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具的重要地位

“茶滋于水,水藉於器。”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的這句話說出了茶具在品飲茶葉中的重要地位。唐代的飲茶方式是煮茶,從炙茶開始到水之三沸,直至從茶罐中舀出茶湯到茶碗中,人們的視線一直沒離開風爐,最後落在茶碗上。所以風爐,茶碗成了唐代茶具的重點。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還對“風爐”進行了專門的藝術設計。宋代時尚“鬥茶”,武夷山地區製作的龍團、鳳餅的餅茶享譽朝野,當時盛行的點茶法,茶藝的重心在茶盞中。

如何沖點,如何擊打使之產生泡沫,是人們注意的焦點。所以宋代對茶盞的式樣、釉色、質地都高度重視,一改唐代喜歡青瓷茶碗的審美標準,而愛好黑色茶盞。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寫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爄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宋微宗《大觀茶論》中也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因此這時代表宋代頂級茶具的武夷山遇林亭窯生產的“兔毫盞”就應運而生了,它載入中國茶具輝煌的歷史中。到了明、清,盛行散茶,與之對應的撮泡法、功夫茶成為主要的飲茶方式。此時注重的是茶壺、茶杯。明代盛行白釉瓷器茶具,紫砂壺具也開始流行。如許次紓在《茶疏》所說的:“純白為佳,兼貴於小。”明代馮可賓的《岕茶箋》也說:“茶壺以小為貴......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武夷山寺廟中的茶具:"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說明這種以小壺小杯為主要特點的功夫茶藝在清初已形成,這是武夷岩茶品飲史上又一個重要標誌。


當今品飲武夷岩茶的功夫茶泡法主要有壺泡法、蓋杯泡法,它們用的茶具主要不同在於泡茶的茶具,一個紫砂壺(或瓷質壺),一個是瓷質蓋杯(或紫砂蓋杯)。其它茶具則大致相同。

品茗器有:品茗杯(品飲用的上等杯是白、小、薄的瓷杯,也叫“若琛杯”),茶海(也稱公道杯、母杯、茶盅,用於將茶壺中泡好的茶湯倒入茶海中,由此再分盛到品區茗杯中),聞香杯(同品茗杯,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茶濾(在茶湯由茶壺倒入茶海時過濾茶湯中茶渣的漏濾器),杯碟(也叫杯托,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取茶器有:茶罐(裝茶葉的罐子),茶則(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用具),茶匙(一種細長的小耙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茶漏(茶葉由此漏入壺中),茶夾(攝取茶杯等用),杯盤(用於盛放和清洗茶杯)。


其它用器;茶盤(盛放茶具用),煮水器(如隨手泡、電磁爐燒水器等),容則(盛放茶則、茶匙、茶夾、茶漏等),茶巾(清洗擦試用)。

家庭飲茶,使用茶具也可因人而異。以茶待客,年長者、文化人,可用紫砂茶具;年輕人,可用玻璃茶具或白瓷茶具;女士們則可用青瓷、薄胎瓷茶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