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J 大J小D
前段時間,我一個人出門旅行,老公帶娃了。這不是老公第一次帶娃,之前有過幾次經歷,老公帶娃幾天就把我辛苦給小D建立的好習慣破壞掉。那時,每次出門我都會碎碎念很多育兒道理,但完全沒用,回來後老公直接回我一句,真帶起娃了,哪記得那麼多啊。
這次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出發前自己就在琢磨,我已經把很多育兒道理內化了,所以自己覺得特別簡單的,對於老公來說可能就是很難。因此,我這次改變策略了,不再叮囑他育兒大道理,而是和老公分享了這樣五句話,告訴他要多說。
【這是小D自己的事!】
我們華人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會缺少“界限”的意識。在帶娃這件事上,我們更容易打著愛的名義而不斷地越界。這是我第一句分享給老公的話。我告訴他,當他想要幫助小D時,不妨先停一下,和她說這句話,給她再自己試一試的機會。
這句話其實不僅僅是對孩子說的,更多的是對我們自己說的。當我們說出這句話時,是在提醒自己“界限”。小的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小,很多事情都包辦代替了;長大後,我們還會繼續不放心,於是就會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不喜歡這個專業,父母偏要我讀。我想去XX城市上班,但家裡不讓。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設立界限,是我們父母的思維轉變。這不僅僅在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多的是在要求我們做回父母而不是保姆。
【我們一起試試吧!】
和老公分享完第一句話後,老公就問,那遇到真的是她無法完成的事怎麼辦呢?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二句話。我不記得是RIE還是蒙氏的一個教育理念(其實哪個派系真的不重要)就是support kids to do it themselves(幫助孩子自己做到)。這裡有兩個特別重要的關鍵字:幫助、自己。
我常常在早教班或者遊樂場見到過這樣的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嘗試他們不敢嘗試的項目,一個勁地在一旁說,“你去啊,沒事的,你可以的,試試看啊!”越是這樣鼓勵,孩子反而把父母抓得越緊。為什麼呢?因為孩子自己對自己能力是有評估的,她能知道父母要她做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者只是因為以前沒試過,所以沒有自信自己可以做到)。這類父母的確明白了要讓孩子“自己”做到,但是他們忘記了父母的角色是“幫助”。
所以我從來不和小D說“你去試試”,而是說“我們一起試試”。這個一字之差體現的態度完全是不一樣的,我讓小D知道,這的確有點困難,但是媽媽會幫助你完成,而且媽媽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
【我知道你很難過,爸爸陪著你,直到你冷靜下來。】
以前老公帶娃的經歷中,他最頭疼的是小D的哭鬧,用他的話說,小D是小身體大能量,常常哭聲可以穿越幾個街道。所以每次只要小D哭了,他就變著法子哄,就是希望她可以不哭。孩子也是很“精”的啊,小D馬上就明白了該怎麼“操縱”自己的爸爸。因此這是我分享的第三句話。
我們作為成年人一天中也有情緒起伏,也有開心沮喪的時刻,這太正常了。但是放到孩子身上,我們很多成年人就會不自覺地不允許孩子哭。我就見過我侄子,一哭,家裡六口大人全部第一時間圍著他,有表演跳舞的,有拿玩具的,有喂零食的,也有特別奇葩說”再哭外公不喜歡了“這樣的話了,但唯獨沒人去瞭解孩子到底為什麼哭。理解孩子,比不許哭重要太多了。
當孩子哭的時候,嘗試理解她的情緒,”我知道你很難過/憤怒/沮喪”,通過命名情緒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也是給我們一個緩衝的時間去瞭解孩子到底怎麼了。情緒是需要一段時間自我消化的,給予孩子時間讓她去體會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只要靜靜地陪著就好了,讓她知道她是安全的,是可以暢快地哭一下。所有的安慰或者教育都等孩子哭完了,平靜了再做。
【哦,真的啊,再和我多說說】
小D大概從1歲半開始變成了小話癆,一點不誇張,從睜眼開始可以一直說啊說,一直到晚上睡覺。但2歲的孩子每天說的話除了有我們聽得懂的話,更多的還有很多“火星語”。我之前分享過語言啟蒙怎麼做裡就強調過,要對孩子的語言有回饋,當孩子感受到關注後,他們就會越發想要表達,這就是一個正向迴圈。
但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孩子越大了就疏於保持這個好習慣了。後來,我就是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多關注小D的語言。每次當小D嘰裡呱啦說一大串時,我就會這樣和她說,試著理解她想表達的意思,還會適當地幫助矯正,“哦,原來你是想說汽車啊,對,那是汽車,汽車出發了,我們去海灘”。 當我們對孩子說的話感興趣時,我們不僅是在啟蒙語言,也是在源源不斷地給予孩子安全感,讓她知道自己沒被忽視。
【我愛你】
這句話的意義不用我多說了吧,不僅是孩子,每個人都需要感受到愛。但我們父母這代感情表達是很內斂的,導致我們自己當了父母後也會覺得愛是不需要表達的,行動就說明了一切。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愛需要表達出來的,不僅需要讓孩子感受到,也要讓孩子聽到。
當我們向孩子表達愛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如何表達愛。這次,老公就和我說,每天帶2歲好動的小D感覺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但是每晚睡前,當他去擁抱小D說“我愛你”時,小D也總會說,“埃泥,埃泥,窩埃泥!”那時就覺得再累都是值得的。特別喜歡老公分享的這個例子,因為我感受到了愛是在流動的。
這就是我和老公分享的五句話,根據隊友使用下來的回饋,要比之前幾次我嘮嘮叨叨說很多育兒道理要簡單容易很多,更便於他的執行。他的使用感受倒也讓我想到了,很多職場媽媽都會和說,老人隊友不會帶娃,根本無法貫徹自己的育兒方針。
很多時候也有可能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真正理解這些大道理,模模糊糊說給家人聽,家人聽得也一知半解,那自然就無法執行了。下次,再要和家人分享時,不妨先做個翻譯官,把難懂的、書面的育兒道理變成這樣接地氣的“怎麼說”吧。
控制我們可以控制的,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影響我們可以影響的。
大J在紐約。是個全職媽媽,女兒小D由於早產把很多足月寶寶的問題都放大了,在紐約優秀的醫療團隊説明下,女兒情況越來越好,自己也積累了很多育兒知識。帶娃之餘,她弄了個訂閱號:大J小D,不照本宣科,也不理論翻譯,都是親自實踐心得,也會分享一些自己作為母親的成長歷程。
來源:大J小D,本文已獲得授權
凡本號注明“來源:XXX(非本號),本文已獲得授權”的所有作品,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我方已獲原作者授權,有權轉載使用的其作品,請勿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原作者方有權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有關版權及相關問題請聯繫旺旺:親子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