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產品的酒釀造系採用傳統的清蒸發酵法,即“固態地缸分離發酵,清蒸二次清”工藝,即每投入一批高粱,需將原料單獨清蒸糊化一次,然後發酵兩次,蒸餾出酒兩次。
1、粉碎
釀造酒的原料以前一直採用晉中地區所產的“一把抓”高粱,20世紀70年代以後,改用雜交高粱“晉雜4號”和“晉雜5號”等新品種。釀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把釀酒的主料——高粱原糧破碎成糝狀,然後轉交到下一道程式。
高粱的粉碎度隨生產工藝而變化,原料粉碎越細,越有利於蒸煮糊化,也有利於和微生物、酶的接觸。但由於大麯釀造一般發酵週期比較長,酶中所含澱粉濃度較高,若粉碎過細,會造成升溫快、容易污染雜菌等缺點。故高粱粉碎要求為4、6、8瓣/粒,細粉保持在30%左右,整粒量、含殼量都要限制在一定比例以下。
大麯的粉碎度:用曲要求粉碎成大者如豌豆,小者如綠豆,能通過1.2 mm篩孔的細粉不超過55%;用曲要求大者如綠豆,小者如小米,能通過1.2 mm篩孔的細粉不超過75%;夏季時粉碎要粗些,防止發酵升溫太快,冬季則要細一些。
2、潤糝
高粱經粉碎後叫“紅糝”。紅糝在清蒸前須先加熱水拌和,這一道工序叫“高溫潤糝”。潤糝的目的是使原料吸收一定的水分,以利於糊化。水量、水溫根據季節不同靈活掌握,然後交下一道工序。
高溫潤糝一般加入原料重量60%~70%的熱水,不同季節需要加入不同溫度的水。拌勻後,堆積潤料20 h左右,這時堆料溫度上升,夏季能達52 ℃左右。中間翻動2~3次,如糝皮乾燥,應補加適量溫水。
潤糝是釀酒生產的基礎工作,一點不能馬虎,要按照“四二合一再倒一”快速潤糝的標準進行操作。即把和起的糝分成4堆,先合併成兩小堆,再合併成一大堆,邊倒堆邊用掃帚掃盡疙瘩,悶堆10 min左右後再翻動一次,抖盡“胎氣”。
潤糝的品質要求是:潤透、不淋漿、無干糝、無異味、無疙瘩、手搓成面。
我們產品酒生產小組的投料為1100 kg,所以潤糝水量要以投料量為基數進行計算,得出用水量的最佳範圍。
3、清蒸糊化
糝料堆積一定時間後,需要進行清蒸糊化,糊化的目的是使澱粉細胞的皮膜因熱的作用而破裂,使其內容物完全糊化或部分液化,以利於隨後的糖化和發酵進行。這一步操作是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到出酒率的高低及酒的品質。
蒸料使用活甑桶,在裝入紅糝前先將底鍋的水煮沸,然後用鐵鍬或簸箕將紅糝均勻地撒入甑桶內,待料“氣圓”後,再潑新鮮冷水,即34 kg以上的“悶頭量”,促進糊化。蒸料時間從“氣圓”算起要蒸足80 min,品質要求為熟而不黏、內無生心,有高粱糝香味,無異雜味。
4、冷散加曲
糊化後的紅糝乘熱由甑中取出,一邊翻動一邊加入原料總量30%的清水,悶堆10 min,然後經冷散機通風冷卻,降至一定溫度。
在冷散過程中,通過曲料斗加入大麯,溜堆形成配好的入缸材料。一邊溜堆,一邊擦爛疙瘩,使大麯與紅糝充分混合、溫度均勻。入缸材料的溫度根據季節、空氣濕度和發酵室的地溫、室溫等條件靈活調節,既要溫度均勻,又要使材料疏鬆利索,以利於發酵。
入缸溫度一般為15℃左右,夏季越低越好,應做到比自然溫度低 1~2 ℃,入缸水分控制在50%左右。入缸溫度一般為20 ℃左右,要根據流酒多少、酒醅酸度大小靈活調整,流酒多、酸度高的材料入溫要高,反之要低。
5、地缸發酵
地缸發酵是汾酒釀造的古老傳統。酒生產一直沿用傳統清蒸發酵法,即“固態地缸分離發酵,清蒸二次清”。發酵的目的是使原料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下,在大麯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先轉化成為糖,然後再由糖轉化為大量的酒精類物質。由於釀造酒要使用含多種複雜微生物的大麯,糖化和發酵是在密閉狀態下同時進行的,所以在發酵過程中的變化較為複雜,其機理尚未完全人工掌握,酒釀造還主要靠一些經驗性的較模糊的指標或工藝把關。
地缸被埋入地下,缸口和地表齊平。一次投料需要8只缸。每次準備入料的缸,首先需用清水洗淨,然後用一定濃度的花椒水再沖洗殺菌一次;缸底無餘水,撒入適量底曲;達到入缸溫度的新料倒入發酵缸內後,倒滿鋪平,掃清缸周圍地上的殘餘材料;然後蓋上石板,將缸口用新入秕子或谷糠封嚴,密閉發酵。
酒的發酵週期一般為28天,為了增加發酵材料的香味成分和老熟度,從2009年9月開始,新建的酒九、十車間將發酵週期延長為56天,生產出的汾酒專門用於勾調青花瓷等特級產品。
酒的發酵管理要遵循“前緩、中挺、後緩落”的規律。就是在材料入缸後3~7天,材料的溫度要緩慢上升,每天升高1~2 ℃,升至34 ℃,保持3~5天,然後緩慢回落,直到出缸時,品溫仍不能低於25 ℃。材料的發酵管理則要求“前猛、中挺、一保到底”。控制發酵溫度變化主要通過調節保溫被或麥糠的厚度來實現。
6、蒸餾
發酵28天后,原料轉化的品質達到要求了。缸中發酵好的物質被稱為酒醅。此時,要把酒醅從缸中挖出,運至場地中,加入起疏鬆作用的穀糠,進行蒸餾。加入穀糠的作用是使酒醅在蒸餾工作中充分受熱,提高出酒率,保證酒質,還可以吸收酒醅中的多餘水分,有利於第二次發酵。
酒醅攪拌好後,用竹或藤編的簸箕將酒醅輕撒薄鋪,裝入甑內進行蒸餾。蒸汽冷卻後所得液體隨接酒管流出,經掐去酒頭、截去酒尾,中段流出的液體叫做頭茬酒。蒸餾在初期的酒度高達80°以上,以後酒精度逐漸下降至48°左右。這叫做原酒,交庫後經化驗評定,然後分級貯存。餘下的酒醅,再加入大麯,同其他酒釀造工藝基本一樣,回缸發酵一個月左右,出缸蒸餾截到的酒叫做二汾酒,再餘下的酒醅即為酒糟,可以直接作為飼料或進行飼料深加工出售。
1952年前的小作坊沿用灶火小燒鍋、錫鏊和冷卻器,每甑蒸糧225 kg,可產酒150 kg。後改用500 kg的大甑桶,蒸汽蒸餾。1977年將甑桶改裝為可吊到一定位置後開啟桶底出料的活甑桶,大大減輕了酒工的勞動強度。
蒸餾是生產的一道重要工序,自古就有“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的傳訓。經過世代汾酒人的摸索,酒蒸餾總結出“輕、松、薄、勻、緩”的裝甑操作法,並要遵循“蒸汽兩小一大”、“材料兩幹一濕”、“緩汽蒸餾、大氣追尾”的原則,控制流酒速度及溫度,這樣既少損失酒,又少跑香氣,並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有害雜質,可提高酒的品質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