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曰】
我們可以用文字用記憶來記錄生活,攝影,卻是另一種記錄生活的方式。有時候一張照片,裡面會包含一段長長的故事;一段影片也見證著一個時代。
今天精讀君選出6部關於攝影的書籍與大家分享,帶你瞭解另一種記錄方式。
1《論攝影》
豆瓣評分8.8 3151人評
作者簡介:蘇珊·桑塔格,畢業于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份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漢娜·阿倫特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份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德國書業和平獎。
內容簡介:《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者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它不是一本專業著作,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儘管有志於攝影者,應人手一冊。它的對象主要是知識份子、作家和文化人。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
推薦理由:《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圖書批評界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
2《瞬間的背後》
豆瓣評分8.8 857人評
作者簡介:喬·麥克納利是世界著名攝影大師,“百名對攝影最具影響力的人”,2008北京奧運會十位攝影師之一。他還是柯達公司“線上傳奇人物”和尼康公司“鏡頭背後的傳奇人物”。
內容簡介:《瞬間的背後——喬·麥克納利經典傳奇照片解密》誕生於“百名對攝影最具影響力的人”、“鏡頭背後的傳奇人物”喬·麥克納利在一次數碼攝影培訓班的壓軸報告。一句精闢的語錄,一幅讓人醍醐灌頂的照片,然後再聊聊照片背後的故事,它的來龍去脈,拍攝趣聞,以及怎樣才能拍出這類照片——您不但能夠欣賞到這位攝影大師的傑作,還能學到他那些真金白銀的絕技。同時,和相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作者還與讀者分享了他那些激動人心而又驚心動魄、令人沮喪又無比動人的故事。
推薦理由:無論您有多少攝影經驗,您都能從《瞬間的背後——喬·麥克納利經典傳奇照片解密》學到以前難以想像的絕技,並在實戰中領略到一名職業攝影師既有趣又迷人的一面。
3《二十位人性見證者》
豆瓣評分8.5 2037人評
作者簡介: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早年喜愛美術,20歲時在《幼獅文藝》雜誌做編輯,後來轉至《漢聲》雜誌英文版工作,並開始拍照。1975年到《家庭月刊》任攝影編輯,撰寫本土攝影指導文章。1981年開始從事電影製作,發表《映象之旅》、《戶外劄記》、《靈巧的手》等紀錄片二百多部。他撰述的《二十位人性的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等在攝影界引起很大反響。
內容簡介:由於20世紀上半葉電影還不發達,電視剛剛起步,攝影就成為時代和社會最重要的影像記錄手段,而優秀的、具有人文關懷的攝影家,就成為“人性的見證者”。他們的作品廣泛地表現了社會生活現實,各色各樣的人物、城市和農村、戰爭與和平、時間與細節……同時,這些作品都打上了強烈的個性化的印記,表達出攝影家的觀念、情感以及他們觀察和觸摸外部世界的方式。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通俗而有品位的攝影藝術著作,從獨特的角度切入攝影史和攝影家生平,以夾敘夾議、小故事、跳躍性的方式記述和論述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20位元攝影家及其作品。作者的書寫既簡潔又豐富。
4《關於他人的痛苦》
豆瓣評分8.3 1365人評
作者簡介:蘇珊·桑塔格,畢業于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當前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份子”,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份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並獲得2003年度德國圖書大獎——德國書業和平獎。
內容簡介:《關於他人的痛苦》是蘇珊·桑塔格繼《論攝影》之後又一本關於攝影的專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本書聚焦於戰爭攝影,探討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與觀者之間的關係。
推薦理由:慘不忍睹的影像儘管能喚起觀者的悲憫之心,但人們的無能為力感更讓這些在生活中無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顯得多餘而荒誕。若不經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內容,我們的道德判斷力只會愈來愈弱。桑塔格以純文字書寫影像,為觀者提供思考空間以正視“他人的痛苦”。
5《明室》
豆瓣評分8.2 1853人評
作者簡介: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傑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內容簡介:《明室:攝影縱橫談》分為上下兩篇,有照片的特性、難於歸類的攝影、以感動為出發點、攝影師、幻象和看照片的人、被拍照的人、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亂、攝影如奇遇、不受拘束的現象學、二元性、“STUDIUM”和“PUNCTUM”、“STUDIUM”、傳遞資訊、繪畫、出其不意地拆除照等。
推薦理由:巴爾特對攝影的思考經歷了從符號學結構主義到現象學的轉變。作者在《明室:攝影劄記(羅蘭·巴爾特文集)》中提出的許多觀點已經不局限於攝影這個討論物件,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領域,尤其在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上,發人深省。同時,《明室》與其說是一篇討論攝影的論文,不如說是巴爾特自己的情感大寫意,在該書的字裡行間,彌漫著作者濃厚的情感體驗,這也正是《明室》別具一格的地方。
6《另一種講述方式》
豆瓣評分8.1 1161人評
作者簡介:約翰·伯格,英國藝術史家,小說家,畫家。1948年至1955年以教授繪畫為業,曾舉辦個人畫展。1952年,他開始為倫敦左派雜誌New Statesman撰稿,並迅速成為英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此後他更有多部藝術專著問世,如《觀看之道》、《看》、《另一種講述的方式》、《畢卡索的成敗》等,已經是藝術批評的經典;他亦寫小說,名篇G.(1972)獲英國布克獎及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
內容簡介:“沒有一張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實性。需要加以檢驗的只是照片以何種方式能夠或不能賦予事實以意義。”寫下這些話時,我們時代兩位元深刻而雄辯的視覺探索者,對一種似乎是最直截了當的藝術形式的歧義性,提出了最為獨特的思考。
推薦理由:此書由約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攝影家讓·摩爾共同撰寫。圖文並茂,理論分析與奇聞軼事、新聞紀實兼顧。書中探索了攝影師與被拍攝之物、圖片與觀眾、被拍攝的瞬間與回憶之間的張力。伯格和摩爾,以批評家的道德熱忱和攝影家的實踐技術,製作了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爾特·本雅明、羅蘭·巴特和蘇珊·桑塔格所開創的批評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