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毛巾叫“巾帕” ,只是類似今天的毛巾,人們只是用它擦汗抹面,毛巾正式名字可能出自“唐朝”,比如“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的詩句,在我國古代手帕也是青年男女傳達的信物。
從手帕到毛巾最早開始於我國漢代,當時手巾以男性為主,主要用於勞務耕作時擦汗之用,後由於出汗不局限於面部,又出現了長巾,搭在肩上或寄在腰間。(古時萬國朝盛,傳於西域,後傳至歐洲,用於廚間)
現主用於裝飾(可見手巾板並不只限於實用,還可廣範用於時尚)
從手巾到毛巾盛行于明代,福建漳州的絲織業已十分發達,受日本泊來品“倭錦”的啟發。我國古人用竹絲裝在一個特製的套筒中,俗稱“劍殼”,將“劍殼”投入開口的經絲中,捏信一根“竹絲”,將“劍殼”從另一端抽出,留上的竹絲在緯絲的別壓下形成毛圈,這種織物毛圈規整豐滿,而且厚實柔軟,吸濕能力大,成為日後毛巾的樣板。自明清時期,棉花傳入我國,清康熙23年日本生產的棉織毛巾進入中國(貿易戰開始爭端),加上我國已十分流行經起絨工藝,如“全彩絨”、“海鵝絨”、“漳絨”等技術,毛巾產業形成獨立的產業系統。清末,我國官宦大戶毛巾多數依賴進口,日本毛巾從1894年至1909年即覆蓋了整個中國市場。
自此中國土葛布則淡出巾帕市場。直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上海沈毓慶改進技術用土布機生產毛巾,中國毛巾民族產業才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當時從業人員達3750余人,年產毛巾50萬打,形成了與日本毛巾分庭抗禮的局面。
至1912年上海成立“三友實業社”,組成了中國第一家集紡紗、織布、印染一條龍的產銷聯合體企業,並在全國及港、澳地區開放了36個發行所,雄厚的實力與嚴格的管理,上海三友實業社的毛巾穩固控制了國內毛巾市場,到1925年日本毛巾被迫退出中國市場。由三友實業社所創的“三角牌”譜寫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家紡工業的商戰勝利。
國人實業救國的典範(三友實業社)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內抵日呼聲甚器塵上,“三友社”擁有700餘人的義勇軍軍營,而左鄰“東華紗廠”則駐有日本海軍陸戰隊,商戰失敗的日本浪人懷恨在心,於1932年1月28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戰爭”。因毛巾商戰引發的國際爭端也因此載入了史冊。
國之脊樑——十九路軍
新中國成立後,毛巾工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度佔領國際毛巾市場70%的份額,後由於國際勢力的經濟封鎖加上國內毛巾企業惡性競爭,大量毛巾企業紛紛倒閉。
困境中得到的不僅僅是苦難,還有對失敗的反思,1991年以後,我國毛巾企業在國家的大力引導扶持下,徹底改變毛巾企業的形象,抓品質、講誠信、創品牌,毛巾企業又迅速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後,包產到戶的
——棉農
在全國家紡紡織浪潮中不得不提到河北省的一個地區......
從清末到民初,織布業逐步在高陽發展起來,到抗戰前夕共出現了三次大的興盛時期,並波及到相鄰各縣,形成一個範圍較廣的“高陽織布區”。
在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中高陽紡織業一度中斷了30年的工業化進程,摧毀了高陽紡織業的整體系統,對高陽紡織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高陽紡織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市場的活躍,高陽紡織生產再次興盛,成為推動高陽紡織工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從1980年代中後期,高陽紡織業的產品種類由以往的布匹為主逐漸轉變為三巾(毛巾、枕巾、浴巾)
400年的紡織歷史揉入到毛巾發展中的歷史長河中,高陽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為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高陽成立了毛巾製品監督檢測中心、紡織品研發管理中心、紡織品資訊網路中心、勞動力培訓中心、物流管理中心五大中心。
高陽虛位以待,為迎接正在到來的祖國騰飛;為家紡產品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