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看病時最該問醫生7個問題!比看《外科風雲》漲知識多了……

有人說,醫院是所有人一輩子都要去過的地方,至少有兩次,一次是生命的開始,一次是生命的結束。

最近,國產醫療行業劇《外科風雲》火了,剛一播出就登上了微博熱門榜。

體貼入微、關心患兒的大夫

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矛盾衝突

還有醫生們看後的吐槽

“靳東穿戴手術服時無視無菌原則”

“白百何作為主治醫師穿10釐米高跟鞋”

拋開《外科風雲》在醫學常識方面受到的質疑,讓我們回歸現實。

每天從早忙到晚,飯也沒時間吃一口,有的醫生還因過勞留下一身病。我們在就醫時,如果能夠換位思考,積極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既方便醫生答疑解惑,有利於疾病治療,還能為醫患雙方節省時間,提高看病效率。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一線專家,總結出醫生最希望患者問的7個問題,教你明明白白看病。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 支修益

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 馬志敏

問題1

治療方案有哪些

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救就是和時間賽跑,晚一點都可能“回天無力”。

馬志敏醫生介紹,有一次,他們搶救病人後建議其住院,以便後續檢查,必要時可能需要手術,但家屬就是不理解,執意出院,後來患者出現大面積心梗,失去治療時機。

“工作中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馬志敏說,患者或家屬對治療方法有這樣或那樣的看法和顧慮很正常,遇到緊急情況,希望他們能相信醫生,坦誠以對。

實在對當前治療方案不滿,也可以多問一問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而不是擅自做主。“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積極主動地與醫生溝通治療方案,往往能得到最大化的治療效果。”

問題2

治療的結果是什麼

支修益主任表示,人們一旦得知自己生病,第一反應就是“能治好嗎”。

事實上,治癒疾病是患者和醫生的共同心願,然而,醫學是有局限性的,對於某些危重疾病來說,無論手術還是藥物治療,都只能緩解病痛、改善症狀而已,無法根治。

但這點對患者來說大多難以接受。即便這樣,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時向醫生問清治療效果,和心理預期做個對比,一來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二來還可以重新決定是否進行治療。

問題3

治療有什麼副作用

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馬志敏表示,幾乎所有藥品說明書上都有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說明,常見的有頭痛、嗜睡、便秘、潰瘍等。手術和儀器治療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在服藥和治療前,患者應諮詢醫生副作用,對這些情況有所瞭解,明明白白地接受治療。

問題4

治療費用是多少

我國醫保覆蓋面還不是很廣,一些檢查、藥物、治療都是自費的,這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是筆不小的開銷,也是他們非常關心的。

臨床工作中,醫生不時看到因用不起藥而中途放棄治療的病人。患者在最初就診時,如能請醫生對治療花費做出預估,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經濟負擔。

因為醫生在瞭解患者經濟情況後,會幫其制定“既能治病,又不會過度增加負擔”的治療方案。

問題5

治療期間我能做什麼

幾乎所有慢性☆禁☆病都與不良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關,可人們大多重治療、輕預防,忽略了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支修益甚至將消化道腫瘤、肝癌、肺癌等疾病形容成是“吃出來的病”、“喝出來的病”和“氣出來的病”。

專家表示,從臨床上看,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達到控制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數,生活方式的轉變配合治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治療期間,從醫生那裡得知適合自己的生活保健方式,對緩解病情非常重要。

問題6

為什麼你的說法和別的醫生不一樣

支修益告訴記者,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癌症病人,此前,患者看了三個醫生,治療方案也有三種:去放射科,醫生建議他放療;去內科,建議他化療;到了外科,建議他手術。

一圈看下來,病人疲憊不堪,無所適從。類似患者不在少數,看了幾個醫生,每個人的治療方案都不一樣,真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支修益表示,由於醫生專業領域不同,他們會首先站在自己的學科角度考慮問題,對病症及治療方法有不同觀點很正常。

由於這種現象存在,對重大疾病或疑難雜症患者,醫院的通常做法是多科室會診,以便制定更利於患者的治療方案。

對普通疾病,雖然做不到這點,但如果患者遇到診斷決定不一時,建議多看幾家醫院,挑知名醫院或專科知名醫生就診,並提出此前專家的診療建議,請專家幫忙分析利弊。“貨比三家”不失為一種謹慎、有效的做法。

問題7

手術安全性高嗎

隨著網路的普及,不少患者在就診前都會做足功課,從網上大致瞭解疾病的相關治療方法。

比如,很多腫瘤患者就診時不會再問一些常識性的問題,而是開門見山地提出手術安全性、成功係數、術後是否復發等問題。

其實,這點也是醫生最關心的。“我們歡迎患者把顧慮說出來,這樣在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時,就能更好地考量、規避一些風險,利於更好地展開後續治療。”

最後,兩位專家共同建議:

聰明的患者應充分利用和醫生交流的時間,清楚自己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主動表達自己的疑問和訴求。

建議患者在就診前列個問題清單,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詢問醫生。

就診是醫患雙方的共同行為,要學會相互理解。

一方面,病人要相信醫生,也要體諒醫生的不易;另一方面,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也要多一點耐心,適當騰出時間和精力給予病人安慰和指導。▲(生命時報記者 單祺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