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名字》裡小姐姐的口嚼酒是什麼鬼?

《你的名字》裡口嚼酒的小考證(內文可能導致不適)

導語:《你的名字》最近爆炸了!然而作為一個骯髒的重口味中年人,在下的觀影重點發生了一些偏差,於是做了一些小型考證,以饗各位老司機。為保障身體健康,建議不要在餐飲時間流覽本文。

嚴格說來,所有的酒類釀造過程都是從糖到乙醇的變換過程。不過在歷史上,只有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人有幸能夠享有這份榮幸,兩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溫和的氣候使葡萄成為最早被人類馴化的農作物之一,早在西元前3000年就有了專門的葡萄種植園。與之相伴的,就是最古老的酒——葡萄酒。

葡萄酒的制酒工藝呢,是踩~嗯對,暮光酒莊的成品就是牛頭人、巨魔和地精的大腳丫子踩出來的

如果按照植物學家的觀點來看,葡萄這玩意就是一串自帶釀酒酵母的糖珠,在釀酒方面可謂得天獨厚。但是那些沒有高糖作物的地方想要買醉該怎麼辦哩?那就只能曲線救國,讓澱粉先變成糖,再讓糖類發酵最終成為乙醇。

然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巫女小姐姐的嘴巴……不,是人類的唾液澱粉酶。常識告訴我們,一口飯嚼個三五十下就會品嘗到微微的甜味,這就是澱粉被水解後生成了麥芽糖,給味蕾帶來的刺激。有了麥芽糖,只需再走一步水解路線,讓麥芽糖變成葡萄糖,離酒精就不遠了。

中國的史書上所記載的制酒方法,大致有三個時期:口嚼、作糵(不要理解成作孽,這裡的糵是酒麴的意思)、酒藥(成型的酵母塊)。其中,最早的口嚼法在中國各民族之中都有應用,比如《魏書·列傳》中就曾記載,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松遼平原的女真(北魏)人,有“嚼米為酒,飲之為醉”的習俗;清代的《臺灣紀略》、《台海使槎(chá)錄》等著作中,也有臺灣乃至中南半島土著口嚼米酒的記載。

臺灣博物館裡關於土著嚼酒的記錄

在《你的名字》中出現的小姐姐口嚼酒,其實應該來自於彌生時代(西元前3世紀左右)的傳統。那時,來自中國的水稻作物傳入日本後,在西日本九州一帶無師自通地出現了“口齧酒”。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酒”只能算是含有酒精的糊狀物,其品質大概相當於發得好的醪糟,所謂的“酒漿”,其實是對早期發酵酒的一個精准形容:漿狀的半流質。因為唾液澱粉酶畢竟功力有限,而口嚼米飯又是個比較耗費勞動力的事——如果米煮得不好,嚼上幾次小姐姐們的牙就保不住了。所以,早期的日本酒與其說是飲用,不如說是食用來得準確一些。

不過,口嚼酒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首先,它為缺乏糖類作物的地區帶來了至高享受;其次,古人們相信這種讓人歡欣喜悅的神奇液體也能讓神明開心,於是酒類就經常被作為供奉用的祭品;最後,“口嚼”這個動作非常儀式化,它使人聯想起母親咀嚼食物後喂給嬰兒的動作,天然具備一種神秘感和神聖感。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口嚼酒文化雖然各有不同(比如亞洲文化圈用稻米、南美就用玉米),但異曲同工之處就在於承擔“制酒工作”的都是女性,並且對女性的選擇風俗都與婚育、生殖有關(處☆禁☆女、孕期、絕經)。這或許也能說明人性的共通之處吧。

作為日本酒的最早起源,口嚼酒通常用來供奉神明,由還是處☆禁☆女之身的巫女釀造的口嚼酒則被視作能夠通靈的媒介,象徵著將女性獻祭給神,換取現實中的回報。不過,另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按照影片中的“制酒方法”,因為並未看到過濾原料的鏡頭就封裝了,那麼造出來的酒必然是“濁酒”,也就是混雜著碎米粒和細米渣的酒漿。釀得不好的口嚼酒發酵是不均勻的,如果三葉和四葉在造酒的時候稍微摸魚一點的話,那麼三年後,瀧喝下口嚼酒時,或許還沒來得及穿越就被噎死了。

你以為是這樣的

其實很大可能是這樣的……

與此同時,瀧的穿越還存在另外一重風險:理論上來說,巫女的口嚼酒是因其處☆禁☆女之身的純潔之力,才具備與神溝通的力量。但是如果在之前兩個人互換身體的過程中,由於對彼此的性別產生了一些泥嘻嘻的興趣,導致……那麼無論三葉在執行儀式時多麼認真,做出來的酒也不會合格,那麼神明就不會開心,也不會賜予口嚼酒神力。由此推斷,瀧在神廟裡喝下假酒,頂多也就是酒精中毒(可能性也不太大,因為根據史書記載,口嚼酒要濃醇到中毒需要發酵15—30年),完全不可能穿越,那麼三葉也就死得不能再死了,新海誠老師這部電影也就拍不成了。

你們真的沒有在對方的身體上做一些其他羞羞的事麼

隨著《你的名字》大火特火,片中朝聖的聖地岐阜縣飛驒市也非常應景地推出了“純米吟釀 聖地の酒”,狂騙前來巡禮的阿宅們。之所以說是騙子,是因為這酒雖然跟影片中的瓶子是一模一樣的(白陶瓶身、圓封錐底),但是封裝的卻是本地的“渡邊釀酒”自產的“名酒蓬萊”。可能他們也是考慮到就算是阿宅們,能夠有勇氣吃一吃小姐姐們發酵三年的口水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吧。

(敢吃麼?)

本文選自機核網 www.g-cores.com,已獲得其授權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