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
在法國電影界
風生水起的呂克·貝松
攜雄心壯志登陸好萊塢
▼
關於自己在好萊塢的首部作品
當時貝松腦子裡
已經有一個
抱盆栽戴墨鏡的
非法移民殺手形象
▲呂克·貝松覺得這個形象很酷,而且還和自己有點像,代表著自己的一種志向:不受羈絆,遺世獨立
但除了這個形象之外,得有一個跟這個殺手相搭配的人物。
思來想去,貝松最後敲定用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小女孩,這樣才能創造出一種完美的戲劇張力:簡單、純真,但是讓人充滿留戀。
▲大叔與蘿莉,這就是[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雛形
據說激發這部蘿莉大叔邊緣愛戀的靈感,是貝松的第二任妻子麥溫·勒·貝斯柯。
▲麥溫與貝松第一次見面時12歲,開始約會時15歲,熱戀第二年就因為懷孕而匆忙結婚
貝松自己也說,這其實是一個發生在12歲男孩和12歲女孩之間的愛情。萊昂因為愛情而犯罪,背井離鄉來到美國,他心裡住著一個為愛殺人的男孩,始終沒有長大過。
與貝松一樣,[這個殺手不太冷]也是讓·雷諾的好萊塢處☆禁☆女作。1980年,已逾而立之年的讓·雷諾遇見了當時還是助理導演的貝松,兩人一見如故成為摯交。
▲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之前,貝松和讓·雷諾經歷了三部影片的合作,以及14年的相互瞭解與認知(圖為1985年[地下鐵]片場照)
貝松在這部電影裡成功地發掘了讓·雷諾的獨特氣質,並對他的性格與經歷進行再創作和發揮。讓·雷諾和片中的萊昂一樣,也是從小生活在鄉村,後來來到大城市生活。
▲萊昂身上單純、質樸和溫暖,以及令人信任的硬漢氣質,都可以從讓·雷諾身上找到影子
而片中的瑪蒂爾達這個角色原本是為麗芙·泰勒量身定制的,可是到了開拍的時候,由於發育太快,她的身高一下竄了上去,與片中女主的“小蘿莉”形象嚴重不符。
▲於是劇組重新試鏡小演員,13歲的娜塔莉·波特曼出現在了人群之中
波特曼的第一次試鏡就被pass掉了,但她沒有灰心,幾天後又回來面試,並進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終於打動了呂克·貝松。
影片開拍之前,讓·雷諾很擔心自己與波特曼的溝通。但兩個人見面時,波特曼的第一句話就問:“你有自己的小孩嗎?”一下子就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在導演最初的設想裡,萊昂與瑪蒂爾達之間的愛情是真摯純潔的
但在通過美國審查的時候,此片還是被打上了“不倫之戀”的敏感標籤。
當時的審查人員太過草率和粗俗,認為美國人無法忍受一個尚未成年的美國小妞,和一個中年法國大叔產生超友誼的感情。
於是,美國上映的版本進行了刪減。如在原本影片中,有一場戲萊昂與瑪蒂爾達像父女一樣並肩躺著探討“性”的話題,但在美版中這齣戲卻被刪去了。
▲美國上映的版本讓觀眾無法完整地領略到貝松在這部電影中想要表達的情感
也許是人物之間“不尋常”的情感挑戰了觀眾的道德觀,這部電影最初並沒有造成後來那樣大的轟動。
但就像[肖申克的救贖]、[天堂電影院]那樣,人們越是回味,就越是想念,越是想念就越是留戀。不知不覺,這部電影就成為了90年代最難以忘懷的電影記憶。
▲而他們的愛情,成了彼此一生最快樂的回憶,也成為影史最美好的一頁詩篇
來自看電影全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