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教育界的一句很俗很俗的話,新肉上盆後的前三個月,對一棵肉肉的一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做好這段時間的養護工作,就能讓你的肉肉贏在起跑線上。
反之,如果養護不當,這段時間也是肉肉死亡率最高的一個時期。
即便肉肉堅強的熬過去了,但由於體內養分已經過度消耗,想要恢復剛剛入手時的美麗狀態,可能就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
養根階段:
所有健康的肉肉,她們地上部分(莖部和葉片)和地下部分(根系)的生長都是成比例的。但我們把新肉上盆的時候,她們的共同的特點都是根系偏少(被我們修剪掉了嘛)。
不管我們在修根時如何儘量的保住她們的根系,如何在上盆時儘量把根系分散開,但客觀的事實就是:肉肉們的根系已經嚴重受損,需要重新生根才能恢復往日的活力。這個階段的肉肉,我們可以稱之為小根大肉。
在小根大肉的階段,最佳的養護策略應該是給肉肉充足的水分供應。盡可能的把小根系的吸水能力發揮到極致水準。
如果在小根大肉這個階段發生缺水,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肉肉快速消耗。
水量過多導致土壤透氣性變差,是小根大肉階段的另一個錯誤的極端。不透氣的土壤會讓肉肉根系的吸水能力變差,最終導致盆裡有水但肉肉卻喝不到的狀況。
在這個階段,使用大顆粒土種植的花友要記得頻繁補水。只要肉肉根系所在的深度幹了就要澆水。如果天氣乾燥可能需要一天一澆水。顆粒越大,透水能力越強的土壤,在這個階段就越要注意補水,否則肉肉的根系就很難長大。
生長階段:
照料得當肉肉,根系會變得越來越發達。當根系的大小與肉肉的體型能夠互相匹配時,就進入到平衡階段了。
不過,肉肉的根系藏在土裡,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必須通過肉肉的生長跡象來判斷根系的狀態。
當根系的供養能力已經超過肉肉的體型規模時,肉肉就會出現明顯的生長跡象。比如蓮座心部甚至肉肉整體變綠、葉片的外形拉長等跡象。
很多花友初次看到肉肉出現快速生長跡象時這種狀況都會有點兒沮喪,她們會以為肉肉的狀態沒養好變差了。其實,能夠出現快速生長跡象絕對是好事兒。說明肉肉的根系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夠支持她進一步生長了。
當肉肉開始快速生長時,如果維持水分的足量供應,她們就會在較短時間內長大不少。如果你希望肉肉長大,不妨讓她們保持在這種狀態儘量久一些。
那麼怎樣才算是水分的足量供應呢?我說個最簡單的原則,如果你用的是比較透氣的顆粒土,而且天氣也還不錯,那麼只要土壤表層幹了就可以大水澆灌下去了。
控型階段:
如果你並不關注肉肉的成長速度,那麼只要觀察到肉肉有快速成長的跡象就可以開始控型了。
我們喜愛的那些又圓又胖的肉肉,並非是因為她們的葉片裡充滿了水。正相反,葉片裡含水量越低的肉肉,葉片的樣子越會是圓滾滾的。
我這個說法,可能有點兒顛覆大家平常的理解。聽我來慢慢解釋。
大家可以把肉肉的細胞想成一個一個的用來裝水的小袋子。每個小袋子裡面,都有很多蛋白質的膠粒,可以把水分子吸附住。
被蛋白質膠粒吸附住的水,就叫做束縛水,沒被吸附住的水叫做自由水。
肉肉體內的自由水是可以自由流動的,可以從氣孔蒸發掉,也可以參與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而束縛水才是肉肉真正的水分儲備。為了吸附住更多的水分,肉肉必須合成更多的蛋白質膠粒來。
如果想用最少的幹物質鎖住最多的水分,那麼胖乎乎的球形肯定是最佳擇。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圓滾滾的葉片,往往含水量反而更低的原因。
所以,在控型的階段,我們需要充足的陽光來説明肉肉合成更多的蛋白質來鎖住水分,同時還要減少給水,讓肉肉陷入缺水危機,激發她們的儲水本能。
說完這些,我們就知道了:控水絕對不等於不澆水。
沒有水分供應的肉肉,是沒辦法進行光合作用的,也生成不了能變胖的幹物質。充其量,不澆水的肉肉只能勉強合成些花青素來防護陽光,變得更紅而已。
總結:
養根階段的澆水方式,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字:“潮土養根”。
生長階段的澆水方式,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字:“大水沖根”。
控型階段的澆水原則,也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字:“控水保根”。
你看,養根、沖根、保根,無論哪個階段,咱們的澆水原則都與根有關係,根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