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愛恨交織,適馬 50mm F1.4 DG HSM (ART) 簡單使用心得

在數碼相機興盛的年代... 不能,我不能這麼老法師地開頭寫...

開始玩相機大約 2 年左右。我為自己的第一台單反相機,Nikon Df 上所購買的鏡頭就是一顆 50mm 的 “標準” 鏡頭,是 Nikon 的 AF 50mm f/1.4D。當時記得它全開很柔,但是顏色清麗,反差不高。什麼都不太懂的我還以為它性能非常好,用全開光圈拍了很多淺景深、淺景深、還是淺景深的照片。後來買了第二顆鏡頭才知道,日本這裡所說的 “交換式鏡頭的沼澤” 是什麼意思。我發現了,原來高價鏡頭確實有不一樣。

上面提到的 “第二顆鏡頭”,正是 Sigma 50mm F1.4 DG HSM。是 Sigma 的 ART 系列鏡頭。

我在買 Df 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單反的世界。而 Df 與這顆 Sigma 鏡頭的搭配,可以說是帶了我入門的夥伴。我到現在一直在滅門換系統,兩年了,可是這顆鏡頭不管在我跳 Sony、跳 Fujifilm、跳 Olympus、還是跳 Canon,都會一直出現在我的器材庫裡面。我前前後後買了 10 次這顆鏡頭。有的是因為滅門來回太多次,但更多是因為品控實在是太噁心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運氣不好)

眾所周知,Sigma 不管是在邁入 Global Vision 時代之前還是之後,買家都會為了 “跑焦馬” 所操心。而剛好我遇上了非常、非常多次。我也是傷透了心的買家之一。但是我依然為了性能使用這顆鏡頭,讓它斷斷續續在不同機身上陪伴了我 2 年。

在前面先說明了。我遇過前面跑、後面跑、不同距離不規則跑、摔了地上跑、氣溫變化了跑、馬達出問題等等的各種情況。我是衷心地羡慕那些沒有遇到跑焦的用戶。

這顆鏡頭不管在哪一台機身上都是非常非常非常重的。從我最開始用到手快抽筋的 Nikon Df 上,到手感還行、用的最久的 D810 上,到完全不想多插的 A7 Mark II 上,到現在的 5D Mark III、1D X 上,它都是我的鏡頭群裡面最重(或者最重之一)的一顆鏡頭。我個人是不太用遠望鏡頭拍照,所以也一直沒有鏡頭的重量能夠明顯比它重上很多。我也習慣性會裝電池手柄拍照,所以鏡頭 + 機身握在手上,特別酸爽,又酸又不爽那種酸爽。

除了到哪兒重量都很重以外,不變的特色就是它高品質的光學素質了。從光圈全開開始就不負期望,非常的銳利,但是我覺得不算死氣硬調。女孩子的頭髮都能一根一根的看清楚,感覺好像真的可以數毛。後面的虛化也毫不含糊,我覺得是我喜歡的虛化的感覺。

SLR Lounge 的 Joe 曾經說過,它看到這顆鏡頭在它那時候的 5D Mark III 上所拍出來的照片,還以為是利用 Brenizer 拍法(多圖疊加虛化)拍出來的照片,因為焦內非常銳利,但是焦外過度又很有立體感。線條描繪的很細膩,讓主體和背景能夠明確的分離開。加上本身全開就有高反差的光學特性,很容易就能看出來有立體感。

(A7 Mark II)

(D810)

(D810)

F1.4 的大光圈鏡頭在以前的時代,可能都會讓使用者下意識地縮個 1 檔半的光圈再開始拍攝。除了銳度不足之外,以前的鏡頭還有常見的球面像差這個問題。Sigma 的這顆鏡頭並沒有像 Nikon 的 58mm f/1.4G 那樣倒回去劍走偏鋒,而是把現代鏡頭的合理化地做到一定程度的高度。靠著堆料,這顆鏡頭有著相當好的像場平坦程度,各種距離的球面相差都得到了抑制。許多時候要縮光圈,變成只是為了要更多的景深而已,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大多是為了更高的銳利程度。

當然,雖然光圈在 F1.4 就有相當銳利的畫面,縮個一檔左右必然會更加的銳利。比如在 F4,簡直銳瞎狗眼。不誇張地講,在 D800 的機身上,我還看過因為太銳利而讓顯示幕感覺有種 artifact,我還以為是哪裡出問題了。小光圈下人的膚質會更加的明顯、線條的質感會更加的清楚。立體感也不會輸給光圈全開下的那種 pop。

(D810)

(D810)

(D810)

(D810)

(D810)

(D810)

不過老實說,鏡頭都這麼大了,如果畫質還不好,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了呢?Sigma 的這顆鏡頭感覺像是把畫質全部凝縮到了這顆黑塊兒裡面。對於一顆標準鏡頭來說,它雖然沒有 Canon EF50mm f1.2L USM 那麼肥,但是更長。不管是握在手上還是裝在機身上都是累贅。一個副廠的鏡頭做的這麼重、這麼大、沒有金圈也沒有紅圈加持、沒有 Zeiss 貼紙也沒有 Leica 紅點,勢必會嚇跑許多潛在用戶。

但是不管是要求暗光拍攝還是淺景深的創作,這種高畫質的大光圈鏡頭在哪裡都是十分稀少的。許多人肯定會拿它跟 Zeiss 的 Otus 相比,我覺得也是有道理的。重大的標準鏡頭、大口徑的光圈、同規格不便宜的售價,Sigma 和 Zeiss 的這兩顆鏡頭在要素上確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具體的高下,相信看過 DxO 的跑分和其他各大網站的評測的人都知道,Otus 除了更銳利的畫質,它還把紫邊壓制到了極致。這裡不會詳細將這顆 Sigma 多與 Otus 做相比,但是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在一次 Matt Granger 與 Zeiss 這顆 Otus 的測試參與者之一 Hubert Nasse 的訪談中,Nasse 博士提到了 Zeiss 確實有能力設計出光學素質更變態的鏡頭。不管在哪裡,相信大家常常會看到很多人相互吹噓,說 XX 鏡頭 “毫無保留” 在開發、或者 XX 鏡頭 “光學上沒有妥協”。但是我們從這個訪談中其實也能看出來,Zeiss 在做 Otus 中,許多人吹噓的“光學極致” 其實並非如此。Zeiss 還是為了能讓這些鏡頭能夠賣出去、能夠日常使用,並沒有去強求做到所謂極致的極致。

如果 Zeiss 是如此,我相信 Sigma 也是如此。肯定也是做了某些程度上的妥協。

我覺得買這顆鏡頭的重點在於 Sigma 還塞了 AF 功能進去,對焦速度快速、過程安靜。它比 Canon 和 Nikon 的高價格標準鏡頭的 AF 都來的更快,對於堆了這麼多鏡片的鏡頭來說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當然准不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了,這顆鏡頭別人實測大約 48.5mm。這是缺點還是優點?我不知道了。

(EOS-1D X)

(EOS-1D X)

(EOS-1D X)

(D800)

(D800)

(D800)

(F100)

(F100)

(F100)

(F100)

(D800)

(D800)

(D800)

除了各種光學實力,還有一點其實可以好好稱讚這顆鏡頭,那就是它的近攝能力。0.45mm 的最近對焦距離相信許多人都會和我一樣去貪心利用過。全開的光圈下銳利的焦內和極淺的景深,配合它的近攝距離和放大倍率那是很迷人的。這顆鏡頭也不像 Fujifilm 的 XF 35mm F1.4 R 一樣近攝的時候會有明顯球面像差,所以不需要太擔心近距離會看到光學素質崩塌的一塌糊塗。

要說這顆鏡頭光學上最明顯的破綻,我想就是邊角失光了,也就是所謂的暗角。現代的許多高性能鏡頭在這個感測器技術越來越變態的時代,常常會為了其他光學素質而去犧牲畸變、暗角等特性。(Nikon 和 Canon 的設計者都有在不同訪談裡說過有些素質前期可以犧牲因為後期處理越來越方便了)比如新的 Nikon AF-S 24-70mm f/2.8E ED VR II、Sigma 其他的 ART 系列鏡頭、甚至是 Otus 也不是完全沒有暗角。

(D800)

(D800)

(D800)

(5D Mark III)

(5D Mark III)

(D800)

(D800)

(D800)

我很喜歡用這顆 Sigma 50mm F1.4 DG HSM 拍照片。我喜歡 50mm 的視角,也覺得它的光學素質值得我花這個錢不管用的是什麼機身一定會買一顆來用。焦內銳利程度和焦外的虛化都是我喜歡的部分。全開就有相當高的反差,相信很多人一開始和我一樣也會不太習慣。有的時候,就算是 RAW,我也會覺得,啊,好像不需要再多調整什麼了。

我聽其他人說,50mm 可能對許多人來說太過於平淡了。以前在一個群的時候,Voidshatter 曾經一而再再而三的說 35mm 才是拍女孩子最好的視角。雖然我並不完全認同,但我也能理解大家所喜歡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5D Mark III)

(5D Mark III)

(5D Mark III)

(D810)

(D810)

50mm 在我平常和女朋友出去約會的時候,平常因為走在一起,我會嫌太窄了。在旅遊的時候,離景很近的時候,我也會覺得太局限了。但是它在其他日常的情況下是對我來說最自然的視角,也正是為什麼我平常也會喜歡用 50mm 而不是 35mm。

為什麼說愛這顆鏡頭,原因應該很明顯,因為我喜歡它的光學素質。我換了各種門也買過了他們家自己的高素質標準鏡頭,它們都無法達到讓我覺得能夠不要再 用這顆 Sigma 的期望值。(除了最近剛出來的 Sony Zeiss 50mm F1.4 ZA,我還沒有買過)

為什麼說恨呢,因為真的太 tm 重了。尤其在 1D X 和加了手柄的 D810 上。天啊,這是人平常能用的東西嗎?

總之,我覺得鏡頭本身素質很好。價格比起原廠其他頂級標準鏡頭來說很便宜,比起原廠的 F1.8 鏡頭貴很多,怎麼來衡量看個人了,我覺得是划算的。

還有,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