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哭聲免疫法”錯了!不同月齡寶寶哭鬧怎麼辦?

育兒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應對寶寶的“哭”。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媽媽應該都聽過“哭聲免疫法”,甚至還在為了所謂的讓孩子更好而不斷嘗試此方法,這種方法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好?口袋育兒今天要從“哭聲免疫法”說起來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一個人幸福與否,3歲前已定下基調。“愛、溫暖感、親密關係”是幸福的通關密碼。0-3歲最重要的育兒任務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形成初始的親密關係,建立起孩子對世界的初步信任、自信而大膽地進行探索。

基於這樣的認知,人為地摧毀孩子安全感,使孩子感受不到被愛,破壞親密關係形成的育兒理念都是不可取的。比如一度在西方風靡一時又被主流摒棄,卻被中國無數家庭所推崇的“哭聲免疫法”;貌似中國的父母們對愛的“度”總是拿捏不准,不是愛得過份,就是愛得太少!

1 |哭聲免疫法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3歲前,父母通過哭聲免疫法訓練孩子,會讓孩子安全感嚴重缺失。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裡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

①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衝突

②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③ 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④ 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⑤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⑥ 成年早期: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⑦ 成人中期:繁殖對停滯的衝突

⑧ 老年:完善對失望的衝突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個階段內,都要解決一組矛盾,矛盾解決得好,則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如果解決得不好,則形成消極的個性品質。在第一個階段【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衝突】 中,對嬰兒哭聲的回應,關係到嬰兒是否能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

我家一寶每次出門都是歡脫得很。我們對他簡直是有求必應,要抱就抱,要跑就一起跑,要跳就一起跳。

所謂的基本信任感,是“由人生第一年體驗而獲得的對一個人自己和對世界的普遍態度。所謂‘信任’,指的是對別人的一種基本信賴,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一種基本信任感”(埃裡克森,1985),它是建立人際關係、形成健康個性品質的基礎。

這一時期中,嬰兒的主要活動是吃奶,哭是主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如果母親夠敏感,對孩子的哭聲及時回應,並滿足嬰兒需求,嬰兒會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是被接納的,自己生存的環境是值得信任的。而如果久哭不應,嬰兒會感覺受挫,會認為周圍的環境不可信任,久而久之,嬰兒不再哭泣,不再哭泣的同時也關閉了對外溝通的視窗。

2 |缺乏安全感的嬰兒會遇到一系列發展問題

讓我們對嬰兒的哭泣感同身受下:當你半夜餓醒,你的愛人為你端來牛奶時你是什麼感受?而如果你餓得半死,你的愛人這樣說:讓你作,誰讓你不吃飯的,大半夜的吵人睡覺,煩死了。你又是什麼感受?

3歲的一寶剝完橘子,分成兩半,一半送到我嘴裡:媽媽,看我剝的橘子甜吧,喜歡嗎?我說:甜,是我吃過的嘴甜的橘子。

你希望怎樣被人溫柔相待,就請怎樣溫柔對待對你的孩子。讓他習得這種方式,因為所有的親密關係中,只有你對別人溫柔了,才會收到同樣的溫柔。人世間所有的愛,都需要有回應,長久得不到回應的愛無法長久,最終會消失不見。

如果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壓抑了最本能的需求,不跟人對話(哭),在後續的成長中,你又如何跟他溝通?如果嬰兒感受不到愛,沒有建立起對世界的基本信任,安全感從何而來?沒有安全感,他如何自由而自信的探索這個世界?如何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安全感缺失,後續在學校、職場、社會以及組建的新家庭中,又如何去信任別人?如何能建立起讓他幸福的親密關係?

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在你看來,只是簡單哭泣的幾分鐘,對嬰兒來說,可能是他的世界已經崩塌了。作為母親,孕前被無數育兒資訊洗腦,其中就包括“哭聲免疫法”。孩子出生後,自己每晚哄睡、哺乳,只要孩子有任何聲響,立馬查看情況,怕他熱著、餓著、大小便了等等,孩子一哭更是揪心,但每次只要一抱在懷裡,很快就能安撫下來。

讓我到今天為止仍悔恨不已的事情發生在一寶3個月大的時候,有天夜裡三點吃夜奶,吃完了哼哼唧唧不肯睡,我因為長期睡眠不好,心情很差,他就各種哭,想起哭聲免疫法,心想要不也訓練下吧,那天晚上,兒子躺在我身邊整整哭了10幾分鐘後終於睡去,而我承受著心疼又愧疚無比糾結的心態全程躺屍裝睡。我想這套辦法可能真的有用,只要繼續試驗,可能4個月他就能戒掉夜奶安心睡覺了。可是從早上起來開始,一寶就像變了個人,看到我就哭,不讓我碰他,連餓了吃奶也是一邊吃一邊哭。撫摸著兒子肉乎乎的小臉,看見他睡在我懷裡還會哭著驚醒,我終於崩潰,去你的哭聲免疫法,我用了兩周的時間才讓孩子重新接納我,如果長期這樣下去,一寶還會信任我嗎?

3|孩子哭了到底怎麼辦?不同年齡段要分別對待

半歲之前:第一時間擁抱孩子

找出哭泣原因,及時安撫,讓寶寶意識到不管有任何問題,媽媽都會及時解決。請媽媽們放心,連自我意識都沒有的孩子,是不可能學會“用哭聲來要脅父母”的;

6個月——1.5歲:擁抱以及尋找其他可以安撫孩子的辦法

這個時候,有些寶寶漸知道用哭聲就能召喚到父母,獲得陪伴。

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索。多和孩子說話,和他玩喜歡的玩具,跟他一起做喜歡的遊戲,讓他醒著的時候有很多打發時間的方式。千萬不要這也禁止那也禁止,而是佈置好周圍的環境,讓1歲以上的孩子自由探索,並且隨著年齡增大,可以適當增加孩子獨處的時間。這樣寶寶會對外界保持好奇的探索,也就不會無時無刻哭著讓媽媽抱。

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寶寶遠離危險的事情。少說“不”,比如孩子要爬到茶几上,媽媽不用嚴厲地大聲呵斥禁止他,而是用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他轉移注意力,這樣,寶寶就不會因為媽媽的呵斥嚇哭或者難過地哭。

一寶經常會做一些危險的事情,只要不是事關原則是非,我們都鼓勵他來點冒險,當然,會為他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

1.5歲-3歲:即使哭泣也不一定要擁抱安撫。

這個時候的寶寶,常常因為受挫而哭泣。當遇到挫折,往往通過大哭大鬧來發洩,媽媽千萬不要指責孩子!

敏感的接受孩子求救的信號,和他一起商量辦法解決難題。

讓玩具及遊戲的難度在孩子可控範圍內,減少不必要的挫敗感引發的哭泣。

鼓勵寶寶學習語言表達,比如玩具掉到地上,孩子拼命哭泣,媽媽可以擁抱著安撫,千萬別指責!但是不要一哭泣就把玩具撿給他,而是引導他說出來之後再幫他撿。後續就可以溫柔而堅定的告訴他:請你說話告訴我,否則我也不知道你到底要什麼?

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但要注意,延遲滿足是指物質需求的延遲,對孩子的精神需求仍要及時回應。比如孩子哭著要買玩具,玩具以不買,但請及時安撫哭泣的孩子(這點請參考以前說過的非暴力溝通中的“溫柔地堅持”原則)

和一寶研究樹葉上的蟲子,自從有了孩子後貌似都不像以前那樣害怕軟體蟲子了

4|對哭泣的孩子溫柔相待,核心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行為可以糾正,情緒必須安撫。安撫情緒就是在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愛,我無條件地愛你,難過的你,傷心的你,委屈的你,無理取鬧的你……我都接受。

安撫情緒和糾正行為並不矛盾,只要我們把握好度即可。安撫孩子的同時,不正當的要求肯定是不會滿足的,不好的行為也肯定是要糾正的。

核心邏輯是雖然我不允許你做不對的事,但我允許你哭泣,我也能看到你哭泣,你哭的時候我都在你身邊,但我愛你並不代表你一哭我就會讓步。

孩子可以哭,媽媽可以哄,底線絕不退讓。

|參考資料:

《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第三章“生命週期:同一性的漸成說”,埃裡克.H. 埃裡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中央編譯出版社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