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為什麼?
①為什麼品牌車企要花大價錢玩綜藝冠名?
相比一直在綜藝節目佔據半壁江山的日化快消品牌,汽車品牌算是為數不多的“另類”。然而,他們的行銷成績單卻令人刮目相看:
雪佛蘭科魯茲與《好聲音》的碰撞、英菲尼迪與《爸爸》的邂逅、淩渡與《跑男》的攜手,都成為品牌與銷量共贏的佳話。
近期“進無止境”的長安福特,也看上了央視8月份開播的《挑戰不可能》,旗下的7座SUV福特銳界與這檔大型勵志挑戰節目珠聯璧合,引發業界關注。
②為什麼瑪麗蓮夢露死後,有人願意花錢聞她的鞋?
據說瑪麗蓮夢露死後,有一位收藏家買到了一隻夢露的鞋子,他把這只鞋子拿到市場上去展示,參觀者如果想聞一下,須出100美元的高價,但願意出錢去聞的人竟然絡繹不絕,排起了一條長龍。
③為什麼麥哲倫能夠成功獲得西班牙國王卡洛爾羅斯的資助,順利環繞地球一周?
自哥倫布航海成功以來,許多投機者或騙子為求得資助頻頻出入王宮。麥哲倫為表明自己與這些人不同,覲見國王時便特地邀請了著名的地理學家帕雷伊洛同往。
帕雷伊洛將地球儀擺在國王面前,歷數麥哲倫航海的必要性及種種好處,最終說服了卡洛爾羅斯國王頒發航海許可證。
這是為什麼?請先思考,再看下文分析。
思
考
分
界
線
【二】
答案在這裡
上面的三種現象皆源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暈輪效應”。這種效應指的是:
暈輪是一種當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
愛德華認為,人對事物和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從局部出發,然後擴散而得出整體現象。就像暈輪一樣,這些認知和判斷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因此暈輪效應也稱“光環效應”。如圖所示,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研究者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於是展開了這樣一項研究:
他們把被試學生分為兩組,分別讓他們觀看兩段關於同一位元講師的不同視頻。這位講師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
第一組學生看到的是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一系列問題的視頻。第二組看到的則是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同樣問題的視頻。在每組學生看完視頻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視頻中是一樣的)打分。
結果發現,看到講師“冷酷”形象的學生,對講師的打分較低,並且認為這位講師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而看到講師“和藹”一面的學生則普遍打了較高的分數,並且認為他更有吸引力,語言習慣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
這就是暈輪效應的作用。我們明明知道字寫得好看的人和辦事認真並不存在確切的因果聯繫;身材高大的人和體育健將也不一定有關;長得好看和能力優秀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在實際的決策中,我們還是難免受到這樣的認知影響,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三個問題:
①車企花高價玩綜藝冠名的問題
隨著體驗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單純的品牌曝光已經無法滿足場景內容行銷的深度溝通需求,為了儘快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將產品競爭力說出來,許多車企就需要尋找與自身氣質深度匹配的綜藝節目,通過優質內容來展現其產品特徵和性能優勢。喜愛觀看那些節目的觀眾,由於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就會因節目愛上車,宣傳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②花錢聞夢露鞋子的問題
受暈輪效應影響嚴重者,可以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即只要認為某人不錯,便認為他所使用的東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不錯。“追星族”便是由於喜歡某位元明星的某一特徵(唱的歌、長相、頭髮、行走姿式等)而對其盲目崇拜、模仿,甚至不惜代價去搜集其使用過的物品,如花錢聞一聞瑪麗蓮夢露的鞋子。
③麥哲倫成功獲得資助的問題
順利繞地球一周的麥哲倫,之所以能夠成功地獲得西班牙國王卡洛爾羅斯的幫助,據說就是利用了暈輪效應。說服國王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專家的建議”,讓國王認定了帕雷伊洛的勸說值得信賴,雖然在航海結束後,人們還是發現了麥哲倫對世界地理的錯誤認識,及其計算的經緯度的諸多偏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人們的整體性知覺特徵。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物件的個別屬性孤立地進行感知,而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物件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例如,當閉上眼時,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摸到蘋果的形狀,就能形成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
第二,人們內心深處總認為人的品質之間有著內在聯繫。比如,熱情的人往往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則孤僻、古板、不願求人、難相處。
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徵,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徵。這種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從內在性格特徵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三】
你要怎麼用?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暈輪效應的錯誤就在於:
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如盲人摸象般以點代面;
把並無內在聯繫的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
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儘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①當你第一次見到某物或某人時
應該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並且在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總是會影響你對於以後資訊的判斷。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資訊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為了擺脫偏見,只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像,而注重瞭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但反過來,由於暈輪效應的影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又要善用“第一印象”的積極作用,在首次見面時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等,給人留下好印象。
“第一夫人”彭麗媛首次隨剛剛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出訪友邦時,甫一亮相,就驚豔了全場,獲得了中外媒體界的一致好評。照理說,外交是國與國之間的正式交往,涉及國家利益,與個人關係不大,但為什麼人們還是這麼關注“第一夫人”在外交場合的言行舉止呢?
彭麗媛集著名的歌唱家、軍人、國家元首的夫人等諸多光環與一身,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人們也會把她的一舉一動和國家的形象聯繫起來。正如暈輪效應所表現的那樣,第一夫人的個人魅力有助於整個國家國際形象的提升。
②當你在考慮是否要買下大設計師設計的牛仔褲,或決定是否要喜歡一個人時
請問問自己光環效應是否在起作用。比如,在評價某個人或某樣產品特性的時候,你是否真的是在評價他們本身?或者說,一些總體面貌是否狹隘地,被你對於具體方面的評價所取代?這種簡單的檢查可以防止你給錯誤的人投票,浪費錢,或者拒絕一個忠誠的朋友。
③當你總是傾向於從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理解別人時
請注意“投射傾向”。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面來解釋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而有些人則總是從惡意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使是好事,由於疑心太重,也會認為這是“別有用心”。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
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陷入暈輪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四】
記住這些話
關於暈輪效應,他們是這麼說的:
歌德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
《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諺雲:“情人眼裡出西施。”
你還知道哪些暈輪效應相關的故事、案例或者應用情形?你還知道哪些暈輪效應相關的名人名言?歡迎大家評論。也可轉發考一考朋友。
【拓展閱讀】
瞭解更多關於心理學的內容,你可以參閱以下書目:
① 《社會性動物》
本書是一本講述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見、攻擊性、從眾性和利他行為等諸多方面。(豆瓣評分9.1)
② 《社會心理學》
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學院心理系所採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豆瓣評分9.0)
③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本書既適合於初學心理學的人,也適合於那些從事心理學事業、應用心理學的人。(豆瓣評分8.8)
④ 《心理學與生活》
本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我國心理學界不少教師多年來一直在用的第一參考用書。(豆瓣評分8.7)
⑤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本書雖然是一部學術性著作,但語言生動流暢。因此,《烏合之眾》一經問世,便廣受歡迎,已被譯成近20種語言。(豆瓣評分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