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父母一定不能錯過的寶寶學步期知識!!

★★ 學步期之困惑:早走,慢走對麼? ★★

TIPS

1、正常學步範圍為第11個月到1歲4個月

2、學步速度也和生活經驗有關,學步刺激少的寶寶走路自然會慢點,很正常

3、如果寶寶超過1歲卻連站的動作都還沒有出現,或超過1歲半還不會行走,建議最好去檢查下骨骼發育

4、如果1歲2個月還不太會走,可是已經會扶著東西站立,倒是可以再觀察看看

小孩子剛生下來是不會走路的,所以我們才會說“學步”。

學步包括了神經和肌肉,平衡,肌肉的控制,骨骼結構的發展,還有大腦裡中樞的平衡,這幾點條件都有的話,走路自然會越來越好;這是需要靠時間循序漸進,並非一蹴可成。

所以寶寶多大時學會走路才算正常呢?臺灣耕莘醫院複健科物理治療師辜雅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幼兒學會自己走路的年齡範圍其實很大,小至11個月、大至1歲4個月,都算正常的範圍。也沒有越早走就越好這回事。

太晚才學會走路的話才有可能是有神經肌肉或骨骼排列方面的疾病。例如兩歲以後還不會走路,就可能有腦性麻痺或發展遲緩的問題,這時就要特別小心。

一開始學會走路時,寶寶為了維持自己的重心,雙手會舉得很高、兩腳間距打得很開來保持平衡,走路時腳掌也會因為直接著地接觸地面而發出很大的聲響,模樣十分可愛,這些動作在一開始都是很正常的學步歷程,因為寶寶的足弓和足部肌肉尚未發展好,走得還不穩,不過大約在1歲半之後,寶寶就會走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接近正常行走的步態了。

寶寶學步4階段

1、5~7個月大:能自己坐,不需要扶持

2、9~10個月大:可以扶著桌子站起來

3、10~11個月大:能夠扶著桌子側行

4、12個月大:多半已可以放手自己走個幾步

太早學走or過度保護都不好

偶爾會見到一些急著幫寶寶學會走路的爸比媽咪,拉著才8、9個月大的孩子直立起來練習跨步,這麼做真的可以幫助寶寶發展學步嗎?辜雅筠治療師認為,其實這麼做並不妥,因為8、9個月大的孩子腿部骨骼、肌肉還在發育,如果過早讓孩子承重,容易影響整體下肢的發展。

此外,目前學者普遍認為,多爬行有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而且這段能夠爬行的時間其實很短,孩子一旦學會走路,就不大願意爬行了,因為他們覺得用雙腳能夠走得更快,所以建議在1歲前不需要特地教寶寶走路。

有些爸比媽咪則傾向過度保護寶寶,擔心寶寶玩得髒兮兮,因而常將他們抱在身上或放在推車、床上,無形中減少了許多讓寳寳主動練習爬、站、走的機會,這等於是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機會。

在醫界,寶寶發展的公認參考指標是“丹佛發展篩檢表(注1)”,走路屬於其中的粗動作,在11個半月大左右,約有1/4的寶寶可以自己走得很穩,而到14個月大時,已經有近9成的寶寶都能達成了。

辜雅筠治療師指出,常見許多家長因為寶寶超過1歲還不太會走路而十分焦急,其實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有的寶寶受到的刺激比較少,例如:父母比較沒有時間陪伴他們、帶著他們練習走路,學步發展可能就相對會比其他孩子來得慢。平時只要多多鼓勵、輔助寶寶,時候到了他們自己就會有想要站起來、行走的欲望,家長不需過於擔心。

不過,如果寶寶超過1歲卻連站的動作都還沒有出現,或超過1歲半還不會行走,就建議爸比媽咪帶寶寶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骨骼、神經,或是肌肉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如果1歲2個月還不太會走,可是已經會扶著東西站立,倒是可以再觀察看看。

丹佛發展篩檢表(注)

注:因微信無法粘貼超過300KB的圖片,故原圖發佈在微博(ID:萌芽研究所BUD)的相關文章裡

踮腳尖走路?

小腿到腳趾的肌肉可以說是同一個運動鏈,其中的腳跟骨即為輪軸,讓小腿肌肉順利轉折進入腳底,成為足底肌群與筋膜,所以當小朋友的足底肌肉力氣不足時,小腿肌會產生代償作用,將小腿肌肉收縮,緊繃足底肌群與筋膜,幫忙撐住足弓結構,以利小朋友行走。

肌肉張力較低的小朋友,比較容易發生墊腳尖走的情形。從站姿發展進入行走的初期,因為孩子的肌力尚未完全適應新的需求,所以難免出現墊腳尖代償或者墊腳尖以便提供行走時所需的力氣,

此時家長可加以觀察約兩周,孩子應慢慢適應新的力量需求而恢復正常走路方式,慢慢減少墊腳尖情形。倘若孩子持續以墊腳尖的方式行走,不見改善,家長也無須緊張,只需幫孩子買一雙支撐性好的室內鞋穿上即可。

★★ 腿型之大考驗:X型,O型咋辦? ★★

現在的孩子若出現一些腳的問題 (如扁平足),其實提早穿鞋或穿某些型態的鞋子並不能完全改善這些事情。我們必須得先瞭解下嬰兒腿型的一些關鍵資訊。

▲幼兒剛出生時,會產生膝內翻,類似O型腿(左);直到2歲左右開始出現外翻,類似X型腿(右);要等到5至7歲左右,腿部才會逐漸變直且發育定型(中)。

0歲O型腿,2歲X型腿?

很多家長在孩子嬰幼兒階段常發現他們有所謂的“O型腿”,因為擔心寶寶腿部有異而帶寶寶上醫院求診,辜雅筠治療師表示,這是由於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腿部經常呈現“盤坐”的姿勢,所以剛出生的嬰兒多呈現O型腿,在寶寶0~2歲的階段有O型腿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至於2~4歲時,寶寶則由於走路承重的關係,反而經常呈現X型腿,和先前正好相反,這個過程被稱作“鐘擺現象”,一般到了6~7歲時就會變回正常膝直的狀態,爸比媽咪不需過於擔心。

如果8歲以後,寶寶腿部變形的角度還是太大或兩腳不對稱,建議爸比媽咪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罹患佝僂病等腿部疾病。佝僂病好發在嬰兒時期,是由於鈣或維生素D缺乏,而使骨骼鈣化不良的一種疾病。佝僂病發病緩慢,不容易引起重視,它會使小兒抵抗力降低,容易合併肺炎及腹瀉等疾病,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如何改善走路“內八”

辜雅筠治療師指出,除了受腿部發展歷程的影響或先天骨骼結構異常之外,有時O型腿或X型腿也和寶寶走路時不良的步態有關,例如:走路外八或內八,此時就需要透過矯正來改善。

臨床上較常見的,是走路習慣呈現“內八”的孩子,辜雅筠治療師表示,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很難跟他溝通要做什麼運動來訓練大腿外側的力氣,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讓他反穿鞋子、騎腳踏車,或常做蹲下的動作等,來改善走路時足腿部的方向和力氣;長大一點就可以教他們使用彈力帶、或進行踢毽子等遊戲來輔助改善。

此外,對於一些習慣性姿勢不良的孩子,家長也要經常以口頭矯正的方式,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的姿勢問題,並加以修正。

W型坐姿影響腿部發展

什麼樣的情況下必須穿著矯正鞋或以手術來治療呢?辜雅筠治療師解釋,通常除了先天骨骼異常,或2歲後仍有明顯O型腿的情況(和太早開始學走、腿部太早承重可能有關)才會建議使用支架鞋矯正或進行手術。至於一般不明顯的O型腿或X型腿,只要不影響生活功能,其實都還可以接受。

家長比較需要留意的是寶寶的坐姿問題,他們經常會出現W型的坐姿,即坐著時,兩小腿外旋朝上,由正面看去就像一個W字母。

因為一開始平衡感、肌張力比較低,這種姿勢可以坐得最穩、肌肉能夠最放鬆,但會對腿部骨骼及肌肉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在腿部尚未定型前,若長期採取此坐姿,會使腿部外側韌帶萎縮,造成永久性的X型腿。家長要仔細觀察,寶寶即便有W坐姿,也最好不要維持太長時間,隨時幫孩子矯正成盤腿坐或腿伸直的坐姿為佳。

★★ 扁平足困惑:到底要不要治?★★

維琪百科介紹:扁平足,正常的腳底是自然的弓形,但扁平足腳底基本是平的,足弓不明顯,有雙腳扁平和單腳扁平。

所有小孩一出生的時候,腳都扁平的。直到開始學走路後,由於運動會刺激足弓的發展,絕大多數的扁平足便會改善及消失;而3歲前的腿型會由o形腿轉到X形腿,之後才會變直。

為何會造成扁平足?

常見造成扁平足的原因有:1)肌力與肌張力不足,2)學走路時期穿錯鞋(比如質地太硬,鞋跟太高等)。

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年代扁平足案例較少,因為他們的年代不是柏油路,當時的人多半赤腳走在砂質或黃土地上的情況下,沙子會自動填滿足弓凹陷處。換句話說,也就是適當的幫忙撐住行走時的腳弓!

由於現代人常穿鞋,而且地面又多平硬(大理石、木地板和柏油路),兩者都造成腳部無法正常活動與發展,若鞋底也硬,腳趾會無法自由活動,肌腱無法得到足夠刺激,也就沒有抓地力;再加上營養攝取量多,身高、體重較前人高、重,腳部承受的壓力變大,所以扁平足產生的機率也就變高。

現在的孩子,從會走路開始就走在大理石、木地板和柏油路上。肌肉張力正常的孩子,對於地面給的反作用力做出適當的回饋當然沒有問題,但對於肌張力較低的孩子,又沒有足夠的運動量以建立應有肌力的情況下,撐住足弓的小肌肉自然無法支撐自己的體重。相對的,體重便成為一個不斷刺激足底肌肉的刺激器,當足底肌肉疲乏而放棄抵抗時,足弓就會因此貼近地面,成了後天的扁平足。

若寶寶扁平足怎麼辦?

所以臺灣振興醫院複健治療師陳子敬表示,越小的孩子,越應該在裸足的情況下行走,去刺激腳底連接腳指頭的肌腱。臺灣行健骨科診所院長朱家宏醫師建議,如果天氣不冷、寶寶也沒有穿鞋,基本上是不太需要穿著襪子的(襪子可以減少足部和鞋底的直接摩擦),可以多讓孩子用赤腳接觸各種不同材質、安全的地面,如:磁磚、木板、巧拼等,也會有助於足弓的發育,還可以讓寶寶的足部神經受到較多來自環境的刺激,增進本體感覺,促進日後的成長發展。

若2、3歲孩子的腳ㄚ仍扁平時,父母也毋須驚慌,可讓孩子多在不平的地方行動,以刺激足弓適當地發展;如在床上爬行走動,寶寶的腳肌肉便可借此練習抓地力,室外乾淨的草地和沙灘也是很好的選擇;相反地,若寶寶都在平坦堅硬的地面行走,則比較不容易去刺激到足弓部位。所以,朱家宏醫師也不建議這年紀的孩子輕易穿上“ 足弓矯正墊”,除非經由專業醫師的評估決定。

★★ 選鞋困難綜合症:哪一雙好? ★★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實孩子的選鞋標準是需要分齡的,不同年紀的孩子,鞋子所需提供的功能不同。適當的依照孩子的年紀、腳的尺寸以及從事的運動選擇不同的鞋款,可降低傷害發生的機會,避免養成錯誤的走路習慣。

學步鞋:材質柔軟,就像襪子一樣包覆著正在學習行走的腳腳,因此舒適、保暖、透氣、防滑是學步鞋的主要功能,目的則是讓小朋友習慣穿鞋的包覆感。

學走鞋:摸起來較為堅硬,支撐性也比較好,通常為孩子的走路鞋,鞋底及後跟的部分稍稍硬些,能防止小朋友踢到傢俱等障礙物,在學習走路的同時盡到保護及穩定腳踝的功能;表面包覆孩子腳背的部分則稍軟,提供孩子良好的舒適度,增強他們行走探索的動機。

各階段的選鞋技巧

0~1歲學步鞋

因為寶寶才剛學走,所以只要材質柔軟、透氣、保暖、具有保護寶寶皮膚的功能,方便服裝搭配即可。

1~2歲學走鞋

舒適、合腳、防滑、平底,這些是嬰兒學走鞋的基本配備。

2~3歲學走鞋

寶貝的鞋子以能完全包住腳的包鞋為優,這個年紀孩子活動量建大,因此必須同時考量支撐性與止滑性,雖然鞋底和鞋面較學步鞋顯得略硬一些,但仍要提供良好的“推進”效果才是好鞋。

穿鞋的大原則

在室內時,鞋子要輕薄、柔軟度佳,不會過度限制足部活動的;還要注重防滑。因為在室內,所以更不需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結果會使肌腱弱化。

而在外出和父母健行郊遊時,才需要適當的鞋來提供保護及輔助足部的抓地力。朱家宏院長並提醒,若純粹以“足部健康”的角度來說,馬靴會過度限制足部活動,高跟鞋則會使後跟腱縮短,因而對腳部造成損害,這類鞋款在穿著行走時,整個腳部是往前擠迫,破壞了腳的受力平衡,長期穿著會影響兒童腳部的關節結構,甚至導致脊椎生理曲線變形,對孩子來說損害更大。不過,生活中還有許多其它方面被人注重,所以很多時候穿馬靴和較高的鞋子也無可厚非。

買大一號的鞋,可行嗎?

寶寶的小腳長得很快,沒多久就要換一雙新鞋,幫他買大一點的鞋,可行嗎?辜雅筠治療師指出,正常情況下,寶寶不太會因為鞋子的款式而影響日後的步態及足部發展,反倒是鞋子的大小對其學步發展影響更大。因此,不太建議家長為寶寶買大一號的鞋,因為鞋子太大、前端的空間太多,寶寶走起路來腳掌的方向就不對,建議穿著剛好合適的尺寸會比較好。

鞋子尺寸的判斷標準

一般說來,腳趾頂到前方時,腳後跟約留1指寬的大小,才能留給前方腳趾足夠的活動空間。辜雅筠治療師提醒爸比媽咪,寶寶的腳會一直長大,每年約長大1.5~2公分,因此,必須至少3個月確認一次寶寶的鞋子尺寸是否太小。

小朋友適合穿雨鞋嗎?

如果孩子的步態還不是很穩,就不太建議讓他們穿著雨鞋,因為雨鞋除了較硬、較悶,也類似高筒的鞋子,小朋友的小腿很短,高筒鞋將不利於腿部彎曲的動作;至於3歲以上、已經能走得很好的孩子,則短時間內穿著無妨。

整合文,資料集錦來源:

1. 《育兒生活》:《寶寶的學步發展與選鞋要點》(臺灣耕莘醫院複健科物理治療師辜雅筠專訪)

2. 臺北馬偕醫院小兒物理治療師盧愷莉部落格文集

3. 臺灣天才領袖教育工作室的博客文章:《您會幫寶貝挑雙好鞋嗎?》

4. 維琪百科就“扁平足”的介紹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