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是被應試教育壓迫到了極致,看到媒體的一些快樂奇特教育的報導就崇拜至極,唾棄自己曾經擁有過的一切。當我們有孩子的時候,發誓要讓孩子快樂輕鬆長大,小心翼翼的揣摩孩子的每個小心思,恨不得三歲就找到人生方向,天天玩玩玩還能學習一級棒。當國外新穎獨特的教育方式,進入中國家庭的現實,我們聽到的,都是真的嗎?
【美國的孩子從嬰兒期就一個人睡覺】
前幾天一個群裡的媽媽問:“我孩子一歲半了,一直自己睡小房間。最近總是半夜醒來哭,要找我,必須到我們房間來睡。請問這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我跟她說:“我到現在30歲了,自己一個人睡一個房間都害怕,你孩子一歲半就單獨睡覺,這是不是太早了。”
媽媽跟我說:“我朋友在美國,說美國都是這樣的,再說她小時候也沒事啊,怎麼現在突然害怕了?”
因為孩子開始長腦子長心眼了,她知道自己害怕了。以前不哭,是因為她還小不懂啊!這事兒還用問啊。
確實,我在美國的朋友,或者嫁到美國的朋友的孩子都是從小一個人睡在小房間裡的,但是他們都用監視器,能看到孩子醒了還是哭了還是翻身了,有點什麼動靜都會去看看,而不是傻等著孩子醒來坐起來對著烏黑的牆壁幻想著有大魔鬼來,哭的喘不過氣來你才聽見趕過去還要懷疑孩子是不是有病,好嗎?
【你必須自己站起來】
這事兒想起來就覺得那父母簡直就是超級無敵大傻子。
上周在商場碰見一個家庭,兩個孩子和爹媽。爹媽牽著大兒子走路,小兒子剛學會走路奔來奔去的。咣當,小兒子被旁邊展示物絆倒了,摔地上了,遺憾的是,膝蓋還磕在一個小磚頭上了。我當時在旁邊餐廳裡吃東西,看見那一幕,心裡大驚了一下,想著這可太疼了,還不快抱起來。等好久,沒看見人來,再一抬頭,高傲的爹背著手讓小兒子自己站起來,嘴裡還凶巴巴的指揮著兒子,讓他自己起來。
你的膝蓋磕在磚頭上不疼是不是,你怎麼知道他不是疼的站不起來呢?你摔地上就能瞬間站起來是不是?
再一看旁邊的媽,一副隱忍的樣子,想拉但不敢伸手的樣子。懷裡緊緊的抱著老大,也等待著弟弟自己站起來。
我都差點站起身走過去的時候,哥哥掙脫了媽媽的手,跑過去抱了弟弟起來,緊緊的摟在懷裡。弟弟在哥哥的懷裡大哭起來。哥哥蹲下摸著弟弟的膝蓋,紅彤彤的,顯然,摔得不輕。
我不知道這種堅強教育做到這個份兒上,兄弟兩心裡對家庭、親情、溫暖這種字眼是怎麼理解的。他們長大後,會不會變成冷酷的人。
【澳洲來中國的夏令營也是按成績排名甄選出來的】
我的好友kiki在澳洲著名的私立男校,每年他們都會帶一些孩子來中國夏令營,看看兵馬俑,爬爬長城之類的吧。今年夏天來的時候,聊到為什麼不是帶全校來,kiki說:“這些都是考試排名的年級前三十名,少一分都來不了。”誰說國外不排名,誰說國外他天天都是快樂撒歡兒的教育?
Kiki說:“國外其實更加嚴格,我們是放學早,下學後直接回家的長大都去領漢堡了。哪有天天下學傻玩的就能考上名校的?國內的媒體都是報喜不報憂,我們的學生天天補習班考試排名一把一把的。”
我一個同事移民了美國,去年生了孩子,現在孩子十個月就去託管了,也就是他們的daycare中心,去半天兒,類似托兒所吧,同事還要去上學什麼的。有一天所謂的快樂教育,她皺著眉說:“國內多簡單的,一死磕一張卷子就可以上好學校。在美國從小就要各種學習比賽證書,沒事就要辦個畫展音樂會,這些都要寫進簡歷裡,孩子累我更累的抓狂,這不就是沒事兒就要整個大活動嘛!”
所以,每次看到媽媽群裡有人痛心疾首的批判中國教育,眼巴巴的羡慕國外的所謂快樂學習,總想著跟他聊點什麼,但卻開不了口。
當國外的教育之風進入中國爸媽的視野,別人什麼都是好的,自己5000年文化丟的連個渣渣都不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並運應而生自己的教育制度和體系。現在的年輕爸爸媽媽並不是學的不夠,而是學的太多,無法分辨糟粕和精華,也無法看清事情的真相。不分青紅皂白的拿來就用,大力批判國內的教育體制,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兒。
事實上,現在的公立學校也在努力改善這一點,盡可能的併入素質教育的內容,但是很多改革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完全copy某一個國家的體系就能讓達到我國的教育目標的。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情,而不是僅僅是學校的任務,更是家庭的任務。當保受應試教育之苦的父母,想要給孩子純西式開放教育的時候,與其說要改變孩子的未來,不如說應該先改變自己的思想,“適合”自己孩子的比什麼都重要。
【外國早教:4個美國養育嬰兒的新理念】
近年來,美國一些新生派的育兒專家對傳統育兒觀念與做法提出了許多革命性的挑戰。這些新的育兒理論,主要根據一些腦部發展研究的新成果而得出,新生兒的腦部、感官與行為發展的新發現,在逐漸改變父母的育兒方法。美國出版的《PsychologyTody》一書,整理了這群新育兒專家的理論,提出了養育嬰兒的4個新觀念。
嬰兒初生的頭一年,腦部就從400克驚人地長到將近1000克。如果父母無法在嬰兒初生的頭兩年內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可能會導致嬰兒終生的情感能力問題。如果把嬰兒的腦袋比作硬體,父母則應為孩子負責提供軟體。當你瞭解硬體(嬰兒的腦)時,你可以設計出更合適的軟體(你的行為),以促進嬰兒的發育。
1、新觀念一:感覺勝於思考
舊想法:
在過去,有許多專家把教養嬰兒的重點放在認知能力的發展上。因而產生了一些促進嬰兒腦部發育的課程。許多父母認為,既然一點點刺激就可以對嬰兒腦部發展有幫助,乾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要為他們準備好所有的競爭武器,希望培養天賦稟異的小天才。於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還要處心積慮地使用教學資料或智商玩具。
新想法:
讓孩子聒噪辨認文字、數位、顏色、形狀,會迫使孩子使用較低層次的思考過程,而不是發展學習能力。這就好象在馬戲團裡訓練小馬玩把戲一樣:當小馬滾在地上數到3,它並不是真的會算術,只是在表演一項特技。這些特技不但無助于發展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代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將焦點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所以,現在的問題變成,不是“要選擇哪些玩具或書籍讓我的孩子變得聰明一點?”而是“我該如何和孩子互動,以激發他對所處世界的熱情與好奇?”
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你在閱讀各類育兒專家的育兒指南時,心中記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發展”。這就好象要訓練一個優秀的棒球隊,而教練就是“感情”。因為感情能力會告訴孩子他想做什麼——移動他的手臂、發出聲音、微笑或皺眉,看看整個心智團隊如何一起運作。
2、新觀念二:嬰兒不只是會哭鬧的動物
舊想法:
直到現在,許多幼兒發展專家還認為,嬰兒從初生到兩個月還不具備社交、認知的能力,也沒有這些需求,他們認為初生兒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迴圈,例如:睡與醒、白天與黑夜、吃飽了或餓了、哭鬧等等。
這些專家甚至稱這段時期為正常的孤獨期。當然,嬰兒會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認為嬰兒只是針對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覺、觸覺而做出反應。
新想法:
心理學家史登博士對傳統的幼兒發展理論提出挑戰,他認為嬰兒一出生就是社交動物。在他的研究實驗中,新生兒持續展現出主動尋找刺激的行為,而且有所偏好。從一出生開始,嬰兒似乎就會對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們的偏好顯示出他們的感情取向。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感覺反應的協助,例如:搖搖他、拍拍他、安撫他或是對他說話、唱歌。父母和孩子之間就不可能形成感情互動,感情互動可以刺激嬰兒腦部神經的連結,協助他接收外來的資訊。
3、新觀念三:愛的環路從兩個月大開始建立
大約在嬰兒8周大的時候,一件奇跡似的事情發生了。
小寶寶的視力開始進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並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觸。
舊想法:
母親將資訊與感情灌注給孩子,而嬰兒像個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
新想法:
我們現在知道,寶寶的參與對於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對嬰兒的深情凝望,將受到孩子回報以愛的眼神,如此完成了一個愛的迴圈,有如一個愛的環路。
在這個母親與嬰兒愛的感情系統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母親與和孩子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
專家認為這種進入孩子內心世界,並且做出回應的能力,是母親的天性本能。例如,當你的寶寶安靜地躺在地板上,快樂地享受周遭環境的光線與聲音。當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尋求外來的刺激,於是你回應你的寶寶,發出好玩的聲音,逗他開心。
當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時,孩子也同時回應你喜悅的笑容,你的臉部表情將戰線更為燦爛的笑容,不久,你也會發現,孩子以同樣的愉悅神情回應你。
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發生時,你和孩子都會體驗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則會體驗到負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動所產生的大多是負面的感覺,你就應該檢討一下你的互動模式。
4、新觀念四:幫孩子化解羞恥感
一位母親,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女兒正拿著紫色的彩筆在牆上亂塗,“不可以!”她忍不住對女兒大吼。女兒看著母親,一臉驚恐,刹那間她瞭解她做錯了事。她低下頭去,一副快哭出來的樣子。母親嘮叨了一會兒,告訴女兒色筆只能畫在紙上,然後她抱著女兒想到她們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牆壁!”她女兒再度亮起雙眼,開心地跑去拿海綿。
這樣的互動,幫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恥感。
舊想法:
傳統的學者認為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護孩子安全並幫助他們社會化的副產品。但是傳統的研究者並不認為,羞恥感可以促進孩子的腦部發育,相反地,他們認為應該減少讓孩子感到羞愧的處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兒理論則認為,避免孩子產生羞恥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羞恥感也未必是絕對不好的。腦神經生物學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處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實上可以刺激右腦的發育,這部分主要掌管創意、情緒與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覺不要太久,而且能夠跟隨著一些復原與補救的經驗。
新一代的專家認為,讓孩子真正受傷害的,並不是羞恥感,而是父母無法幫助孩子從羞愧中復原過來。
【父母可以怎麼做?】
尷尬(羞恥感的成份之一)大約在14個月大時出現,當母親“不可以”的指令,跟隨著孩子低垂的頭與難過的表情開始產生。
孩子從興奮(開心地在牆上塗鴉),忽然間掉落很洩氣的情境(母親“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興奮的情緒(“好吧!讓我們一起刷洗牆壁吧。”)
在這一個快速的過程中,腦部許多部分開始活動,並且產生許多連結,使得這整個腦部系統獲得更緊密的鍛煉。其結果可以促進認知部位與感情部位的發展,並且促進這兩個系統的連結,讓孩子在感情與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必須記得,要趕快讓孩子從羞恥感中復原過來。長久的羞恥感會讓孩子自我封閉、易怒甚至產生暴力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尷尬的感覺一直持續下去,你會不會想要逃開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為?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有相關問題,可聯繫旺旺:fmb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