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姓金
本名金永才
是雲南烏銅走銀
第六代唯一傳承人
自古烏銅走銀家訓極嚴
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
傳媳婦不傳閨女
有人說:有沉澱、有深厚積累的手藝大師常常都有鮮明的個性,一眼便讓人區分開來,活成了一種獨特的符號。
兩撇長鬍鬚、飽滿福氣的身形、中式長衫、斜煙袋、小氊帽,這幾樣便可以構成他的單色像。即便未見其人,也可以一眼從人群中認出他來。
悠閒、自在、鎮定、有底氣、寬和,走哪裡都有成片的人打招呼,不需包裝便滿滿的“爺兒”的範。
不同於皇城北京盛產的“爺兒”範的腔調感,生於中國西南千年安逸樂土昆明,金永才大師自帶一股悠閒范兒。
他一開口,便不會是急躁的跟你宣介紹自己已經蜚聲海內外的拿手絕活,而是緩緩的談起他的愛好,唱戲,喝茶,抽旱煙……
看著他極富歷史感的旱煙一吸一吐,你在感歎難得浮生半日閒時,卻從他不緊不慢不修飾的話語中漸悟到,頂尖的手藝不是一時急著學來的,而是沉下心,和生活發生關聯,用心琢磨,日積月累,心的構想和手的表現能達到默契如出一撤時,便才有精品誕生。
烏銅走銀是中國最頂尖的傳統手工藝之一,為一種獨特的銅制工藝品,始創于清末雍正年間的雲南省石屏縣,曾作為為皇室貢品,成為王公貴族藏家的閣樓珍寶。
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在中國工藝美術界,雲南“烏銅走銀”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一個豔麗多彩繽紛似錦,一個素雅雙色演繹古色古香的歲月沉澱之美。
2011年6月,“烏銅走銀”製作技藝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個“走”字,便把這項以銅胎為底,功夫在細活處的技藝形象而動態的表現了出來。如果說“嵌”是一種被動型而生硬的工序,那“走”就完全是手隨著心的所想而行動,手如心動的主動而生動的工序。
大體來說,烏銅走銀有煉銅、打片、剪樣、鑿刻、走銀、成形、組裝、揉黑這八個主要工序。
這項工藝的胎底銅色烏黑,與銀的白色融合對比明顯,相互映襯,因此對製作胎底的銅合金配方及配比要求很高,一直由烏銅走銀的傳人所獨家掌握。
練銅是學做烏銅走銀的第一個必須扎實掌握的基礎功,一個烏黑亮澤的胎底整體上就已決定了器物的質感、韻味、風格。
“鑿刻”與“走銀”是關係最為密切的工序,鑿刻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走銀的表現。絕技在身的匠人直接根據心中想像或參考的圖案在烏銅上鏨刻出來。純銀高溫融化後,於鏨刻好圖案線條的合金烏銅上邊融合邊流走,故稱“走銀”,經打磨平整後顯現出黑白分明的色來。
“揉黑”則是獨特的中國手工藝裡古老方法與心念、耐心、人與物合一的一種短期急工做不了的神秘活兒。這項工藝過程中需要酸性汗液的人不斷把玩器物,酸質汗液與銅、銀的化學變化經過時間的“包漿”,便逐漸形成了泛著油亮黑韻光澤的器表。
這項傳承 300 年的工藝,每一項環節均須人親力親為以造之,對製作者身體體質有要求,製作者要掌握鑄銅、構圖、鑿刻、掐絲走銀等多種手工技藝絕活兒,堪稱極為苛刻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代表。
每一件烏銅走銀的製作生產,280 年來都是由一代代手工藝者親手完成的。
它是古香古色的,氣韻悠然的、黑白分明的,沉穩優雅的,宛如神秘貴氣的“黑美人”。
清末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袁嘉谷,一代大才子,在其千字敘事詩《異龍湖歌》中的詩句“ 器精稱烏銅 飯精稱紫米”中的“烏銅”指的就是烏銅走銀。
包括海外日本、韓國、臺灣的很多收藏家也不遠千里來到雲南,幾十萬元求金大師的一把壺、一個煙斗、一隻花瓶……
有些古老手藝,工藝獨特而繁雜,時過境遷,失去當時的實用功能,漸漸就失傳而淡出人們的生活了。就像珍稀保護動物,有些有可能只能出現在博物館裡了。金永才大師是烏銅走銀的第六代唯一傳承人。
自古烏銅走銀家訓極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閨女,金大師的兩個女兒也只能眼看著父親的手藝而不得傳承。但金永才不允許這門手藝就要這樣消失嗎,幾經考慮後,他拋棄了曾經的門第觀念,廣招徒弟,培育新人。
為此,他專門在雲南昆明人文名勝景區官渡古鎮建立了烏銅走銀傳習館,博物館,為有稟賦而願意傾心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學習提供專門的場所,為瞭解烏銅走銀藝術及歷史文化的學者、收藏愛好者展示作品,這就是金永才傳承其文化和手藝的大本營。
做了40多年的烏銅走銀,並讓這門古老技藝在自己手裡發揚光大的金永才大師,獲得了太多業界認證頭銜,眾多代表作品也先後獲得國內眾多工藝美術類的重要獎項,蜚聲國際。
是的,他的許多作品都相繼被國內收藏家爭相收藏。
但是,他仍然樂悠悠地每年都自己創作一批精品烏銅走銀工藝品。
並且,他堅持親自挑選徒弟、帶徒弟。“心靜才能把這種細緻手工藝做好。浮躁、急性、心情不好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好。有時我感覺狀態不對,就乾脆去唱唱戲,喝喝茶,散散步,找老朋友聊聊天兒。狀態感覺對了,就一門心思靜下心來做東西,這時我容不得一點打擾和分心。”
在大半生40多年的銅手藝鍛造製作中,心靜下來,金大師形成了發自內心的一股中氣,鎮定、有底氣、寬嚴相濟的獨特韻味。
和他的烏銅走銀作品一樣,透著時光的沉澱,愈陳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