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酒是要品還是幹?

在我國,酒桌上會出現很多的酒令,比如,“我幹了,你隨意”、“感情深,一口悶”,常出現的,便是“乾杯”了。白酒為何要“乾杯”?是“品”還是“幹”?

而今很多時候,談生意、交朋友,要先喝一頓再說,酒局上好像不把自己和別人都喝倒就似乎沒有誠意,酒量似乎也成了能力的代名詞。


這時候,自然要“乾杯”,不僅一杯要“幹”,一杯接一杯,杯杯都要“幹”,這樣既顯得豪爽、酒量大,也能夠快速地將人灌倒,大家都醉得暈暈乎乎的時候,自然說什麼應什麼。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酒一直是為豪邁而充滿靈性的部分。在中國人含蓄的情感體系中,白酒是“白日放歌須縱酒”,是“與爾同銷萬古愁”,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即使不是“舉杯邀明月”的自斟自飲,也是家人團聚時的“春風送暖入屠蘇”。慶祝時固然舉觴豪飲,更多的則是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品賞。


除了酒文化的薰陶,品酒也有其科學依據。古代因為釀酒和蒸餾技術的落後,釀出的酒大多度數較低,喝酒多少動輒以升、鬥來計量,而千杯不醉的神話在唐代之後就鮮少能夠看到實例。

現代白酒的度數二三十度已經稀疏平常,酒局上的高檔白酒更是以46度、53度等高度白酒居多。如果還像喝低度酒時一樣“乾杯”,不僅容易醉,還會對身體,特別是過濾酒精的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白酒變“幹”為“品”,已經是時代趨勢。

既然是“品”,自然需要進行細緻的品鑒。目前我國白酒的品鑒要領都分為看、聞、品等幾個環節,欣賞酒液的流入、掛杯、聞香。不過,這樣的借鑒還處在嘗試階段,模仿痕跡十分明顯。


如何結合中國傳統酒文化和現代的標準化評價標準,形成專屬於白酒的欣賞流程和要領?或許,讓人們學會品酒,讓喝酒慢下來,才能真正使酒文化提上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