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最頭疼的,莫過於如何和自己家的孩子相處,總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怎麼就那麼難管教。隨手翻幾本教育孩子的書籍,也總是那麼幾句理論,每個家長都能夠熟記於心,但是大多數的家長從來都沒有做到過。今天,優媽給眾位媽媽分享一下和孩子相處的四個關鍵字。
1平等
有些家長可能對此不以為然,平等?那麼小的孩子懂什麼,不應該是父母說啥是啥,小孩子和父母都平等了,那以後誰還管得了他?也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就應該去寵,孩子就應該是父母掌上明珠,想要什麼就給滿足,孩子明白父母給予他們的愛自然就會乖巧聽話。
這些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念都太片面,前者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抵觸心理,後者容易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而教育孩子的正確姿勢,就是“平等”。
要做到和孩子平等相處,首先要放下自己家長的架子,不要做一個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孩子做什麼事就立刻去指指點點,或者直接命令式的語氣告訴孩子“這可以做,那不可以做”。
永遠要用溫和的態度和孩子交流,既不要去指責、也不要去下命令。向孩子敞開心扉,給他講你白天上班的經歷或者心事,即便孩子聽不太懂。給孩子安排計畫或者買東西要給孩子商量,不要自作主張。善於聽孩子來跟你傾訴心聲,鼓勵孩子講給你他內心的想法。
2
尊重
大部分家長也都認同這個觀點,畢竟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大多都是互相尊重的結果,和孩子的相處,尊重也是必不可少。但是如何尊重孩子,大部分家長並不能完全掌握,家長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就丟失了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偷偷告訴你的小秘密是不是被你不經意間透露了出去?孩子愛不釋手的玩具有沒有被你偷偷藏起來?孩子未來要走的路是不是早就被你私自鋪好?孩子是否在嚴厲的家教下丟失了各種應有的權利?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是不是總是站著俯視孩子?是不是看問題時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懂得換位思考?是不是喜歡在孩子面前嘮叨個不停卻不管他願不願聽?……
在心裡回答完上述問題,你就知道有沒有真正做到尊重你的孩子,也學會了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
優優是一個很淘氣的孩子,她總是喜歡在牆壁上各種塗鴉,一個牆上畫的非常的亂,本來我是很反感女兒這種行為的,一次我在擦拭牆上塗鴉的時候發現女兒的想像力真的非常豐富,我立刻停止了擦拭這些充滿孩子想像的塗鴉,並找到優優詢問她的想法,她指著這些塗鴉說這是她夢裡的奇妙世界,我被優優的話震撼到了,她把她的內心世界毫不保留的展現在我的面前,看著她那些奇奇怪怪的塗鴉,我告訴女兒這些牆壁今後都屬於你了。
這些牆壁成了女兒的專屬畫板,我很慶倖沒有擦掉這些她的塗鴉,不僅充實了女兒的心靈,也加深了我和女兒的感情。
3肯定我們總是習慣了批評,而經常忘記肯定才更容易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孩子們需要家長的肯定,當孩子主動的去做一些事情最需要的是家長給予的肯定和支援。很多孩子長大後變得沒有主見、做事猶豫不決,科學證明這大多是小時候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造成的。
而造成孩子沒有獨立自主能力的罪魁禍首,大多是孩子的家長。當孩子主動去做一件事情卻失敗時,家長都是去責罰他而很少去給他掌聲,當孩子考試考了一個中等的成績,回家等待他的總是“你怎麼不如誰誰誰考的多”而不是“你已經很棒了”。
我們總喜歡對孩子用嘴去責駡,而不是動手給他一些掌聲。作為家長,一定切忌說“算了吧,還是讓我來吧”或“我早就知道你會幹不好的,以後就別在逞能了”之類的話,否則,孩子就會遭受打擊,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以後遇事就更不願意主動動手或動腦,完全依賴他人了。
我給你們分享一個故事。一天晚上,女兒突然要去拿裝著奶粉的盒子,我怕奶粉灑出來不讓她拿,但她很堅定地說:“不行。”幾分鐘後,果然她把奶粉撒在了桌子和地板上。她怯怯地看著我,當時我很想發火,但還是拼命抑制了這種衝動,並對她說:“現在你和媽媽一起把這裡收拾乾淨。”後來我問她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她小聲地說:“我想幫媽媽做家務,我想自己沖奶粉。”
聽後我慶倖自己沒有責備她。雖然奶粉撒了,但這和她那美好單純的心願相比是多麼微不足道!
4
理解
曾經看過一個對孩子調查,調查內容是有心事更願意找誰去傾吐,一多半的孩子選擇了朋友而不是父母。他們的理由是父母不理解他們,不敢對父母說。
孩子總會犯錯的,因為他們只是個孩子。
他們上課因為偷玩被老師批評不敢給家長說,怕被責駡。他們心底對一個異性朋友有好感也不敢給家長說,怕被教育。他們心底有太多的成長過程的困惑和迷茫不敢和家長說,怕被誤解。
家長們總是口口聲聲的跟孩子們保證會理解他們,聽到孩子們的各種錯誤還是會忍不住的去批評和教育,又成了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又成了讓他們仰望的巨人。他們流下委屈的眼淚也只能換回一句“不准哭!“
行動永遠大於語言,不要僅僅只是掌握孩子教育的理論,而要把理論運用到教育孩子的實踐當中去。教育孩子懂禮貌永遠不如對孩子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