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總希望能教好孩子。不少家長都有著十分明晰的育兒觀,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似乎都心中有數。然而,那些看似正確的做法卻可能是早教的誤區,下面的12條早教誤區,你犯了哪些?
1.不准掰手指數數
有些父母、幼稚園老師,教寶寶數數時,看見他們掰著手指頭數,就會要求他們放下手,要求心裡記。
心理學家說,這種教寶寶數數的方法,並不科學。 心理學家認為,2~5歲幼兒的數字概念發展,通常是由口頭數數開始,然後是點著實物數,接下來孩子能夠推算出總數,最後,才是根據抽象的語言數位拿取相等的實物。
幼兒掌握初步的數概念,需經過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是幼兒對周圍事物形成各種概念的一般認識過程。所以在教的幼兒數概念時,要從具體出發。從具體出發,就是要從接觸具體的事物開始,從親自擺弄、接觸、看具體事物中獲得有關物體數量方面的感性經驗開始。
這種對數量的感性經驗越豐富,就越有利於幼兒形成抽象數概念。
正確做法: 數數時不妨讓他們數數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讓他們從具體的東西開始。
掰指頭數數是孩子數學概念發展必經的階段
2.過分溺愛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了寶寶。
比如,有些父母,總怕寶寶走著會摔倒,會累著,於是喜歡用車推著寶寶或是抱著寶寶。這樣一來,寶寶活動量小,協調能力、大肌肉的鍛煉都不夠,活動能力就特別差。
寶寶吃飯、穿衣、收拾玩具,家人總是包辦代替,會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寶寶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父母挺身而出,為寶寶討公道,這種看似對寶寶的愛,會使寶寶今後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
其實,孩子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他們需要運動和交流,甚至稍微還要有一點冒險,這樣才能充分發掘他們身上的各種潛能。 正確做法: 放開手,讓寶寶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飯、摔倒後自己爬起來,能使寶寶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3.過分專制
有的父母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
寶寶想要紅色的玩具,媽媽卻認為綠色的好看,於是買下綠的。寶寶想看天線寶寶,媽媽卻認為另外的歷史故事更有意義,一切都是家長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餘地,不聽話就會挨批評。
日久天長,寶寶就會變得畏畏縮縮,心裡總是處於被壓制狀態,從而局限了寶寶的智力發展,寶寶變得膽小、怕事。
正確做法: 假如寶寶提出的要求合理,儘量尊重寶寶的選擇,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寶寶。
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了寶寶
4.以孩子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飯時,有好吃的要先給寶寶,寶寶要愛吃哪樣,父母就不能動。
這樣一來,寶寶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愛吃的東西,他會哭鬧,而且寶寶會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也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只有自己重要。這樣的寶寶會變得不懂分享,不懂愛。
正確做法: 把寶寶看成是家庭成員之一,吃東西時,無論父母愛吃與否,也要讓寶寶分給每人一份,讓寶寶學會分享,懂得關愛。
父母多數以書本知識為標準教育孩子
5.父母替寶寶道歉
二三歲的寶寶一起玩時,寶寶把別人打哭,這時有些父母會挺身而出,替寶寶道歉。這樣一來,寶寶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且也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他長大後不會自己承擔責任。
正確做法: 做錯的事情,父母要及時糾正寶寶,因為寶寶不知道哪樣做是正確的,哪樣做是錯誤的,正誤都需要父母指引。
告訴寶寶打人是不對的,要向人道歉,讓他自己承擔後果,這樣才能讓他記住,明白對與錯,並且有時候通過中國古代故事來引經據典教育寶寶。
6.與出生不久的寶寶說話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展有深刻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現,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詞彙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正確做法: 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當給寶寶餵奶、換尿布時,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
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當到了一定時候寶寶的語言會突然爆發,於是很多話都會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