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大量中國論文被撤稿 連人民日報也看不下去了

一篇有價值的論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某個特定領域的進步,開拓更多研究者的視野,不僅是醫療,其他科學領域亦是如此,然而論文造假事件時有發生,如今這令人難堪的事情再一次發生在了中國論文作者身上。

大量論文遭撤稿該從何說起?

就在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佈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此次撤稿創下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更可怕的是,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造成這一次撤稿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不過根據施普林格出版社的說法,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同行評審(Peer Review)造假。簡單來說就是論文作者在提交論文的時候,注明了真實的評審人姓名,但是卻使用了假冒的評審人電子郵寄地址,這讓出版社編輯誤以為將論文發給了評審人。後續出版社與評審人接觸溝通之後才知道,評審人從未收到過這些論文,更沒有做出任何評審。

同一時間撤稿的量如此之大不免讓人有些意外,可能你會說這樣的同行評審機制存在漏洞,但是施普林格方面並不這麼認為,其表示這個評審機制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但是現在很多論文作者利用這個善意的初衷來讓自己的論文得以通過發表。這樣的解釋顯然有些牽強,不過這樣的機制倒是可以充分體現作者自身對於學術研究的態度。

儘管主要原因是同行評審造假,但是這 107 篇論文的內容是否造假,施普林格出版社沒有細說。關於這一點其實不難得出答案,如果真是作者自己潛心研究撰寫的論文,又怎麼會鋌而走險使用同行評審造假以求快速過審刊登呢,因此這些論文的內容是否純原創,科學嚴謹性如何,我想大家應該心裡有數了。

人民日報也看不下去了

這次撤稿的107篇論文均為中國作者撰寫,為此人民日報也坐不住了,發表了一篇名為《捍衛真實就是捍衛科學的生命》的時評文章,文章雖然簡短,但卻較為透徹地解釋了這種現象是因何發生。有意思的是,人民日報並未針對同行評審機制發表看法,而是從協力廠商機構、論文作者以及職稱考核評定三大方面來進行剖析。

人民日報指出:所謂的協力廠商機構其實就是一些利慾薰心的國內外機構打著“語言潤色”、“諮詢服務”的幌子,為那些急於發表學術論文的人代寫、代投,甚至偽造同行評審,提供“一條龍服務”。對於這些幫忙造假的“協力廠商機構”,有關部門並非不知情,但受到查處的恐怕只是極少數。

關於職稱考核評定,人民日報說的也相當符合實情,其表示長期以來論文成了科學研究最為重要的“硬杠杠”、“金標準”,不管是職稱評定、年終考核還是申請課題、評選院士,都要“數論文”。不同于醫療資源充足、醫生時間相對充裕的發達國家,我國的醫療資源緊張,臨床醫生光看病就忙得身心俱疲,難有充足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撰寫論文。這次撤稿主要集中在醫療領域,客觀而言,扭曲的考評體系也是誘因之一。

107篇 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相比此前任何一次與學術論文有關的負面事件,這一次可以說震驚了國內外學術界,從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不難看出,其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憤怒和羞恥,認為這些論文作者丟失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人民日報也強調中國的科研評價機制會不斷進行改革完善,進而從源頭上治理為評職稱濫發論文的現象。

其實這一次的撤稿事件只能算是一個開始,要從每年大量投放的論文中檢查出哪些存在同行評審作假顯然還需要一些時間,107篇看似很多,但說不定這只是冰山一角。至於為什麼這一次撤稿的論文都是出自中國作者之手,或許是包括施普林格出版社在內的學術界參與者都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中國的學術造假已經到了一種十分嚴重的地步,查出問題的同時也更像是在警告中國學者:請你們以嚴謹求真的態度來完成論文吧。最後,這一次被撤稿的論文雖然都是與醫學相關,但我想要不了多久此類淨化行動就會波及到其他領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