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東省共有三批153個“山東老字型大小”品牌,而精益眼鏡店就是入選第一批“山東老字型大小”的品牌。1917年,精益眼鏡總店派浙江人徐子剛來濟南市二大馬路77號設立分店,至今已近百年。小編來到這家精益求精做眼鏡的百年老店,感受當年孫中山先生佩戴了精益眼鏡後的舒適,探尋在新時代中百年老店重塑的輝煌。
現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眼鏡,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可是個稀罕物件,而配鏡的眼鏡商行也都是外國洋行。1911年,在上海英國高德洋行擔任華方經理兼翻譯的周雲章和張幹德等人共同集資,在南京路創辦了中國精益眼鏡股份有限公司。
1917年,精益眼鏡總店來濟南市二大馬路77號設立分店,也就是現在的濟南經二路135號濟南精益眼鏡公司所在地。當時,經二路是連接濟南老城區和商埠去的重要幹道,即使是現在這裡也是濟南繁華的商圈,在萬達廣場、綠地中心環繞中,這個百年老店依然踏踏實實地繼續著自己的工作。
其實在濟南,最早的眼鏡店是1872年(清朝同治十年)創辦的“三仙號”,精益眼鏡店來到濟南以後,生意並不好。1919年的春天,孫中山先生到“精益”廣州的一家分店配鏡,感到稱心如意,並欣然賜字“精益求精”。雖然孫中山的題字是給精益眼鏡店廣州店的,但是從此以後,精益眼鏡在全國名聲大震。借著孫中山題字的東風,加上對眼鏡品質要求極為嚴格,又使用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從而贏得了信譽,逐步取代了“三仙號”。
原來的眼鏡片都是玻璃材質的,進了毛坯料以後,只能一點一點地磨。早期的玻璃眼鏡都是手工磨出來的,無論是透光度、彎曲的程度都得特別精確,與鏡框的對接更是要嚴絲合縫,不能有一點馬虎。
正因為眼鏡製作過程的特殊性,早期的眼鏡店都是前店後廠。早年,像德州、聊城這些地區沒有自己的眼鏡加工廠,只能把配眼鏡的方子開出來,等著精益眼鏡店的工作人員帶到濟南,再在濟南加工製作。
當時的精益眼鏡店業務繁忙,一副眼鏡的製作經常需要等上一個月。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樹脂鏡片逐漸取代了玻璃鏡片,眼鏡的製作也變得簡單起來,很多步驟都可以用機器替代手工,各種各樣的眼鏡店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對於一家百年老店,精益眼鏡也開始尋求突破。
1983年,以分公司為基礎,成立了濟南市鐘錶眼鏡公司。行業整合時,改名為濟南精益眼鏡有限公司。進入21世紀,濟南精益眼鏡有限公司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不斷引進國際一流的驗光、加工及檢測設備,加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考核,確保驗配品質。現在的精益眼鏡店在濟南及周邊開設了六十餘家連鎖機構,為了保證品質所有的鏡片、鏡架都實行統一配送,並且重視技術人員的資質審查及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