%,體脂含量增加也少約20%。
腸道菌移植的方法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難。此前就有人提出過,可嘗試將“怎麼吃都不胖的人”的腸道菌(即糞便)移植到“喝涼水都長胖的人”的腸道裡——
雖然人人都急著減肥,但這麼重口味的辦法要推廣開來還是有相當的難度:寧可胖死,還是寧可吃屎,這是一個選擇題麼?!
對此,高承源表示,正在尋找此菌相中的特定益生菌,研究順利的話,最快兩三年後就能研發出有助於減肥的益生菌,只要定期食用,就能增加體內好菌,維持腸道細菌環境穩定,減少肥胖。
✦ 腸道瘦菌,可以通過飲食培養 ✦
想靠“瘦菌”控制體重的胖友們,恐怕還得等上幾年。不過,在這幾年裡也不是啥事兒都幹不了:憑藉飲食調整,你還是可以慢慢培養腸道瘦菌。
2013年,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領導的一支研究小組,通過維持至少6周的低脂、低熱量並富含蛋白質與纖維的飲食,發現參與實驗的人員,無論是實際的菌群數量還是多樣性都發生了樂觀的改變。
所以,即使瘦菌遲遲不上市,持續地進行低脂、低熱量並富含蛋白質與纖維的飲食,也能逐漸建立起我們特有的腸道菌相,慢慢形成易瘦體質。
具體來說,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美國註冊營養師Meghan Jardine認為,通過對膳食結構的改造(雖然耗時較長),是可以讓我們的腸道菌相變得更強大、更健康。
相反,如果因為偏食而打亂了腸道菌相平衡,就有可能加劇影響體重,變得越來越胖。按你胃,這肯定不是你想要看到的結果。
新年伊始,嘗試吃一些比漢堡包、批薩更健康更天然的食物吧,給腸道菌相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給自己一個脫胎換骨的機會。
圖片by網路 | 文:一隻兔
新食范兒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