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篇貼帶你看懂,究竟什麼叫《分割畫面》

今天,小編要

變身技術宅

說一個大家常見

但不一定叫得出的名詞

▲比如,醬紫的...

是不是覺得

這張圖很炫酷

沒錯,就是小編

要說的分割畫面

那麼問題 來了

為什麼要get分割畫面呢?

因為一般人很少注意到

在現代生活中,分割畫面

其實與我們不可分離!

電視新聞、錄影監控

都是被忽略的分割畫面

▲[持攝影機的人] 劇照

同一塊銀幕

出現不同的畫面

在現在科技看來

好像不難實現

但get這個貼心科普

媽媽再也用擔心你技術盲

▲ [時間密碼]

此處插入一段小百科

什麼叫“分割畫面”

基本釋義

①分割畫面起初只是多重曝光技術的“副產品”,但是在電影人的多次嘗試中,它有了更多的影像意義。

②從而成為了一種新的電影表現技術,並且隨著拍攝技術的發展,在未來它的使用將越來越常見。

▲[頭文字D]

從理論上大概瞭解

什麼是“分割畫面”後

接下來,是理論聯繫實際

看看分割畫面是怎麼出現

咦,今天的小編很馬哲呀

分割畫面作為一種技法是隨著多重曝光出現的,為了讓一個角色在銀幕上出現兩次。

倘若兩次拍攝不是同一場景,那麼就有明顯的分屏接縫。

1903年愛德溫·鮑特的[美國消防員的生活]使用了一個想像性的畫面,把打盹的消防員和夢境中的畫面並置在一起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

事實上在圓圈裡打影像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就是夢想氣球(Dream Balloon)的表現方式。

但是鮑特萬萬沒想到這一操作竟然成了電影史上最早的分割畫面。

默片時代的導演比較通用的分屏方法是水準畫面正中間一分為二,來展現一個共時性的場面。

▲圖為[懸念](1913)由於技術原因很粗糙

在經典電影時期的分割畫面傾向於幾何式的,也就是水準分割、垂直分割以及斜線分割。

除了使用曝光技術外,當時的創作者還開始使用一種多影鏡(multi-image lens),它可以將單獨的影像變成環狀可旋轉的多重影像。

分割畫面源於

其他藝術形式

但在電影運用中

被一波波電影人

玩出了不同花樣

分割畫面成為一種“暗房技巧”,邁克·戈登的[枕邊細語](1959)同樣是三角形分割畫面,但是邊緣齊整,這就是人工修建的痕跡。

▲[枕邊細語]

有人不關心各個畫框之間的有機聯繫,也就有人格外看中這種東西。

但是商業導演他們試圖把一切電影技術作為敘事的輔助手段,約翰·弗蘭克海默的[霹靂神風](1966)第一次把分割畫面應用在競技電影中來製造懸念。

▲[霹靂神風]

九十年代的許多優秀電影都以帕爾瑪式的分割畫面強化了敘事效果,但真正將其作為標誌語言的仍然是美劇《24小時》。

▲神劇《24小時》

這部劃時代的美劇不但讓美劇進入了黃金時代,甚至得到法國《電影手冊》的垂青,這部劇集在2002年破天荒進入手冊十佳,顯然那些編輯都不把它當作電視劇看了。

這樣的分屏給人一種窒息和排山倒海的感覺,分割畫面並置快速剪輯,基本上奠基了新世紀動作電影的傾向。

雖然李安的分割畫面在敘事上的使用還是比較常規,但它有創新之處,那就是“動態分割”,而不是傳統的一次性分割。

▲[綠巨人]

李安是在不停地進行銀幕裂變,配合著畫面的縮放,這意味著依靠傳統的膠片暗房剪輯是無法實現的,它必須依靠現代數碼特效製造一種彈窗效果。

在[綠巨人]之後,李安在[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2009)中又再次使用了分割畫面.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雲圖]的精妙之處是它構造了所謂的“平行宇宙”,六個平行宇宙都是用同樣的演員,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並不是科學時間的共時性,而是一種超越經驗的聯繫,也就是說它必須拒絕使用分割畫面。

▲圖為[雲圖]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六個角色

於是[雲圖]是靠蒙太奇完成的,即使這令其節奏拖慢並顯得冗長,但這確實是為了符合影片平行宇宙的設定而做出的嚴格限制。

基本上已經窮盡了當下分割畫面使用的可能性,那麼最後一個將是反例,也就是未使用任何分割畫面,卻讓我們產生了分割畫面感的電影,這是一個最獨特且最優秀的案例。

來自看電影全媒體平臺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