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出改變的原因
3個月前的一天,我因為工作上新接了個專案,每天忙得焦頭爛額,所以下班後又加班了半個小時,才去幼稚園接孩子。一路上我緊趕慢趕,生怕孩子等的著急了,或者被壞人騙走了。
等我到了校門口,看到老師身邊就只有他一個人了,一臉委屈的樣子。我忍住焦慮和疲憊,趕緊牽著孩子的手走向車子。
坐下來以後,孩子就一個勁兒的問我:“為什麼到現在才來接我?知不知道我等了你多久了?”
此時正值下班高峰,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十分不安全,我只好集中十二萬分的精神來開車。可孩子卻一直在逼問我原因,搞得我有些心煩意亂。但想到來晚了確實是我的不對,我就儘量克制住自己的煩躁,輕聲的對孩子回到:“媽媽因為工作上出了一點事情,所以來晚了,對不起,下次媽媽不會了。”
開了半個小時的車後,總算到了家,而此時已經7點了。我趕緊放下包包,換上家居服後,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廚房中。
乒呤哐啷了將近1個小時後,飯菜終於做好了。但當我走出廚房的那一刻,倒吸了一口涼氣。客廳被孩子搞的亂七八糟,玩具被扔的到處都是,而這些,都需要我一會兒來清除掉……
我再次忍住怒火,大聲叫孩子過來吃飯。吃飯的時候我還在盤算,一會兒還有哪些工作要做?還有哪些家務活要忙?於是,我不自覺的加快了吃飯的節奏。
等我緩過神來抬頭一看,小傢伙還在把玩手裡的玩具槍,飯沒吃幾口不說,還弄的滿身都是,一會兒又多了一件要洗的衣服!想到這,我腦子裡“嗡”的一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朝著孩子大聲的吼了起來。
“你看看你,吃飯也不好好吃,做什麼都像搞破壞似的,你能不能讓媽媽省點心啊?”
孩子被我嚇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趕緊低下頭使勁扒拉碗裡的飯,沒幾口就吃完了,嘴巴被撐的老大。
我發完脾氣後也有些後悔,讓孩子自己玩玩,就去忙我的事情了。大概過了半個小時,我似乎聽到孩子在外面有一些聲音,出來一看,孩子正蹲在那裡嘔吐。 給孩子喝水也沒有緩解後,我趕緊帶著孩子去了醫院。
經過醫生的檢查,孩子是因為被食物噎到,導致急性肺炎,可能是吃飯太急造成的結果。聽到這樣的解釋,我感覺內心被人狠狠地打了一下,不都是因為我對孩子發脾氣,孩子為了討好我才那麼著急吃飯的嘛。
看著孩子小臉慘白的躺在病床上,我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我決定要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輕易對孩子大吼大叫了。
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不止我的孩子這樣淘氣,別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樣難搞。而且孩子畢竟只是個孩子,他們仍需要學習,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我必須時常告訴自己這樣一個事實:大喊大叫是沒用的,這只會讓孩子哭個沒完罷了。
所以,當孩子做出不符合我期望的事情時,如果我控制不了孩子的行為,那我選擇控制自己的反應。比如暫時離開一會兒,或者做幾個深呼吸,等恢復鎮定以後,再回去和孩子談談。
有多少吼叫是我們自己的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在外面遇事不順受氣了,或者夫妻倆吵架賭氣了,或者僅僅是因為每個月的那幾天……都會讓我們的情緒失控,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來。其實如果事後能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孩子並沒有犯多大的錯,是你自己情緒壓力太大,想找個發洩出口罷了。
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好心情照顧孩子
當我覺得家務活多到忙不過來時,我會請孩子爸爸來幫忙,而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比如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我也會交給孩子自己去收拾。這樣一來,我就能省出很多時間來做一些自己的事情,而且焦慮感明顯減輕了。
別事事都親力親為,別太追求完美,對自己和孩子都寬容一點,你會發現,你有了很多的閒置時間,這樣你就可以早睡,可以約朋友逛街,可以做好多讓自己快樂的事了。心情好了,想發脾氣都發不出來啊。
停止吼叫的感覺真的好極了
現在,每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已經養成了習慣,那就是先換一種思考方式,而不是馬上就對孩子大吼大叫。
比如有一次,兒子不知從哪裡發現了我的口紅,把蓋子打開一扭,口紅便冒出來了,他試著在地上畫了畫,跟水彩筆一樣,於是這支口紅就成了他的新玩具。等我發現時,這支口紅早已面目全非,地上則全是兒子的“作品”。
如果我總想著,這支口紅還挺貴的,這得浪費多少錢啊。還有地上被畫的到處都是,我得收拾多久啊。想必這樣想的結果,一定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吧。
但如果我換一種想法:孩子並不知道那是口紅啊,他也不知道口紅是幹嘛的啊?對孩子來說,那支口紅就是一個玩具,甚至變成了他的畫具,他用那根“畫筆”在地上創造出了美麗的作品,這份創造性難道還不如一支口紅嗎?
這樣長期下來,在我堅持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3個月裡,我真的感覺輕鬆了許多,每天不再那麼趕,還多出了很多陪老公和孩子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現在我的孩子會經常對我說:“媽媽,我好愛好愛你啊。”還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能帶給一個媽媽滿足感和自豪感呢?
而且我發現,自從我選擇跟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以後,孩子似乎也變了一個人,溫順了許多,我講的道理也能聽進去了,很多時候,當我因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而表現出些許煩躁時,孩子還會主動抱抱我說:“媽媽,你是不是累了?累了的話就休息一會兒,有我和爸爸呢。”每次想到這,眼眶都會濕潤呢。
你不知道,你對著孩子吼叫時候的面孔有多猙獰。很多時候,真的沒必要非得大吼大叫。當然,我們也絕不能對孩子放任不管,只是不要讓情緒控制了你教育孩子的理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