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矽谷》第四季回歸了,看看矽谷的小夥伴們過得怎樣了

《矽谷》第四季正式回歸了。這部 IT 男創業的情境喜劇,除了程式師笑梗滿地,片頭細節一直值得玩味。

現在,我們從片頭看看這些熟悉的小夥伴最近都過得怎樣了。

(第一季片頭)

Napster

先從這個率先升起的熱氣球說起。Napster 是之前在美國大學生中非常火的線上音樂服務,廣泛應用了點對點音樂共用技術。

它的出現,使人們可以輕鬆獲得免費音樂,在當時投資界中炙手可熱,如同快速升起的熱氣球。

Napster 中的一位創始人肖恩·派克,也就是電影《社交網路》裡面給年輕的紮克伯格當顧問的投資人,也是現實中 Facebook 的首任總裁。

但免費音樂動了唱片公司的乳酪,音像界聯合起來對 Napster 的侵權行為提出訴訟。02年 Napster 敗訴被迫申請破產,後來先後被 Roxio、百思買收購。這是早期美國互聯網產業非常重要的一個時刻。

這個藍色熱氣球迅速升起,後來又迅速癟下去,在第三季的片頭我們已經見不到它的身影了。

Uber 與 Lyft

在 Napster 旁邊,Uber 白色的熱氣球不斷膨脹高升。

Uber 橫空出世帶火了這幾年共用經濟的概念。雖然在開拓新城市時 Uber 不斷因不正當競爭遭到打壓,近來義大利更是直接勒令其 10 天內退出,但這並不能阻擋 Uber 攻佔全球的步伐,成為 108 個國家最熱門的打車應用。

有趣的是,目前 Uber 估值約 410 億美元,而美國整個計程車市場才 110 億美元。高估值的背後,Uber 的全球化戰略再難也不能停下來。沒人知道這個風口上的熱氣球還能飛多久?

而在第三季的開頭,粉色的鬍子氣球 Lyft 取代了之前 Napster 的位置。Lyft 升起的時候與 白色熱氣球相互碰撞,直指 Lyft 與 Uber 在專車上的較量。

作為北美專車市場的老兒,Lyft 雖然一直被 Uber 打壓,但目前通過大幅投資推動增長,城市覆蓋量超過 300 座,更是與通用汽車開展自動駕駛的合作。這週二,Lyft 再度融資 6 億美元,估值提升為 75 億美元。

Apple

在熱氣球右側的施工空地,拖拉機出現了三季。整整三季的開頭,都是施工隊伍在作業,隨著畫面播放,建築已經越來越明顯了:Apple 飛船總部。

Apple 作為目前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深深影響了整一代人。76 年約伯斯和沃茲在自家車庫裡建立 Apple 公司,組裝了 50 台第一代蘋果電腦。

在第一季開頭,細心還能找到 Apple 早期的彩虹 logo,不過 logo 在幾秒內馬上就被拆掉了。新的飛船總部投入 50 億美金建成,將在 4 月份開館。即將來臨的《矽谷》第四季屆時肯定會更新 Apple 總部。

AOL

在片頭全景圖右側的是 AOL(美國線上),美國無線網路服務提供商。在撥號上網時代,AOL 稱得上是互聯網服務的統治者。2000 年 AOL 宣佈以 1810 億美元收購老牌傳媒帝國時代華納(Time Warner),成立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

這是美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一宗並購案,新老媒體被整合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中,市值高達 3500 億美元。無人料到的是,由於經營策略的失敗,以及恰逢 2000 年網路泡沫的爆發,第二年新公司即陷入了 542 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15 年 AOL 被美國第一大無線運營商 Verizon 以 44 億美元溢價收購。曾經風光一時的媒體帝國如今成為 Verizon 進軍移動視頻和數位廣告業務的墊腳石,著實唏噓。

Facebook、WhatsApp、Oculus

在 AOL 倒下的地方,Facebook 的看板掛了出來。

Facebook 是社交網路時代最大的獲利者,早在 12年其月活躍用戶就達到了 8.45 億,這使得 Facebook 給某些網點帶去的流量甚至超過了 Google,而各大網頁上分享到 Facebook 的按鈕作用,已經堪比電子郵件分享。

在第二季開頭,Facebook 公司旁邊逐漸出現了新鄰居:風靡全球的聊天工具 WhatsApp 與虛擬實境廠商 Oculus。在 Facebook 成長期,先後在 14 年以 190 億美元收購了 WhatsApp,20 億美元收購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 Oculus,這無疑是在為未來佈局。

在Oculus Rift 剛面世的時候,虛擬裝置的沉浸感驚豔了所有科技人。隨著 VR 產業的火熱,Oculus 創始人拉奇卻黯然出局,最近離開了 Oculus 公司。

除此以外,12年 Facebook 就以 7.15 億美元收購了圖片分享應用 Instagram。國外常用的社交軟體,大都被資本參股或者全資收購的方式逐漸收攏到主要的網路巨頭手中。在群狼環視的矽谷圈,能做到像 Snapchat 那樣輝煌上市的公司本來就少之又少。而對抗社交巨頭的路上,上市僅僅只是成功的一小步。

誰知道下一秒誰會中途出場呢?

Netscape

網景通信公司。這個在 90 年代差點在終結了微軟帝國的流覽器公司,永遠在矽谷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95 年微軟的 Windows 系統擊敗蘋果,幾乎主宰了整個作業系統市場,年收入高達 130 億美元。當時,Internet 流覽器技術方興未艾,加之 Windows 的成功讓蓋茨認為,決定未來電腦地位的,應是 Windows 系統技術而不會是流覽器技術。因此,哪怕新推出的 Windows 95 也只是簡單添加了網路流覽功能,而並沒有進行流覽器技術開發。

蓋茨的這個疏忽讓專注於打造便利流覽器的網景公司抓住了機會。伴隨著 NC、JAVA 等技術標準的提出,網景公司推出 Navigator 流覽器,讓平民上網成為可能。要知道,在此之前,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使用文字和指令連接極其簡單的網路。

這對於剛接觸電腦的人而言,帶來的體驗相當於有互聯網和沒有互聯網的區別。甚至說,不需要單獨的系統軟體,就可以將桌面功能集成在流覽器上。Navigator 2.0 的成功迅速搶佔了 70% 的流覽器市場。

一個事實正逐漸明朗:Windows 並不是關鍵入口,誰連接互聯網誰就是電腦的未來。如果網景在流覽器市場上取得壟斷性優勢,它將完全可能取代微軟的 Windows 成為新的應用軟體平臺。

蓋茨迅速反擊。一方面與網景公司談判收購事宜,一方面迅速組織了上千人的技術團隊,研發 IE 2.0 流覽器。剛起步的 IE 功能性上完全不是 Navigator 的對手,於是微軟利用系統優勢打了壟斷牌,直接宣佈 IE 免費,並且在 Windows 上綁定銷售。

這就相當於避開流覽器的較量,直接讓 90% 的電腦使用者使用 IE ,利用系統壟斷去創造另一個新的壟斷;同時從商業夥伴處排擠網景,讓主機廠商在桌面上只能展示 IE 圖示,網路服務提供方 AOL 以 IE 作為主介面,而非 Netscap。

這一組合拳打下來,微軟逐漸扳回局勢。當 IE 4.0 發佈的時候,其流覽器功能已大致與逼近網景的水準了。面對微軟的反擊,網景在 98 年被迫放棄流覽器市場,並公佈了原始程式碼。而這背水一戰再沒能打擊到微軟,新的用戶更加願意使用綁定在系統內部的 IE 流覽器。

第一次流覽器之爭就這般結束了,網景公司以 15 個主要的程式師抗擊微軟 3 年之久。98 年,微軟因壟斷行為被美國司法部指控,同年,網景被 AOL 收購,就此淡出人們視野。

往後 5 年,流覽器上的創新漸少,同時再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微軟,IE 流覽器甚至在 02 年佔據了 96% 的市場份額。

Chrome

有趣的是,在片頭中 Netscap 倒下的地方,出現的是 Chrome 流覽器的 logo。

在今天,流覽器的最大贏家不是後來率先發展的 Firefox,卻是 Chrome。截至17 年 3 月,Chrome 流覽器在全球市場上份額穩穩佔據 52.8%(資料自 Statcounter)。

Chrome 是 Google 在 08 年開發的流覽器,Chrome 是化學元素“鉻”的英文名稱。

穩定、快速、安全性極佳,Chrome 流覽器使用者介面簡單而高效。每個標籤頁面都在獨立的“沙箱”內運行,一個標籤頁面的崩潰不會導致其他標籤頁面被關閉,剛出來時就以革新者面貌示人。

Yahoo!、阿裡巴巴

看新聞的人都知道雅虎最近不好過。並且不好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從 94 年楊致遠和費羅創立雅虎以來,到其郵箱服務上線,雅虎曾經統治過整個互聯網 1.0 時代。從 01 年到 07 年間,雅虎在搜尋引擎上被 Google 取代,接而雅虎試圖追趕下一波社交潮流,但終究眼睜睜看著 Facebook 崛起。

這段時間,雅虎不是沒有努力自救,人工智慧、硬體、遊戲、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工具……但除了數十起收購案外,雅虎幾乎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互聯網產品。

在第二季片頭中,雅虎的招牌越做越小,與此同時同一棟大樓中出現了阿裡巴巴的巨型 logo。非常唏噓,05 年以 10 億美元和雅虎中國換取阿裡巴巴 40% 的股份可能是雅虎做過最好的投資了。

去年,雅虎宣佈出售核心業務,這個市值曾經超千億的公司最終以不到 50 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核心業務賣給了電信運營商 Verizon。這又是一家輝煌企業宣佈出局的歎息。

當時雅虎關閉北京研發中心,被離職員工遭到科技圈哄搶。吳軍曾這般評價雅虎的離開:

一百年後,如果人們只記得兩個對互聯網貢獻最大的人,那麼很可能是楊致遠和費羅。他們的貢獻遠不止是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門戶網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這個行業全世界至今都在遵守的遊戲規則——開放、免費和盈利。

Alphabet、Google、Android、YouTube、Chrome

Google 商業版圖自不必多言。

還是 97 年的時候,拉裡·佩奇找到了楊致遠想以 100 萬美元賣掉 Google 遭到了拒絕。5年後的夏天,雅虎 CEO 塞梅爾出現在 Google 的談判桌時,100 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也不能阻擋搜索時代的到來了。

13 年,Snapchat 創始人斯皮格爾拒絕了紮克伯格 30 億美元的出價,為的就是成為下一個 Facebook。今年 3 月份 Snapchat 在上市首日市值達 283 億美元。這在之前,Google 的故事已經證明了矽谷無限的可能性了。

劇中有個彩蛋,斯皮格爾在第二季還客串了一把真人 Snapchat CEO。

Google 靠搜尋引擎發家,但目前為止,其搜索和移動作業系統業務已經相當成熟。在很早之前,拉裡·佩奇就表示過“厭倦了每天追逐廣告收入的工作”,希望能退後一步,專注制定更大的公司藍圖。

於是在 15 年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巨頭被“並購”了,Google 成為母公司 Alphabet 的全資子公司,本來 Google 旗下很多令人興奮的未來項目被拆分出來單獨成為子公司。

片頭中 Google 換了新 logo,還有就是更大的 Alphabet 看板出現,這背後是 5667 億美元的市值在支援。

Tesla

馬斯克永遠不缺新聞。年銷僅 6 萬輛,特斯拉的市值就已經超過通用汽車成為全美市值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用了百年時間獲得的估值被特斯拉 4 年實現了彎道超車,而這僅僅是關於馬斯克最近的一個頭條。

SpaceX 成功重複啟用獵鷹 9 號火箭,大幅拉低了未來航太發射費用,連他的火星移民計畫現在看來都不那麼瘋狂了。

在第三季的片頭,Tesla 的屋頂上鋪滿了光伏電池,這自然是指馬斯克涉足的另一領域:太陽能。去年馬斯克堅持讓 Tesla 並購了旗下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裁員將近 20%,緩解了很大來自股東的壓力。

此外還有 Paypel、Hyperloop 等,看看他做過的事,你會理解媒體對他諸如“渾身充滿了冒險和進取精神”,“使命感和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夢想”這樣的評價。

Soylent、Amazon

第三季的交通畫面豐富了很多,包括在矽谷來回穿梭的 Soylent 餐車和 Amazon 無人機 Prime Air。

被紐約客稱作“食物終結者”的 Soylent,將人類需要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維他命、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資料化,製成粉末食物,人們只要像喝豆奶一樣沖水喝下去就能解決等候就餐問題。

簡單的操作方式此前在科技圈收穫很高的人氣,12 瓶 Soylent 飲料只要 32 美元,也被稱作“程式師經濟”。Soylent 1.0 出現之後,矽谷掀起一波液體代餐風潮。好玩的是,Soylent 1.0 開始像程式升級一般迅速改進各種缺陷,在 1.5 版本後還升級為形態徹底不同的 2.0。

Soylent 並不是要完全取代餐飲文化,只是提供矽谷圈常消費的高油脂和高熱量速食食物外的一個選擇。但去年其營養棒和飲料產品在 1.6 版本出現了部分食品問題,將這個新潮的科技食品公司推上輿論風口。

之前 Amazon 的貝佐斯在電視節目上展示了無人機產品 Prime Air。這架 8 翼的無人機,可以在半小時內將一件五磅重的快遞送到你家門口。此外 Google、沃爾瑪、京東等也在紛紛跟進研究無人機送貨技術。

今年 3 月份,Prime Air 已實現首次無人機包裹快遞,成功運輸 7 罐防曬霜。Prime Air 至今反覆運算至了第七、第八代了,能夠根據地形,自動調整腳架的高度在斜坡上穩定降落,將快遞適用範圍擴展至斜坡、雪地甚至是泥濘地。

這只是 Amazon 技術道路的一個小項目。

更多的細節

三季開頭的片子來來往往,見證了矽谷的成長。潮來潮往,像 Intel、惠普、Oracle(甲骨文)這類屹立不倒的科技巨頭非常不容易。

每次更新,片頭都會添加一些當年矽谷圈熱門的初創公司,像開源應用平臺 Appcelerator,基因檢測服務公司 23 and Me,科技資訊公司 re/code,社交遊戲公司 Zynga,博客平臺 Blogspot,新聞平臺 Digg 等。

彩蛋

在 Oracle 的背後,可以看到劇中互聯網巨頭 hooli 公司的 logo。導演為了做得更加細緻,居然在現實中為此搭建了 hooli 的真實官網,並且隨時更新劇中 hooli 公司互聯網產品的開發進度。

(劇中嘲諷矽谷創業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網站往下翻,甚至可以看到劇中 hooli 總裁的風采。

搞得跟真的一樣。

極好的年代

互聯網剛開始的八十、九十年代,從車庫、宿舍走出了一批業界巨擎,雅虎、蘋果、微軟、惠普、PayPal。那個時代的矽谷,擠滿了極客、投資人、藝術家、音樂人,他們做過的事情,寫成了熱血翻滾的文字;他們認識的人,酷到沒朋友。

(加州嬉皮文化深深影響早期矽谷)

那是一個“極好的年代”。

《矽谷》作為一部情景喜劇,講的是今天的矽谷故事。不同於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那些披荊斬棘順理成章的成名故事,劇中充滿了各種折騰和作死,幾個程式師創業道路飽經混亂,但這種意外的荒誕,卻往往渲染了無比的真實感。

劇中的投資大神彼得·格裡高利說過這樣的話,正好解釋了劇中種種狗血:

每個成功的公司,可以回頭看看之前的關鍵時刻,即使當時看來那像個天大的錯誤,但要不是因為那時候,那個有遠見的人所展示出的勇氣、堅持和堪稱瘋狂的勁頭,他們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那個時候所有的指標和數字,都沒有意義了,一切都只關乎情感、關乎信仰、理性亦或是衝動。

這就是矽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