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搞不清楚幾個概念,耳麥、耳機、耳塞、頭戴式耳機。實際上仔細品位一下,發現耳麥有帶麥克風的,耳機範圍很廣(有時候會包括耳塞,有時候僅僅指頭戴式耳機),耳塞是能塞耳朵孔裡面的,頭戴式耳機就很形象了。
更主要是從聽覺感受來選擇。人和人之間聽覺差異很大,選擇耳機的不二法則就是「親自聽」!這是許多過來人的意見,當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另外不要覺得為什麼別人能聽出來耳機的差異而我聽不出來,發燒友也都是聽遍了各種器材才知道如何分辨特點以及優劣勢的。
拿一個知乎上的老燒(發燒友)為例,他回顧了一下自己不長不短的燒路,個人感覺「聽音觀」真的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並且「聽音觀」有個逐步培養的過程,主要包含了你喜歡聽的音樂種類以及你喜歡這個種類中的哪部分:同樣喜歡聽現代流行音樂,有人專聽人聲,有人則喜歡聽伴奏帶來的節奏感,這兩類人顯然在選購耳機時需要滿足的需求是不同的,前者需要中頻不能靠後,後者則需要低頻的品質。聽音觀決定自己選擇器材的方向,而器材又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聽音觀。
很多耳機小白在購買耳機初期都會陷入“低頻重的耳機就是好耳機”的怪圈,那麼什麼樣的低頻才是好的低頻呢?通常燒友們會說要“有質有量有下潛”。“質”指的是低頻的細節豐富程度,比如一些屬於低頻段的樂器(低提琴,管風琴等)有沒有很好的細節展現;量指的是在三頻中所占的比重,當然簡單也可以理解為你覺得這個低頻樂器在敲擊時能不能震到你的心臟;下潛指的則是這個低頻樂器在三頻分佈時所能定到的位置,一個簡單的測試辦法是聽歌時正面向前,看這個低頻敲擊時在你身體的什麼位置,耳塞一般好的也就是到嘴唇或者下巴,大耳機則可能會到心臟甚至更往下的位置。下潛的作用主要是讓音樂在縱向聲場上能有更好的分佈。對於非發燒友或初燒來說,一般較為醇厚貼耳的中頻人聲能夠收到很大的認可和喜愛。這種通過拉進中頻距離從而加大人聲密度的做法對於一些樂器較少的流行曲目來說是十分討喜的,因為錄音過程中 focus 的點剛好就是人聲。缺點是由於素質不夠可能會導致背景中的樂器混成一片,這種情況在用交響試音時尤為明顯。
高頻一定程度上是最容易反應一個塞子素質的部分。想像一下七八種樂器在你面前同時響起,你的耳朵卻能輕鬆分辨每種樂器的位置,並且不會由於一個樂器的泛音影響到另一個樂器的表現,這就需要一個有適當亮度,以及解析力的高頻。從組長試聽這麼多塞子過來看,各個廠家多數還是會將高頻做得稍暗一些,這樣不會使高頻喧賓奪主。過亮的高頻會影響中頻的清晰度,並有很大可能給人生增加“ci,si”一般的齒音,降低樂曲的耐聽度。這類塞子一般也會造成喜歡的人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則會使勁黑的情況.總的來說,三頻均衡是一個塞子最沒特點最不討喜的狀態,但和諧,相對均衡的三頻才能帶來相對真實,舒適的聽感,這也是為什麼老燒們喜歡最後選擇一個大眾不是很粉的塞子退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