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08年小編購買第一臺山地車時,預算2000以下,能選的基本就只有美利達公爵和捷安特ATX兩款。時過境遷,現今準備購入第一臺山地車的朋友們選擇就多了,不止傳統的26寸,而且還有現今大熱的27.5寸輪徑可供選擇。今天來到我們美騎評測的MISSILE破浪500就是這麼一台入門27.5寸山地車。
?
具體配置:
車架:MISSILE WAVE 27.5寸鋁合金車架
前叉:MISSILE H1 27.5寸線控油壓前叉
變速套件: SHIMANO DEORE M610 3x10 30速套件
操控組件: SID 輕量把組三件套+SID座墊
牙盤: PROWHEEL TEN-601-TT一體式牙盤24/32/42
刹車:SHIMANO M315 油壓碟刹
輪組: SID FORCE 2.0 27.5”兩培林山地輪組
外胎:KENDA K1153 27.5*1.95山地外胎
零售價:1999元
▲頭管上的missile LOGO經過重新設計
▲上管上的TAPERED HEADTUBE正是錐形頭管的意思
不得不感歎一下,現在入門級的車架都用上有效增強頭管剛性,使下坡時車頭更穩定,上坡搖車時反應更直接的錐形頭管設計了。
剛開箱把車拿出來時大家都說怎麼又是黑紅白塗裝(同期到達編輯部黑紅白塗裝整車較多……),然而仔細看發現,主體消光黑搭配亮光黑和亮光紅的點綴讓車架質感直接上升一個層次。頭管部位的亮光紅密集條形塗裝顯得非常精緻,上管和下管結合位的27.5字樣暗標則告訴大家這不是一輛“普通的26寸”山地車。
▲上管靠近立管的位置MISSILE自豪地把“SUPER LIGHT ALLOY MOUNTAIN BIKE FRAME”印在這裡,表示這是一個超輕鋁合金山地車架
車架下管的多邊形型設計棱角分明,不禁讓小編懷疑是否使用了液壓成型技術,看上去動感十足。經過優化的多邊形型管能有效提高車架剛性,並沒有因為其入門的身份而放棄對性能和美觀的追求。而下管的Missile LOGO也經過了重新設計,更加圓潤化。
後上叉的無叉橋設計,表示Missile對車架的設計和材料有十足的信心,不用額外的叉橋進行補強。研究表明,無叉橋能一定程度增加後叉垂直形變量,從而提高舒適性。考慮到入門車友可能有安裝貨架的需求,破浪500還是保留了貨架孔,不過小編覺得在這麼漂亮的車架上還留有貨架孔未免有點煞風景。
眼尖的朋友可能剛才已經發現,車架全補土無焊點,鋁合金車架打造出碳纖維車架造型,車架的整體感和質感均為越級表現(想起小編當年那台某品牌入門山地車的焊點,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中軸制式為BSA螺紋中軸,簡單可靠易維護,遠離各種異響煩惱。
▲緊跟潮流後下叉碟刹座使用A柱式安裝方式
走線方面使用了變速線內全走線,油管下管下走線設計,使變速線線芯遠離環境污染,延長保養更換週期,而且還非常美觀(全走線雖然保養週期長,但是略微影響變速手感)。出線口三根線管均有紮帶固定,可見廠家裝配還是比較細心的。
▲前叉為Missile自家製品線控油簧叉,線控操作還算得上順手
整車搭配Shimano Deore M610變速套件,而它只是一款僅售1999元的入門山地車。Deore套件以可靠性、性能和價格的著稱,不用花太多的錢,就可以體驗到Shimano出色的性能。可能是出於對控制成本的考慮,牙盤並沒有配備Deore,而是裝備了一個浩盟的三盤式一體牙盤。
刹車配備了Shimano M315液壓碟刹(再次感歎現在的車友真幸福,當年小編的某牌入門山地車還只是V刹……),雖然是入門級,但是Shimano液壓碟刹超強的可靠性和刹車手感線性樣樣不缺,由於其礦物油的特性,基本上可以算是“免維護”了,所以小編的上班代步車上也是選擇了這款刹車。
輪組也是Missile自家製品,小編無法獲得更多資訊(放心,是軸承的)。這裡有個小亮點,最大片飛輪的底座是陽極紅色的,十分悶騷,頗有當年Sram PG 990-9飛輪那個陽極紅大底座的風味。裝配在輪組上的則是建大K1153 27.5*1.95外胎,小塊型連續胎紋表示這是一條偏向鋪裝路面和乾燥沙土路面的低滾阻外胎。
現在各大外國品牌都在盡可能地整合自家整車上的零部件,Missile自然也要跟上大品牌們的腳步,破浪500的操控組件3件套以座墊,甚至輪組都是Missile旗下SID輕量化系列的(這個真和某品牌前叉沒關係)。
考慮到27.5寸山地車的車頭會比26寸高,所以Missile為整車搭配了一個7度90mm長的把立,有助於爬陡坡時壓住車頭,不至於向後翻“打飛機”。而680mm的寬車把帶有一定後飄角度,符合27.5寸山地車的操控需求。31.6口徑的SID座管使用了類似Ritchey的雙釘鎖緊設計,調節十分方便。
既然是山地車,當然要拿進山裡遛一遛。雖然是入門級,其13KG出頭的重量並未顯得十分笨重,加上前叉鎖死功能,搖車爬坡說不上是十分費力。在連續顛簸的路面時,舒適取向設計的車架雖說不像碳纖維車架那樣吸震,但也比鈧合金的車架好非常多了,胎壓正確的情況下不會令人覺得非常顛。
在遍佈樹枝和小碎石的XC路面上,27.5寸輪徑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不再像傳統26寸那樣左右躲石頭和樹枝,直接碾壓就好了,震動也不會像26寸那麼大;面對低速技術位時,亦不像29寸輪徑般遲鈍,很多車友說27.5寸輪徑兩頭不到岸,但是小編我覺得27.5寸最大的優勢就是這種“中庸”(小編3種輪徑的車都擁有過,還是覺得27.5最適合自己)。
雖然Shimano M315十分耐用可靠,畢竟還是入門級定位,面對快速下坡時未免會出現些刹車力不足的情況,加上建大K1153外胎的連續小塊胎紋在複雜路況時顯得比較無力,下坡時還是要放慢速度比較小心地下坡。
氣壓前叉的普及,小編也好久沒用過油簧叉了,騎上這台配備了油簧叉的車在山林裡穿梭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雖然不及氣壓前叉輕量以及調節方便,但是油簧叉獨特的線性是低端氣壓前叉所沒有的,雖然體重較大,但是絲毫不影響在林道騎行的樂趣。
有車友看到全車打磨焊點的設計時表示這樣會不會過分追求外觀導致影響強度,在我們Biketo美騎網重型車編輯Jimmy的指導下,我用它反復地飛了幾次小包(好孩子們不要學,硬要學的話請在高手指導下進行,老司機們可以無視),落地瞬間的前叉打底,是一定的了,但車架和輪組並沒發生任何異常。
距離小編第一臺山地車已經過去八年,大家手上RMB的“可購買能力”是越來越弱,但是能買到的入門級山地車配置反而越來越高(這點和汽車市場十分相似),是生產成本越來越低,還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呢?管他呢,作為車友,能用更低的價格享受到更好的山地車和技術的進步,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