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對本田技術部門來說,應該是很不好過。可能國內許多朋友還沉浸在對“GK5超跑”的傾慕中,但放眼全球,尤其是高級別領域,本田這幾年可說是處處碰壁。
最新消息是,本田的F1搭檔邁凱倫已經放出想要分手的消息。萬一真的成事,可能意味著本田這輪重返F1的徹底失敗——連邁凱倫這樣的車隊都無法協助本田在F1站穩腳跟,對其它低級別車隊就更別指望了。
F1成績不堪入目,而在街道上,本田新一代旗艦超跑NSX也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就。去年正式上市以來,它在全球掀起的“波瀾”只是平平。一大原因是其性能並沒有達到世界頂尖水準,而價格卻遠遠超出大部分人的預期。
這輪的本田技術,或者說“技術本田”,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第一個問題,可能是“審時度勢”的失誤。
拿F1和NSX來說,本田大膽邁入了一個由歐洲列強浸淫稱霸多年的領域。本田對此不會不清楚,但這其實和上世紀60年代本田剛起家時的做法很相似——本田在1961年和1965年分別涉足曼島TT和F1,這兩項分別就是當時全球最高級別的摩托車和四輪車賽事。要挑戰就挑戰世界最高級別——這是本田的傳統。
塞納+第一代NSX,本田高性能形象最頂峰的時代。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歐洲賽車列強,比如說今天F1賽場上的各大車隊,靠的是產業協同,有很多共用的供應商,包括頻繁流動的高級人才資源。而本田卻明顯想靠一己之力,以儘量不借助或者少借助外力的方式,去完成這輪參加F1的技術研發工作。對於這一點,可以有幾種解讀:
第一種解讀是,本田很自信,覺得自己的實力放在當今還是世界第一水準,所以不怕孤軍作戰。
第二種解讀是,本田不同於職業賽車公司或小眾超跑廠商(法拉利、邁凱倫),它的本質還是一家造主流車的汽車公司,又以技術作為立身之本。所以本田希望通過“獨立思考”來完成新技術的挑戰,以達到鍛煉隊伍、技術“自強”的參賽目的。
無論是哪一條理由,都需要成績做支撐。長年不出成績地投入賽車運動,不但燒錢,還會引起反效果——技術團隊的信心被打擊,品牌形象蒙上負面陰影——眼下F1領域裡的本田,三年不出成績,已經面臨這樣的境況。
從個人感情上,我是不忍心看到本田如此“憋屈”的。這是一家有理想抱負、也有輝煌歷史的品牌。事實上他們對賽車的投入力度也是全球各大汽車廠商中罕見的。除了F1,本田還以廠隊身份參加世界摩托GP和WTCC世界房車錦標賽,可以說世界三大領域的賽事都有參加,比賓士、寶馬、豐田這些一線大廠都要積極投入。而且除F1外,本田在摩托GP、WTCC裡都具備爭勝級別的水準。
也許正因為參賽經驗豐富,本田這輪重振頂級運動性能領域的“如意算盤”是打得很響的——先以思域Type R刷新紐北圈速,對歐洲高性能車列強“宣戰”;然後參加F1,用2-3年時間重回輝煌頂峰;與此同時推出旗艦超跑NSX,頂著F1新科強者的光環,喊個高價也不乏膜拜者,將本田的高性能品牌形象推至歷史的巔峰。
以思域Type-R征服“紐北”,是本田這輪高性能戰略的衝鋒號角。
可惜F1賽場上接連的不給力,讓本田的美好計畫大大失算。連本田F1項目負責人也開始承認,他們可能低估了當今F1的技術難度。
其實不僅低估了F1,從新NSX的表現來看,本田也低估了當下民用頂級車的技術難度。新NSX雖然搭載了先進的三電機混合動力系統,和918、拉法、P1在技術方案上幾乎看齊,但是實際的性能表現卻輸了一大截,只能去叫板一下日產GT-R這種檔次的對手,而成本/售價卻遠遠高過GT-R,使得新NSX只能成為一種高不可攀、無足輕重的存在。我曾擬過一個標題:《100萬的AMG GT、200萬的奧迪R8,和300萬的NSX》,就是想寫寫NSX的性價比在歐洲對手面前是何等欠缺競爭力……現在這篇文章我不打算動筆了,因為結果已是人所皆知,不需要論證了。
客觀地說,本田在民用車(準確說是“買菜車”)級別的技術研發還是很有造詣的。GK5的1.5L直噴、思域/冠道的1.5T動力系統,都有領先同級的動力表現,性能升級潛力還非常大。雙離合變速箱、智慧四驅、安全技術等領域的研發水平,本田也沒有落後於業界。
但要衝高,並且通過沖高獲取成就來實現品牌的躍升,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它甚至不是靠“勤奮”就能達成的。本田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近幾年我看汽車廠商的發展,比較喜歡看“高”一點,瞭解一下領頭人的思想和經歷,往往能看到一點端倪。本田的現任社長八鄉隆弘,曾擔任過本田歐洲和中國的業務一把手,有豐富的全球市場運營經驗。但他卻是本田歷史上第一位沒出任過本田技術研究所一把手就直接升任本田總部一把手的社長。
本田技術研究所是本田的技術研發中樞機構,獨立于本田總部,專職研究技術,可以說是本田技術的搖籃。從本田宗一郎開始,歷任本田總部的社長都擁有出任本田技術研究所一把手的經歷,幾乎成了不成文的規定。這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公司一把手是懂技術的”這一傳統的延續。沒有出任過技術部門一把手的八鄉隆弘社長,是否“懂技術”,我當然沒資格去評判。但至少有理由猜想,由於經歷上的缺乏,八鄉社長對技術的認知和把控程度也許會不如過去歷任社長那麼深厚。
本田真的是一個很有“夢想”的品牌。
挑戰頂尖技術性能領域,奪取最高成就,作為品牌行銷戰略的確是極好。但這明顯也是一著險棋。行銷口號喊高容易,但技術只能一步步攻堅,最後必須在一個公平公開的平臺上被驗證。而從F1到超跑,我們看到的本田只有雄心,卻不見成效,作為一直自豪感爆棚的大本田粉,也體味到了鮮有的“無力感”。
我知道這年頭黑大本田要背負很大的輿論壓力,但“大本田”想靠技術稱霸世界,那難度是今時不同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