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只是看起來愛讀書

十點君說

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十點君禁不住反思了一下自己,是不是這種人?辦公室桌子上擺滿了書,家裡的書架上、床頭甚至床頭都是書,但是我有多久沒有認真地看完一本書了呢?為什麼我那麼渴望完全看完一本書,沉浸到那個世界裡去,因為我曾享受過那個感覺,知道看完一本書領悟到的、學到的東西時只看兩頁而無法比擬的。所以,還是給自己規定任務,每天還是需要多看幾頁書啊~

文 | 李月亮

01

我妹去相親。

對方是個私企老闆,條件不錯,就是學歷比我妹低兩檔。

不過介紹人反復強調,人家是個愛讀書的好中年,一直秉承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理念在用功,所以學歷神馬的根本不是事兒。

我妹想想也對。就去了。

結果聽男方講了一晚上養生大法和黃黑段子。

而我妹說個墨菲定律他就懵了。

回來後,介紹人問:他是挺有文化的吧,你看出來了吧?

我妹說,還真沒看出來,他平時都讀啥書啊?

介紹人說,別的我不知道,但你看看人家這朋友圈,一天轉發二三十條,這閱讀量。

呃......

02

認識一個面相大師,挺牛的。別的不好說,有一點我覺得挺有趣:他能看人學歷,具體點,是讀過多少書。

他說,人讀的書,都在臉上寫著呢。讀書少的人,臉上有一種狹促、盲目和幼稚,這是精神饑餓的表現,讀書越多,這種餓相就越少。

因為讀書能讓人明是非,通情理,所以讀書越多的人,精神上越不容易被困住,面相上也就越溫和、協調、自在,越不會出現那種難看的粗俗、狹隘、市井氣。

我朋友問:那天天刷朋友圈的算嗎?

大師就呵呵了。

03

當然,人讀書不是為了變好看的。

更當然,也不是為了變有錢。

在這兩個可能出現的附加值之外,讀書的意義是——

來,聽他們說:

陳丹青:讀書有兩個作用,一是讓我自以為非,一是讓我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有內心的生活。

茨威格: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複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由於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世界。

畢淑敏:書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女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

伏爾泰: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好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知乎網友:讀書會讓你內心篤定卻又不會過於固執,它能讓你看見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讓你清楚的知曉自己。

另一個知乎網友:長期讀書的人會明顯不同——公眾場合偏於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情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

04

中國有個特別吊詭的現象:人人都說讀書好,認真讀書的人卻特別少。

大部分人,都只是看起來愛讀書而已。

這可能跟人心的浮躁和功利化有關。

閱讀,說到底是一種精神勞動。越是有用的書,讀起來可能就越累,因為需要配合深入的思考,需要花費心力去理解其內涵。而讀後的收益,卻沒那麼立竿見影。很可能我們費了很大力氣讀完一本書,並不能立刻感覺到獲得了什麼。

於是多數人便沒有耐心去等那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出現——我付出了精神勞動,卻不能得到應得的報償,那麼做它何用?有這時間,還不如追個劇……

心態不對,行為就變形,結果就令人失望。

真正能從讀書中獲得益處和樂趣的人,往往都對閱讀保有悅納心和敬畏心——我知道這是一本好書,我讀後將有所得,而我願意安心地等那個好結果出現,不會要求立刻“變現”。

這應該才是閱讀的正確心態。

05

其實我最想隆重指出的是:看字≠讀書。

比如天天刷朋友圈,看再多“不轉不是中國人”,也是無效的。

而即便是在微信看有一些深度的文字,效果也跟讀書差那麼三兩條街。

讀一本書和讀十萬字的不同是:

一本書,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深化的體系,它本身就是一座黃金屋。

而那些零散的文字碎片,是一堆沒法壘在一起的金子,看起來很美,實用價值卻並不高,它們很難促使你深入思考,幫你構建完善的思維。

好比不管你吃多少瓜子薯片巧克力,也取代不了一飯一菜一湯的正餐,零食可以做消遣,而保證身體健康營養均衡的,還得是正餐。

不吃飯光吃炸薯片,就算頂住了饑餓感,也還是會營養不良啊,搞不好還胃潰瘍呢。

靈魂營養不良的表現,就是:總是迷茫,心浮氣躁,想事偏激極端,沒有分寸和界限感,思維邏輯性差,控制情緒的能力差,不懂得辯證地看問題……

如果這些症狀你都有,那就是時候放下手機,讀點好書,喂喂你那只如饑似渴的小靈魂了。

身體養生靠五穀,靈魂養生就得靠好書。

-作者-

李月亮,專欄作家,著有《願你的生活,既有軟肋又有盔甲》等。深入解讀情感、婚姻、生活、人性,探尋理性、優雅、有品質、有力量的生存之道,歡迎關注。十點讀書經授權發佈本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