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飲食界的一樁冤案,告破了那麼久都沒人相信

10月8日,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不算什麼特別的日子,除了有點小憂愁外(原因你們懂的)。

但在飲食界,這天絕對值得紀念。味精之父池田菊苗誕生於這天,嗯,天秤座。

不管你對味精有著怎樣複雜的情感,無可否認的一點是,池田桑將鮮味帶進了我們的生活。在此之前,吃鮮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池田桑是日本的化學家。1907年,他從海帶清湯中萃取出30克谷氨酸鈉,開啟了鮮味世界的大門——谷氨酸鈉一旦與食材結合,食材就會變得更美味。

不過其實早在1866年,德國化學家豪森就發現了谷氨酸鈉。只是這個嚴謹得有點死板的德國人完全沒有想要嘗一下這玩意兒,更別提用它來調味了。

池田桑則不同,他一開始就是奔著尋找鮮味之源的目的而去。在發現谷氨酸鈉後,他又開發了利用水解小麥蛋白大量製造谷氨酸鈉的方法,並在1909年參與創辦“味之素”公司,開始大規模地生產味精。

味精的問世,對廚師們來說,簡直是拯救了整個銀河系一般的存在。

在此之前,要做好一道鮮味十足的菜肴,首選得食材新鮮,其次得火候到家,最後得調味得當,少了哪一環都不行。

有了味精,做菜就簡單多了。食材不新鮮,加味精;火候不好,加味精;味道層次不豐富,加味精。幾乎所有食材與味精相結合,都能做出一盤美味的菜肴。

(味精之於渣廚藝,就像濾鏡之於渣圖片。)

別一臉嫌棄。當時味精可是奢侈品——我國1923年開始產味精的時候,用40噸小麥只能生產出1噸味精,成本之高,沒有哪個餐館捨得多放。直到1964年發酵法橫空出世,味精的生產成本才低了下來。

不同於油鹽醬醋,放多了馬上就能吃出來,味精加多了只會覺得菜特別好吃。為了招攬顧客,中餐館的味精都放得特別重——為什麼西餐館不怎麼用味精?這和為什麼你家廚房沒有一整排天然香料一個道理。

在味精的加持下,價格相對低廉的中餐如虎添翼,征服了大批美國人的胃。直到1968年,恐慌襲來。

這一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發表了一封醫生來信。這位醫生在信中描述了他在中餐館用餐後所經歷的奇怪症狀:用餐後全身無力、心悸以及口渴。

這不是一篇科普文章,但編輯在發佈時使用了“中餐館症候群”這個標題,並引發輿論騷動。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認為味精有害健康。

如今,美國很多餐館還掛著NO MSG(不添加味精)的標示。

味精是否真的對人體有害?

確實有實驗證明,大量食用味精會對老鼠造成腦部傷害。但參照實驗所用的味精劑量,你想靠吃味精吃出腦洞的話,做菜時得按斤來放——當飯吃也吃不了這麼多啊!

別總對你媽做菜放的那一丟丟味精指指點點了。

實際上,一天攝入5克左右味精,還有助於腦部發育——味精在胃酸的作用下會形成谷氨酸,它是參加腦代謝的唯一氨基酸,能維持和改進腦機能。

(此處允許化學不好的同學翻上去對比一下谷氨酸鈉。)

此外還有謠言表示,高溫下味精會變為致癌物質——200℃以上,谷氨酸鈉確實會變為焦谷氨酸鈉,但這可不是什麼致癌物質,只是失去了提鮮的作用而已。

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都把味精歸為“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劑類別——你總覺得味精吃多了口渴,是因為谷氨酸鈉是由谷氨酸根和鈉離子組成的,而鈉離子的作用和鹽相同。鹽吃多了你不也狂喝水嘛?

對了,雞蛋中也含有大量谷氨酸及一定的氯化鈉。這兩種成分加熱後,合成一種新物質谷氨酸鈉。看起來很眼熟?對啦,這不還是味精嘛,不然雞蛋怎麼吃起來那麼鮮。

不過味精的食用也並不是百無禁忌。

哺乳期的媽媽和3歲以下小孩不能吃味精,味精裡的谷氨酸鈉會影響鋅的吸收,而鋅是嬰幼兒成長所必須的微量元素。

此外,醋放多了的菜最好就別加味精了。因為味精在酸性條件下溶解度低,提鮮效果差。

味精和雞精不是一回事?

很多對味精有偏見的人,都會選擇用雞精來代替,理由無非是用雞湯精華來調味,比聽起來就很化學的味精更健康。

呵呵。你家每個菜都要放一小勺的雞精,很可能和雞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不信你看配料表。味精的主要配料是谷氨酸鈉和鹽,而大部分雞精的主要配料為谷氨酸鈉、鹽、白糖、澱粉、雞肉粉等,最重要的提鮮成分不也還是味精。

也有異常精明的師奶早就看穿了雞精的把戲,用醬油、糖、高湯來提鮮,或者將蝦米、幹香菇打成粉來替代味精和雞精。

不過,如果咱本身對味精不過敏,又不是哺乳期媽媽或者三歲娃娃,真的沒有必要費這個功夫。這些替代品吧,也還是靠本身所含的谷氨酸鈉來給你提鮮呀。

承認吧,你愛的不就是谷氨酸鈉帶來的這個味兒嘛~

圖片by網路 | 文:一隻兔

新食范兒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