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寶寶出生6天因"它"喪命!專家曝不要用茵梔黃

前段時間,浙江一個剛出生6天的女兒,因感染伴發新生兒黃疸,出現嚴重的大腦損害,最終搶救失敗離開人世。新生兒黃疸是很常見的現象,據悉,約有50%-60%足月寶寶和80%的早產兒會出現黃疸。雖然常見,但護理不當對寶寶有著致命危害。

【張思萊主任的微博】

近日,微博知名科普醫生、原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張思萊發微博表示:前幾天我在網上發了一篇“請不要使用茵梔黃口服液給新生兒或小嬰兒退黃“的文章,沒有想到在我的公眾平臺(張思萊醫師)上竟然有人威脅我,讓我及時刪除,並聲稱要採用法律手段維權。

【對此,知名兒科科普專家@小兒外科裴醫生 表示支持張思萊醫生】

裴醫生表示,大部分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的,多吃朵拉就會退。孩子吃個配方奶都要擔心增加過敏性疾病風險,何必去吃成份不明,沒有驗證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成藥?真需要治療也有效果確切的藍光治療。我也說一遍:黃疸不要吃茵梔黃。

張思萊主任至少是個敢說為的好醫生,做科普不易,我們當然要鼓勵醫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藥該不該用我們可以進行討論,但那些威脅人的行為就太過了!

【新生兒黃疸,是對很多新手爸媽都是非常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們來看看張思萊主任對網友媽媽的提問的回復!】

Q網友媽咪媽咪提問:

【新生兒黃疸不退,是不是可以使用茵梔黃口服液給孩子退黃?】

最近一些媽媽在網上說,因為新生兒黃疸不退,是不是可以使用茵梔黃口服液給孩子退黃?但是我看到你是持否定的態度,勸告家長不要使用茵梔黃口服液給孩子退黃。為什麼呢?

★張思萊醫生答: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

最近我也看到網上一些家長經常談到個別的醫生建議使用茵梔黃口服液給孩子退黃疸的問題。茵梔黃湯是古代《傷害論》“茵陳蒿湯”轉化而來的。茵陳蒿湯主要用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也就是中醫講的濕熱陽黃的肝炎患者。目前經過西化處理市面上有茵梔黃口服液、茵梔黃顆粒和茵梔黃注射液,其中的主要成分都是茵陳、梔子、大黃(或黃芩)金銀花提取物。這幾味中藥性苦寒,主要功能用於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用於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症見面目黃染、胸脅脹痛、噁心嘔吐、小便黃赤;急、慢性肝炎見上述症候者。

★新生兒吃了茵梔黃製劑,不但可能會影響他的消化道功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都是常見的不良反應

新生兒黃疸按中醫理論是屬於胎黃。除外病理原因的高膽紅素血症的治療,雖然有一些中西醫結合醫生做過光療和中藥聯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有關方面的研究,但是沒有更多的循證依據證明究竟是光療起了主導作用,還是口服中藥製劑退黃起的作用。

一般茵梔黃口服液醫生都建議吃3~7天。但是新生兒和小嬰兒吃了茵梔黃製劑(或顆粒)不但可能會影響他的消化道功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都是常見的不良反應,而且還促使腸道微生態平衡失調。

★更何況其藥物說明還明確提出:不良反應尚不明確、藥品禁忌尚不明確。

試想,對於這樣研究還不明確的藥物怎麼可以給發育稚嫩的新生兒吃呢。更何況對於沒有達到病理性黃疸的小兒,即使不給茵梔黃口服液服用,也會自然退黃,對於病理性黃疸除了根據病因進行處理外,必定要進行光療,即使使用了茵梔黃也難說是茵梔黃治療起的作用,更何況新生兒或小嬰兒因此長時間腹瀉造成的臀紅、糜爛以及胃腸功能的傷害不可低估。

對於茵梔黃注射液,2008年10月19日上午,衛生部緊急召開電話會議,通報了陝西省延安市志丹縣醫院因使用了山西太行藥業生產的茵梔黃注射液(批號為071001)後,有4名新生兒發生不良反應,其中1名出生9天的新生兒於10月11日死亡。通知還強調,各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要嚴格依法行醫,按照診療規範進行操作,使用藥品要參照使用說明書,不得擅自擴大使用範圍和適應症。

★茵梔黃口服液中有金銀花提取物,目前已經明確證實金銀花可以誘發G6PD缺乏症(蠶豆病)者發病。

蠶豆病以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等為高發區,發生率4~15%,個別地區高達40% 。

我國在2014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所頒佈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對於高膽紅素血症的治療:1,進行光療、2,換血療法;3,藥物治療: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或者白蛋白。也沒有提到使用茵梔黃口服液。

【那麼,母乳性黃疸到底應該如何處理?】

Q:寶寶出生已經25天,純母乳餵養。可是黃疸至今還沒有退,目前正在進行退黃治療,我十分著急。有的醫生建議停母乳3天改成配方奶餵養,是這樣的嗎?

A:母乳性黃疸最早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報導,當時發病率大約1%~2%,隨著以後人們對母乳性黃疸的進一步認識,從80年代文獻報導的發生率就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據有關文獻報導現在正常母乳餵養的嬰兒出生28天黃疸發生率大約9.2%,實際上發生率要比報導的數量大的多。

母乳性黃疸主要特點是新生兒母乳餵養後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升高,表現出黃疸。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髮型和遲髮型。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現的時間是出生後3~4天,黃疸高峰時間是在出生後5~7天;晚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生後6~8天出現,黃疸高峰時間是在出生後2~3周,黃疸消退時間可達6~12周。

【對於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現認為這是一種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所致,下面從3方面談:】

1、餵養方式

如果餵奶延遲、奶量不足或者餵養次數減少造成腸蠕動減慢,腸道正常菌群建立延遲等原因是造成腸道的未結合膽紅素會吸收增加,造成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認為,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較高促進腸肝迴圈導致未結合膽紅素含量增高。但是目前對於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確切的發病機制尚有爭論。

2、母乳原因

生後一周以上純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出現黃疸,血膽紅素超過傳統的生理性黃疸的標準,稱為晚發性母乳性黃疸。推測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高,在腸道內通過水解結合膽紅素稱為未結合膽紅素,使得回吸收增加,導致黃疸。但目前缺乏重複性試驗研究的證明,所以仍然在研究。

3、腸道微生態原因

胎兒期間消化道內是沒有細菌的。新生兒出生從口腔、鼻、肛門以及皮膚大量細菌迅速進入機體,其種類與數量迅速增加並於第三天已接近高峰,逐漸建立並維持著腸道的微生態平衡。這些細菌不但參與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纖維素而且還合成維生素K、B,同時腸道中某些細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轉化腸道內的膽紅素形成糞膽原排出體外,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但是有的母乳餵養兒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之一。

4、其他

有一些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可能與鳥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苷轉移酶1基因突變有關,使得黃疸加重或消退時間延長。

母乳性黃疸,家長無需擔憂,分情況應對,下面詳細闡述

★大量研究表明早產兒經母乳餵養者比足月兒更容易發生母乳性黃疸,尤其是出生時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主要是以晚髮型母乳性黃疸為主。其原因可能是與早產兒的腸肝迴圈增加以及母乳中某些因數含量高、活性更強有關。

★母乳性黃疸足月兒多見,但是並不隨著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退。主要是輕、中度黃疸,重度少見。目前母乳性黃疸缺乏診斷手段,往往在排除了其它引起新生兒黃疸產生的病因後才能確診。

★母乳性黃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發生的時間範圍內,一般情況良好,吃奶好,大便色黃,尿色不黃,不影響生長發育,肝臟不大、肝功能正常,無肝病即溶血現象。家長無需擔憂。

本病確診後不需要特殊治療,預後良好。一般母乳性黃疸的孩子需要繼續哺乳,而且勤喂母乳,保證每天8~12次奶,促進腸蠕動及大便排泄,有利於黃疸消退。

★對於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期,且總血清膽紅素值高於220.6.5μmol/L(12.9mg/dl)或者遷延不退,超過生理期限仍有黃疸,總血清膽紅素值大於34.2μmol/L(2mg/dl)可繼續母乳餵養同時進行光療。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常有生理性體重下降>12%。母乳餵養性黃疸的處理主要包括幫助母親建立成功的母乳餵養,確保新生兒攝人足量母乳,如果生理體重下降超過7%,建議補充配方乳。

★對於晚發性母乳性黃疸,總血清膽紅素低於256.5μmol/L(15mg/dl)可繼續母乳餵養,加強監測。如果總血清膽紅素高於256.5.~342μmol/L(15~20mg/dl),可以暫停母乳3天,並配合光療,改用配方奶餵養(最好使用小杯子餵奶,不要使用奶瓶、奶嘴。否則停母乳3天后孩子會拒絕媽媽親喂母乳,不利於保證純母乳餵養成功。),黃疸可以消退50%,恢復母乳餵養後,黃疸雖有輕度上升,但隨後逐漸降低至消退。在此期間乳母需要按時擠出母乳,排空乳☆禁☆房,有利於孩子恢復母乳餵養後能夠獲得充足的奶量。早產兒當總血清膽紅素到10毫克/分升(171.0μmol/L)即應警惕,及早干預。

★一般認為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迄今為止沒有見膽紅素腦病的報告。因為最近有人報告母乳性黃疸有導致輕微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因此對於血清膽紅素濃度較高的母乳性黃疸的患兒,尤其是早產兒應密切觀察給與及時的處理。

★早開奶,勤吸奶、保證孩子的奶量,讓孩子吃飽以刺激腸蠕動,增加大便排出仍是減少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一個好的措施。

*來源:張思萊,本文已獲得授權

*凡本號注明“來源:XXX(非本號),本文已獲得授權”的所有作品,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我方已獲原作者授權,有權轉載使用的其作品,請勿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原作者方有權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有關版權及相關問題請聯繫旺旺:育兒大小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