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迪/Anitama 封面來源:東映動畫logo
第二部 秦晉之好:1949~1966
第十九章 平了外患又來內亂
上回我們說到東映在打通電影和電視兩個行業的嘗試中,又玩得太得意結果狠跌了一跤,新東映垮了。之後東映要摸出一條正確的路子來,契機卻來自動畫這個與電影和電視兩者都有牽連的模糊地帶,就是一九六三年子公司東映動畫遭遇的“阿童木衝擊”。
結果東映動畫迅速做出對應,七月起就分為兩班,因為新設了一個電視動畫班。分出人手來製作電視動畫的同時,東映動畫可沒打算鬆懈長篇動畫電影的製作,不僅如此甚至還打算增產。這樣一來,比起之前一年完成一部長篇動畫電影的步調,影響和變化可想而知,這時起那個以東洋迪士尼為目標的東映動畫就開始被迫消失了。
我們說過東映動畫的老將本來就無法接受手塚這種搞法,現在叫他們自己也這樣搞當然更受不了了,那就只有靠東映動畫的年輕人了。二十四歲的小將月岡貞夫在手塚身邊混過,對那一套搞法比較心裡有數,東映動畫製作的最初的電視節目《狼少年肯》就是他來設定原案了。結果自願出頭做了小白鼠的月岡,後來先是肉體上不堪重負,再又是精神上不堪重負,我們來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歷史啊,順著說。本來東映動畫是只做長篇動畫電影的,動畫電影裡有至少一個演出家做製作現場的最高負責人對吧,也就是現在叫的監督。好了現在開始做每週播出的電視動畫了,初期思路理所當然是電影的製作體制的大框架就這麼移過去。一個電影是一個整體單位,一個電視節目也是一個整體單位,但一個電影可比一個電視節目體積小多了,以往正常的體制當然行不通了,你要這個演出家把電視節目從頭負責到尾會死人的啊。他們才第一次意識到,哎呀麻煩了,那腫麼辦,只好每集不同的演出家率領不同的作畫班子來幹了,也就是現在還在實行的輪班制的雛形。但是當時也就只到這一步而已,每集不同的演出家來負責當然不可能風格完全統一了,月岡不能接受這點,這回就變成精神上不堪重負了。
這裡牽扯到解釋製作體制的大框架的問題,現在早已建立起來的體制,當時還沒有。現如今的常規製作體制,實質上是這個樣,把每集電視動畫視作一個小型短篇電影似的整體,對於一集電視動畫這個整體,也是有至少一個演出家作為製作現場的最高負責人。而最高負責人後面還有最高負責人,對於每集合起來一個完整的電視節目這個整體,製作現場的最高負責人就是監督,再來統籌協調各集。後來身為動畫電影的製作現場最高負責人的那個演出家,也冠以監督的頭銜了,因為不存在電視動畫這樣製作現場就要分兩層的需要。說了這些,都是僅限於製作現場這個層面,製片人之類的不在這個範圍內,再擴展的可以看隔壁商業專題的
第九回
。
七月成立了電視動畫班,十一月這片已經播出來了,就這麼緊迫。這事說得輕巧,別忘了出電視節目的第一前提是什麼啊,不是有製作費有人手有時間啊,而是得有電視臺啊。東映集團的一大優勢就出來了,找電視臺當然先找日本教育電視臺啊,所以從雛形到成形這麼迅速,當時動畫製片廠中也就東映動畫這種有母公司和集團這些後盾的富二代幹得出來。製片人也都是母公司東映出身的人,日本教育台的製片人是宮崎慎一,東映動畫的製片人是簱野義文,都是之前從東映分別調職到日本教育台和東映動畫的人。這兩個也是日本教育台和東映動畫的元老級製片人了,都是我們以後還有機會多打交道的名字,以前說過的《七色假面》還有東映最初的電視劇《風小僧》等等,這些片的日本教育台一方的製片人就是宮崎。
《狼少年肯》剛開始,緊接著新一作長篇動畫電影《汪汪忠臣藏》也上映了,這是東映動畫第一次同一年內出了兩個長篇動畫電影。在十二月的寒假檔期,與往常一樣,跟東映京都攝影所製作的一個時代劇電影《柳生武藝帳 獨眼的忍者》捆綁上映。捆綁上映的意思我們上回說了,下面也馬上會再詳細解釋的。這回,東京地區的上映做了個小實驗,兩作以外還加了《狼少年肯》的第二、三集,說白了就是電視節目編輯到一起就這麼放上去重播,合起來三作捆綁上映。電視節目的再編輯版在電影院裡重播,當時有很可觀的市場,這點我們前兩回說過。電視動畫的再編輯版拿到電影院重播這是頭一回,也獲得了好評。
這一次上映,實質上成了以後東映漫畫祭的原點。東映漫畫祭,這就是後來東映找到的,打通並將電影、電視、動畫三個業界融匯貫通的正確道路。
東映嘗到了甜頭,接下來一九六四年三月的春假檔期,就再來一回全國範圍的實驗。但是再怎麼爆肝,這次總算沒有長篇動畫電影了,下一作不可能這麼快完成。於是這次採取的是這麼個形式,兩作捆綁上映,一個是原本於一九六〇年八月首映的東映動畫長篇動畫電影第三作《西遊記》,一個是《狼少年肯》第五、八集的再編輯版,兩個實質是都是重播。
再接下來同年七月底的暑假檔期,開始上正式的了。這回有四作捆綁上映,並且頭一次給它們加了個共同的宣傳標題,叫“漫畫大行進”。四作中的主力是特攝《忍者部隊月光》,這個是完全新作首映了,東映京都攝影所製作的,順便這片當時也有在播電視版,那邊與東映無關。但《忍者部隊月光》的製作日程跳票了,實際從第二周才開始上映,第一周間代替該作臨時上映的是東映動畫製作的電視動畫《少年忍者風之富士丸》中抽取的再編輯版,也就是說用重播頂了一周。其他三個捆綁上映作則也都是電視節目的再編輯版來重播,其中又有《狼少年肯》,然後是非東映集團製作的《八號超人》和《鐵人28號》。
這裡我們再重複強調一下一件事,東映的本質是電影公司,電影公司的核心業務的發行電影。發行的電影可以是自己或自己集團的企業製作的,也可以是無關的其他事業者製作的。就現代印象來說,東映屬於發行自己集團製作的電影為多的,東寶在七十年代以來發行的幾乎都是外部作品。
東映漫畫祭,是東映發行的兒童電影大多採用的一種上映形態,就是多個作品捆綁上映,並把它們冠以東映漫畫祭這個共同的宣傳標題。從一九六三年末寒假檔期的那次開始,持續了將近四十年。日本國民的記憶中,自出生後的初次電影院體驗,很少有不是東映漫畫祭的,啟蒙印象的影響力無法估量。
東映漫畫祭這一共同宣傳標題的第一次使用,其實是在上面說的兩年後,一九六六年三月春假檔期的這回,之後又試用了各種變換題,比如“東映兒童祭”“東映漫畫遊”等等。然後一九六九年三月的春上映回,正式固定為東映漫畫祭,這一回的主力作是東映動畫製作的長篇動畫電影《穿長靴的貓》。因為取得了出色的成績,長靴貓系列之後又製作了兩作,作中登場的主人公佩羅貓成了東映動畫的商標,就是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這只。以後東映漫畫祭這個名稱也長期沿用了二十年,再後來又改題了我們現在就不扯那麼遠了。
東映漫畫祭這個詞裡的東映,當然指的是東映總公司,東映集團的母公司。就是上面剛說的,在這裡體現的地位是發行,不一定是製作。而漫畫呢,指的是我們說過的漫畫映畫這個詞,就是動畫電影,不過實際上映中特攝真心不少。
東映漫畫祭這個上映形態,具體來描述就是兒童電影上映時,採取多個作品捆綁起來一併上映的形式,買一張票就可以一次觀看多個電影。乍聽起來天下哪有那麼便宜的好事,這也是當然的,相對地同時上映的各電影時長就有限制。各作時長加起來,實際比單獨的一個大作電影長不了多少,最多相當於兩個。早期東映漫畫祭一次上映時間太長時,倒確實採用過中途休息。
這樣的上映形態有兩個明顯的好處。第一是同時動員多個作品的觀眾前去電影院,因為捆綁上映的各作的愛好者顯然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這些片都上映那各作的愛好者就可能都去看。第二是大型活動感強,正如其名漫畫祭所示的,給予小噴油節日般的感覺,增加電影把目標觀眾動員起來能力。
的確並映的各作的觀眾不可能完全重合,但部分重合也是極其正常的,兩個行銷效果可以結合起來。比如若甲作品單獨拍成電影,喜歡甲的觀眾中可能有樂意去電影院買票觀看的,也可能有不足以得到動力為此而掏路費和票錢,只樂意在家看電視上免費的。那麼如果甲乙丙三作並映呢,對於喜歡甲但不足以得到動力去映畫館的這撥人來說,其中可能存在同時也喜歡乙的。那麼即使對丙沒有興趣,此時這張電影票也已經具有了比甲單獨上映更大的吸引力,這就是漫畫祭的節日感。
所以漫畫祭在提升集客力的方向上的本質,總結起來是兩點。第一是擴大可動員的觀客基數,第二是提高可動員觀客群的動員確率。
其實在日本電影行業,採用多作捆綁上映來提升集客能力這樣的營業方法,無論東映還是非東映、兒童片還是非兒童片,都是極其常見的,但是東映漫畫祭成為了一個代表。
首先是因為每回捆綁上映的各作都共同冠以東映漫畫祭這個宣傳標題,品牌感很強。久而久之能形成一種效果,即使同樣的作品捆綁上映,但是沒放在東映漫畫祭,集客力也有明顯差別。
其次是因為東映漫畫祭歷史久,持續時間長,已經成為的日本的一種文化。東映漫畫祭通常每年兩回,三月底到四月初的春假一回,七月底到八月的暑假一回,偶爾在十二月底到元月初的寒假也會有第三回。這就是前面說的,在其近四十年間的歷史下,成了很多日本國民的電影院啟蒙回憶。
捆綁上映時,各個作品是有主次之分的。預估人氣比較高的,稱為主力作,待遇上可以看出與其他並映作明顯的差別。
主力作一般是完全新作,而其他並行上映的,叫並映作吧,則有可能只是電視節目的某一集或幾集拿來重播,有時還厚道點編輯一下。電視節目再編輯版拿來上映的情況,在進入八十年代電視機的普及度已經足夠足夠高後才逐漸消失,一般並映作也轉為完全新作了。
主力作在上映時長上也可以有優越待遇,一般會是最長的。早期主力作超過一小時,加上並映作後甚至三小時以上,就是那種需要中途休息的時期。這樣小噴油其實無法承受,小噴油的注意力根本不可能持續那麼久,很快就膩了,或者說其實是累了。而且總時間太長,上映次數就少了,對上映時的回轉率也不利。所以後來七十年代,逐漸轉為主力作多是三四十分鐘的了。其他並映作最短的可能只有十至十五分鐘,如果是電視再編輯版拿來上映的情況,就是相當於去廣告後一集時長的二十分鐘出頭。
東映漫畫祭的形式豎立後,這樣東映擺平了動畫方面的事,也從電影方面跌的一跤站起來了,但是電視臺這邊又出事了。我們回過頭來看日本教育台,也就是今天的朝日電視臺。我們在第十三回說過當初設立時主要的大股東有三個,其中控股比率最小的是教育出版社,旺文社,但旺文社硬是要求把這個電視臺搞成教育電視臺了。
教育性電視臺對觀眾的吸引力肯定弱啦,沒得懷疑的,所以開始經營不久各種不順利的事就接踵而至了。日本教育台總裁的位置歸了當時旺文社的總裁赤尾好夫,掌握實際經營權,東映的大川博總裁只做個主席的名譽職。結果日本教育台開播還不滿兩年,一九六〇年十一月終於撐不下去了。大川不得不接過總裁的位置,接過實際經營權收拾爛攤子,就像剛接過東映爛攤子時那樣,開始著手日本教育電視臺的重建。
大川上來後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把日本教育電視臺的對外公用稱呼改叫NET。公司依然叫日本教育電視臺沒變,這什麼意思啊,其實大川玩了一手小把戲。你看,日本教育電視臺,一聽都知道是教育性質的,觀眾瞬間就懶得看了。現在跟你說這個電視臺叫NET,完全看不出來什麼性質了吧,而NET是哪來的,只是日本教育電視臺這個名字的洋文縮寫。的確好像本質上什麼也沒有變化,所以旺文社的赤尾也沒什麼可說的,但是這個小把戲可就成了起死回生的前提。這跟我們以前說過的,東映動畫的前身,日本動畫改名叫日動映畫,是同一種把戲。雖然看起來只是用了日本動畫的簡稱,叫日動了,實際上是在對外昭示業務範圍不再僅限於動畫了,因此就能擴大工作的來源來改善經營狀況。大川也真的在大力擴展NET的節目的範圍,頂著個教育電視臺的名號往綜合電視臺的方向走。但教育性節目的比率達不到當初定的標準時腫麼辦,總之把各種節目掛個教育性節目的名頭上去,比如什麼兒童節目都可以叫教育小噴油,什麼進口節目都可以叫介紹海外文化。
大川這樣做了四年總裁,赤尾多多少少對其做法當然有不滿。不過反正經營狀況也已經逐漸改善了,大川也懶得天天跟他折騰了,所以又把總裁位置交回給了赤尾。但這一交回去還沒多久,矛盾還是激化了,大川與赤尾正式鬧翻了,這下子東映和旺文社圍繞日本教育台的經營權開始了一場爭端。那主要三個大股東還剩一個呢,那個日經新聞社在幹什麼,當時的日經新聞社總裁叫圓城寺次郎,他早都已經被赤尾拉攏了。結果形成了這種狀況,東映雖然控股量最多,但大川被孤立了。
大川需要隊友,最終想到一個好人選,朝日新聞社,關鍵字朝日登場了。朝日新聞社跟日經新聞社一樣,也是報社,但可比日經新聞社要大。朝日新聞長年是日本的三大巨頭報社之一,報紙業界的事我們現在就不多扯了可以看看隔壁商業專題的
第二十回
。
在日本教育台設立當初,朝日新聞社也不是沒有關係,只是影響力遠不如主要的三個,持股量約是東映的五分之一,但朝日集團提供的業務合作多。朝日新聞社旗下有個電視臺,九州朝日放送,於是日本教育台開播當初就與九州朝日放送在同一放送網內。這裡牽扯到電視放送行業的一些概念,沒興趣便罷了吧,有興趣的還是可以都在隔壁商業專題找到的。此外東映還與朝日新聞社合作設立了一個公司,朝日電視新聞社有限公司。這個公司負責制作報導類節目,製作的前提就是由日本教育台來播,節目的內容由朝日新聞社來主導。
東映這時又拉來朝日新聞社結成聯盟,代價是將所持的日本教育台股份的一半轉讓給了朝日新聞社。這一步後局面就成這樣了,一方是旺文社和日經新聞社,一方是東映和朝日新聞社,拉開戰線幹仗。這時需要一個和事老出來打破僵局,我們以前提到東映的主要融資銀行是現在的三井住友銀行,其實朝日新聞社和旺文社的主要銀行也同樣是,所以這任務歸他了。最終的解決方案是,一九六五年住友銀行的退休幹部山內直元就任日本教育台總裁,朝日新聞社出身的橫田武夫就任副總裁,都不是三大主要股東的人,這事總算是平息了。
平是平了,但這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重點是這件事過後,使得朝日新聞社在日本教育台的話語權大幅加強,成為日後更名為朝日電視臺的一大前提條件。東映前門趕狼後門放虎,朝日電視臺誕生的事我們以後還會繼續說的,下回我們先進入第三部。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abf26eb88fb3174f?utm_source=t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