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置物架不完美,為什麼那麼多人要收藏它?

認真的面對現實

這裏有更多不完美

侘寂美學,源於鄰國日本並影響深遠的審美思想。關於它的綜述筆者不敢妄自染指,僅就理解處試談壹貳。

​侘寂美學的思想體系如果不出意外它更是東方文化的集成。我國的莊子說“樸素,天下莫能與之掙美”。禪宗的諸事諸物不可言說而於意會。茶道正是寄託人在現實世界的壹縷溫柔的心緒。

歷史上最有名氣的公案是千利休見其子把院子打掃的幹幹凈凈,上前搖晃了幾棵樹,落下數片樹葉:他所理解幹凈的實質。有必要(也是在資料上得知,畢竟他生活在距我們小500年之前)說下這個能為的不行不行的人:如果日本文化概括起來是菊與刀,千利休或是“菊”之集中體現者、行為藝術的不自覺的創始者、殘缺美的始作俑者、用茶道直指人心(其於最溫柔並最為真實的方式而終因名氣過大被豐臣秀吉賜死)。建議好事者得空觀影《尋訪千利休》。

他所理解的幹凈是院子在人打掃下的真實性:不掃,臟、壹塵不染,非常態。所指就在其間。

這個真實性幾乎是客觀的:他不是讓我們假惺惺視而不見而是用欣賞的態度面對,並發現其美。

完美是不存在的。侘寂正是端莊的面對這個真實的不完美性。

近百年光鮮亮麗的現代設計能穩當矗立並維持者也是大把大把的票子在起作用,我們大家目所及者多數是溝溝壑壑、灰土塵埃、磚磚瓦瓦、蕓蕓眾生、林林總總(這也正是鮮活的生機啊)。

這裏絕不是對不完美的妥協。是確切的審視。強調理性的作為也強調浪漫的理解。如果人就是會死,又怎可長生不老。如果木頭會變形,恰巧又不影響使用:於是就平和的理解與接受它豈不是更高級嗎?這不過是這個真實世界的壹小丟丟呀。

本不該扯大話題,字與句如此組合罷了。不過確實都清楚的壹個事實是關乎自身所有事情終將於某壹時刻結束,確切的理解是都處於結束之中,更有許多部分已然結束。對結束(死亡)存有恐懼,正是許多行為持續的源泉。人類不時的感受到這個東西,往往不願面對。

其實死亡永遠是個未知領域,對活著的人來說,恐懼是人類的天性,思考與想像使之存在化,目前人類願意將其想像成的樣子,宗教面對生死、肉身、靈魂,基督耶穌說救贖,對天堂、地獄有明晰的表述,天堂美妙好極、地獄則十足惡劣且永無休止。佛教似有更高級處,主張度現世苦難而求來世。裏外裏有壹個道理是習慣於生死(起碼它不應該是陌生的)。內心所指唯留戀,恐懼者居多。

​木頭、樹木屍體的壹部分;棺槨,木頭作的盒子,實際上有許許多多的盒子,大小,形態不壹,置物就是了。合攏來,是壹段樹木,打開來壹個木作的櫃子,狀若可以進入的棺槨。

置物幾件。黑色玻璃影像到自己,就不必回避這個感受了。不過是,於外謂之生,於內謂之死。

​畢竟生死事大,不再多說,對其最為淺薄的認知目的在於提醒這個公平的存在。

這個現實世界:我們不接受嗎?……

用壹個方式接受:侘寂美學理解之壹種,分享於此。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