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育好不好,這些標準說了算→_→

【導讀】“樓下牛牛不到一歲就會走路了,隔壁小花才2歲多都會講英語了。”在孩子成長期間,家長最注重的就是孩子的發育情況,各種各樣的比較也層出不窮。作為父母,你知道如何判斷孩子發育的好不好嗎?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講師劉巧雲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可以在平時多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其中就藏著不少衡量發育程度的線索。

丨生命時報記者 尤 蕾

6個月到1歲看感覺發育

“6個月到1歲的孩子,感覺發育最快,也最敏感。”劉巧雲說,它包括口腔感覺和雙手觸覺兩方面。

正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添加輔食開始,口腔就對比較硬的食物有了適應性;到了1歲左右,可以順利咀嚼併吞咽蔬菜末、肉末等較硬顆粒食物。如果孩子在這期間,吃了較硬食物就吐,說明他們口腔發育可能存在問題,最好到醫院接受檢查。

2歲前的孩子應該不排斥與他人的皮膚接觸,願意讓大人抱。尤其是1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觸摸各種形狀的物體,並分辨其不同。如果孩子一被觸摸就大哭,可能是有觸覺防禦問題;如果孩子在2—3歲時,還不能通過觸摸分辨不同形狀,或用語言表達其不同,也說明觸覺發育可能有問題。

觀察肢體動作看平衡能力

正如民間所說,孩子應該是“兩個月會抬頭,三翻六坐七八爬,一歲會走路”。這一些指標主要體現了孩子平衡感和協調性的發育情況。具體說來,兩個月的孩子應該能俯臥抬頭90度,3個月左右會翻身,6個月時不用任何支援可以坐住,七八個月時可以扶著東西站起,並且可以向前爬行。

但劉巧雲也指出,如果孩子沒有按時達到標準,家長也不必驚慌,因為有些孩子會稍晚一些。除非是遲遲不能達標,父母才需要考慮其是否平衡能力有問題。

視力聽力問題,1歲前就能發現

視力和聽力也是行為表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劉巧雲說,1—2個月的孩子應該能對距離自己20—30釐米的物體有反應,如眼睛能隨其轉動;2個月以後,黑、白、紅等對比強烈的顏色會引起孩子的興趣;6個月之後,孩子應基本能清楚地看到這個世界。

對於聽力,父母需要觀察的是,當周圍突然有60分貝(平時不大聲說話的音調)的聲音,睡夢中的新生兒是否會瞬間驚醒或眨動眼睛。到了2—3個月,孩子應該能找到發聲源,在他們方便轉頭的情況下,孩子會將頭轉向發聲的方向。1歲左右,孩子可以分辨出媽媽呼喚和陌生人呼喚的不同。

當然,以上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受到環境、體質、教養方式等多因素的影響。劉巧雲舉例說,有的家長從小就喜歡抱著孩子;有的孩子由於種種原因過於依賴父母等,都有可能推遲孩子走路的時間。所以,當某一問題出現後,建議家長先綜合衡量一下其他行為標準,如果他們也都做得不好,才建議去醫院檢查。▲

附:世界衛生組織出臺的兒童發育標準(部分)

1個月,注視父母面部;

4個月,能握住並搖撥浪鼓;

10個月,能扶住行走,能說一個字;

15個月,走得穩,能疊兩塊積木;

18個月,能指出身體一部分、分辨一種顏色、能脫外套、可自己吃飯;

21個月,能疊四塊積木、舉手過肩拋物、踢球、喜歡聽故事;

2歲,雙腳並跳、識別兩種顏色;

2.5歲,可獨立站、能疊八塊積木、模仿同伴言行;

3歲,從高處往下跳、能翻一頁書、雙腳交替上樓等。

版權資訊: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