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溫州活字族譜,三十年修一冊,刻下千年宗族史!

《了不起的匠人》第十二集的人物是一位木活字匠人。木活字,顧名思義,就是木頭刻的活字印刷。提起活字印刷術,人們自然會想起我國的四大發明和平民發明家畢昇。而畢昇當初是使用泥刻活字。許多人會想,鉛字印刷都過時了,傳統的木活字印刷技藝應該更是沒有生存空間了吧。但在浙江省里安市飛雲江畔的東源村,墨汁芳香依然在青山綠水間千年不散。傳承這項技藝的代表人物是王氏家族的王超輝。

東源村是個七千人口的小村莊。走在青石斑駁的村道上,常可聽見地道里安方言的溫州鼓詞唱腔:“奪席談經敘當源,有一位王超輝先生將花甲,木刻活字祖業傳。”王超輝的職業是譜師,是小村莊裡獨有的。浙江人對於血脈淵源尤為重視,即使是在今天,每個氏族也都還保有祠堂和族譜。族譜每過三十年需要重新翻印,添補資訊。專為宗族修族譜的職業——譜師也應運而生。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本代代相傳的族譜,還無心插柳地拯救了一段千古文明。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在外面的世界,木活字早已丟進故紙堆。但在東源村,它卻仍然是譜師們最重要的謀生工具,用木活字印刷出的家譜,字形雋秀、墨蹟清晰,保存時間可以達到一千年。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區,譜師上門修譜只能靠步行。

擔著數十斤的字盤進入祠堂,是王超輝一段工作的開始。抵達目的地後等不及休息,第一時間把字盤依次排開,是譜師們看重的一項儀式。

擺好字盤後,王超輝便開始了第一項工作——收集族人的資料,這個過程,在行話裡被稱為開丁。開丁需要家族成員眾心踴躍。接到通知的族人,要主動來到祠堂找到譜師,登記新增加的人口和搬遷的資訊。 一個氏族的成員,少則幾千,多則數萬,一些無法聯繫上的,需要譜師根據舊線索,逐門逐戶、打聽下落。一連兩個月的走街串巷,撲空、吃閉門羹都是常事,這需要譜師們的細緻和耐心。

待到所有資訊整理完成,便開始動手做新譜。一部年代久遠的家族史,最多能包含上十卷譜牒,字數超過十萬。光靠人手在數月內印製完成,難以想像。但活字印刷術,本身就是作為提高效率的改良品、替代了雕版印刷。經過一千多年的演化,接過了字盤的譜師們,也將效率示為先祖第一戒訓,不斷鑽研。一首包含160個字的揀字口訣,將5000個常用漢字按照偏旁部首有序地排列,用溫州方言念出來,更加順口。通過口訣,熟練的譜師能在一秒內拿到想要的字塊,碼入印版。

不僅字元可以任意組合,排版也能隨意變換。將字裡行間的空隙和留白拆分成竹片、鐵片和木塊,這樣便可以根據主人家的喜好,更換板式。

木活字擁有最好的筆觸和質感,但它也有不可忽視的軟肋。字塊在使用過多次後,便開始失去棱角,字形逐漸模糊,活字是需要不斷補充的損耗品,這才是考驗譜師真正功底的時刻。製作新的字塊,是阻斷了揀字工成為譜師的艱難一步。首先要用毛筆,在不足一平方釐米的木塊,上寫出一個漂亮的反字。

寫反字無法和書法一樣,一筆呵成。木塊上的字形,只能在一點一點地添補中成型,這樣的過程繁複枯燥,沒有生趣。一些譜師乾脆用鋼筆取代毛筆,省去了反復的練習。因為不懂取巧,王超輝一直用毛筆寫,書寫反字功力,逐漸成為了一方之最。

字寫好後,便可以開始動手雕刻,雕刻出細緻的筆鋒需要充足柔和的室外光線。在晌午到來之前,王超輝要迅速刻完新寫的15個字,每個字花費10分鐘時間,這是經過了40多年的練習才達到的速度。

譜師的另外一項工作,是為新印的宗譜編寫序言,這需要文言文功底。沒受過專業訓練的王超輝,一直用查古漢語字典的方式彌補短板。

排版完成,來到最後的印刷階段,這也是決定了族譜的保存時間,能夠勝過一般印刷品的關鍵秘密。現代工業使用油墨與混合漿紙印刷書籍,而木活字印刷取代以墨汁和檀木熟宣,這樣的配合,使印刷品色澤穩固、經久不脆。

最後,將印好的紙張對折、裝訂,一本傳世的族譜宣告完成。

族譜修好後,家族成員會在祠堂裡來一場隆重的園譜儀式,吃飯、唱戲、大宴三天。譜師也會作為上賓,為主人家點譜、頌文,做最喜悅的交接。

不懂經營生意,不會使用網路,不懂得用現代技術代替老辦法。王超輝僅憑他的不厭其煩,一點一點打磨手藝,漸漸地便成為了江浙一代最受敬重的譜師。一本本族譜,記錄了一個個家族的血脈故事,王超輝也通過它們,完成了傳遞老祖宗手藝的使命。

書法→刻字→採訪→撰寫→編輯→校對→排版→紙墨→印刷→裝訂。一個人就是一個軍隊。東東覺得這樣的匠人值得所有人尊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