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的漲價風波還沒有停歇,甚至包括整個半導體行業,乃至大部分製造業的漲價趨勢都還在繼續,摩爾定律在這幾年好像不是那麼管用了。大家應該都想知道究竟什麼時候價格能平緩下來,今天小編就來預言一下這道難題。
“液晶面板6月份可能就會迎來首次下降,反應到具體的產品上,大概需等到11月。”
這句話當然不是小編我瞎說的,而是和某電視廠商市場部負責人閒聊時得知的一個信號。據供應鏈方面的消息,國產面板廠商產能正在大幅度提升,對日韓面板廠商的依賴會逐漸降低,國內面板供給需求的矛盾也會慢慢消解。這個時間大概在6月份,而從產品生產的週期來看,上市時能用上這批降價的面板大概也要等到11月份,正好趕上11.11的電商大促銷。
依據這個消息是不是可以判斷今年會成為國產面板廠商蓄勢追擊的一年呢?
果不其然,近段時間方和富士康紛紛都傳來喜訊,最近兩個季度的財報持續向好。方在今年第一季度,甚至出現淨利潤同比增長20倍的爆發式增長。而富士康淨利潤同比也增長30%,並且在2月中旬以9.89億元拿下增城區永甯街一宗工業用地,4月21日以1.4億再次拿下該片區一宗工業用地。
國產面板廠商連續多年的投入已產生規模效應,中國企業和韓企、日企的差距正在逐漸減小。恰逢行業轉型,以及OLED和量子點顯示的普及,給了國產面板廠商一個絕佳的彎道超車的機會。
不過還是得承認,面板行業高精尖的技術,大多還是在日韓廠商手中。但是為何它們反而會在行業轉型中收縮市場,形成“敗陣”的局勢呢?
這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話題,就是LGD為什麼不把OLED的資源分到互聯網電視廠商。如果微鯨、樂視、小米能夠獲得OLED面板,那他們一定會整合到自家的電視上來,推出相關的高端產品,哪怕賣不出去,或者不賺錢。
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原因有二。其一,LGD不希望OLED的價格被過分打亂,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廠商在做產品時的商業模式都是天馬行空的,如果OLED面板在現有的產量下被攪渾價格,那LGD的高研發投入將得不到合理的回報。
其二,為什麼OLED的產能有限而不加速擴張產能呢?因為在現有的OLED技術條件下,沒有人敢傾盡全力押注到OLED上來。萬一OLED有了技術突破,有了新的改良產品,或者經過了大力的推廣市場人們對大屏OLED的認可度仍然不如液晶電視,那今天全力押注的看似先進的產品,或許會成為龐大的難以消化的庫存。何況現在OLED對比液晶電視在價格和效率上並沒有優勢。所以就算是LGD也只能是謹慎行事,一邊探測市場的回饋,一邊尋求更多的品牌廠商合作,減小風險,共同進退。
相關的經驗教訓已經刻在了等離子時代長虹的身上。長虹等離子業務自2007年成立以來,不斷投資和建設等離子屏和模組專案,截至拋售前,已經投資40多億元在等離子項目上,得來的只有連年虧損。所以就算OLED是未來顯示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那它也不能光在LGD一棵樹上開花。
回過頭再來看國產面板廠商為何如此勢氣高漲也就知道原由了。國產面板廠的優勢在於,規模龐大並且性價比高。因此如果有誰來跟他們搶佔中低端市場,那都會不好過。不能正面剛,於是必然收縮至中高端市場。國內像夏普、方、華星光電、天馬等本來競爭就非常激烈,LG Display和Samsung Display越來越沒有優勢。
這些局勢的轉變與國內彩電市場的競爭也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互聯網電視廠商殺入傳統彩電行業之後,對價格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利潤越來越薄,整體的市場又越做越大。中國,包括美國和東南亞地區的大尺寸電視需求也正在擴大。
相比於此前液晶面板領域完全被韓國、日本、中國臺灣所壟斷的情形,目前,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反超。因為製造業大國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較低的用人用地成本,經過十多年來的摸爬滾打,以及政府的不斷注資扶持,中國的面板企業無論是在技術上或者經營規模上,在整個上游供應鏈的競爭實力都大大增強。
可以看到蘋果、索尼,乃至LG、三星的部分液晶電視都用上了國產屏,國產屏的技術和品質已經達到了國際水準,同時價格更具優勢。
對液晶面板價格下降的預判,也正是源於國產面板廠商的崛起趨勢。加上這個切入的時機正恰逢消費轉型,興許還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實現大逆轉。俗話說,“中國產什麼,什麼就降價”,那也得抓住時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