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 年 8 月 12、13 日,雷鋒網在深圳舉辦了盛況空前的「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來自中美加的全球最為頂尖的科研實驗室、學術權威、產業大咖、投資領袖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機、智慧駕駛等四大領域的未來趨勢和產學研發展方向。雷鋒網將會議精彩演講內容與視頻精心編輯,近期將逐步放出。
張泉靈原來是中央電視臺國際部的一名新聞工作者,在央視工作期間擔任《中國報導》記者、編導、主持人,在從事了十幾年的新聞工作之後,辭去了央視的職務,以顧問形式,加入到傅盛戰隊,還成為了傅盛傅盛旗下紫牛基金的合夥人。為什麼她會選擇離開媒體圈,投身於投融行業?CCF-GAIR 大會上,張泉靈和源政投資楊向陽就創投與人工智慧進行了一場深入的會談:
記者和投資人,驅動力都是好奇心
張泉靈認為,從記者到投資人,看起來跨度很大,但它們有兩個相關聯之處:
第一,它們都是由好奇心驅動的,記者每天都在見不同的人,瞭解不同的事情,每天被強迫進行大量的學習,投資人也是如此。特別是天使投資,需要輸入大量的新東西。
第二,自己當記者這麼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對於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不管什麼樣的項目,一定能找到懂行的人。
紫牛基金人工智慧方向的專案去年秋天才成立,迄今為止,他們只投了七個和人工智慧相關的項目,投資的核心在於內容方面。這樣投資的原因在於人工智慧第一波落地的應用就是在分發和精准行銷上,所以資料使用是他們關注角度的重點——除了演算法能力方面的技術壁壘之外,還要看創業者是否擁有資料的途徑,這個途徑是否能夠很好地去使用。
跨界初創公司機會無限,但盈利模式尚不明朗
人工智慧的發展意味著理工男的春天到了,但張泉靈強烈建議不要僅僅在理工的角度看。因為這一波人工智慧能夠建立商業模式的大部分是跨界,所以也往文科的方向去看一看,也往其它學科看一看,跨界團隊在人工智慧時代擁有特別大的機會。
然而,初創人工智慧公司的路十分艱難。因為他們會受到兩方面的擠壓,一個是晶片廠商的擠壓,另外一部分就是即便是團隊做出了軟體部分,但如果沒有硬體廠商為之提供硬體,工作也是進行不下去的。而目前許多創業者都是從院校出來的,習慣了通過專案收費的模式,還沒有思考過具體的商業模式,這一點是需要認真思考以及亟待探索的。商業模式並不是在實驗室裡想出來的,張泉靈表示她願意與創業者們聊一聊這一方面。
初創公司需要注意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中途估值——即便是項目進行得不錯,中途估值也不要做得很高,很多公司都是死在「死撐高估值」這一點上的。他們都忘了一點,重點不在於中間而是結果,所以在中間估值高不一定是好事。張泉靈說,自己見過很多能力很強的大牛一心想要扛起人工智慧的大旗,但都在這一方面栽跟頭了,她很是心痛。
最後,張泉靈堅信人工智慧也會成為下層的基礎設施,她表示:
這些是由各種各樣的公司來完成的,因為最終資料要從那兒過。但創業公司還是有希望在細分領域上有自己的突破,在跨界邊緣地帶有自己的空間,這是我們能想像的。所以我覺得這一波的創業機會是隨著人工智慧在不斷地成為下層基礎設施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去尋找的一個點。
CCF-GAIR 大會投資人專場視頻連結:
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