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博山爐,香爐標誌中的歷史傳承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民間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其地在蓬萊以西的山東魯中,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博山區全境盡山,博山爐(17張) 幾無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該區東南。自古博山一帶(古稱顏神鎮)是我國古代陶瓷、窯業的重要產地。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又合產地之名。

博山爐流行於漢代,後世亦曾使用並仿製。有名的博山爐有出土于陝西省興平縣的西漢鎏金銀竹節高柄銅薰爐和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的錯金博山爐。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鬱,但煙火氣很大。

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于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羽人,顧名思義身長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飛翔的人,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也稱羽民。秦漢時期,成仙風氣盛行,人們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爰居的樂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飛,與不死同義。因此,用羽人捧爐,代表了製作者和使用者希望增加此爐的“仙氣”,借此增加自身“仙氣”的美好願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