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毫無疑問,裡約奧運。
看了幾場比賽,雲舅有點心得:
奧運會其實跟電影一樣,它們的目的,就是不斷向觀眾輸送高☆禁☆潮。
每個項目的比賽,就像一部故事片的劇本——
起、承、轉、合。
最重要的,就是高☆禁☆潮。
這個高☆禁☆潮,無論在比賽中,還是電影裡,都會被濃縮成一場對決。
每一個觀眾都期待得到精彩紛呈、欲罷不能的高☆禁☆潮——別想歪了。
鬼知道有多少億人渴望著在奧運會1500米自由泳的賽場上,看到霍頓與孫楊來一場名譽之戰,這就是萬眾矚目的大戲啊。
就像上兩屆奧運會,大家期待著劉翔的比賽一樣。
08年劉翔退賽的時候,有失望的觀眾說,哪怕一瘸一拐,就算是爬他也要應該爬過終點線。
這種就是電影看多了,非要找高☆禁☆潮的體現。
為了迎合大家對戲劇性的要求,12年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標題:
倫敦奧運會劉翔悲情摔倒 單腳跳過終點線
不少人這才滿意了。
這就是人生如果不如戲,我就逼你入戲。
然而,沒戲。
起、承、轉——然後,下面沒了。
這樣的故事,放在電影裡會被觀眾罵死。
放到比賽場上,我們能看到觀眾的失望,有的時候甚至是憤怒。
憤怒演員(運動員)們,怎麼不好好給我表演(現)一下?
其實憤怒並不一定在於運動員必須拿到金牌。
而是在於他們需要故事的高☆禁☆潮。
一個預期之外的反高☆禁☆潮進程,打亂了他們對故事的熱情與渴望。
可見,預期一個“完整故事”的需求,已經是多麼的深入人心、潛移默化。
直到讓故事變成了模式。
而模式,進化成了類型,也就形成了我們消費同類故事的習慣。
比如超級英雄電影。
永遠都是英雄VS邪惡大BOSS,最後戰勝它。
這個模式幾乎從沒變過。
《蝙蝠俠:黑暗騎士》
比如愛情電影。
幾乎都是男女主人公經過各種艱難和挫折,不管最後的情節是在一起還是分開,他們肯定是從陌生到愛上了對方。
《兩小無猜》
比如勵志電影——我不用說你們也應該能知道結局。
都是套路。
但是,現實畢竟不是電影,現實生活沒那麼多套路,現實沒有那麼多高☆禁☆潮,現實簡直處處都是反高☆禁☆潮。
你痛恨的人,活得比你好。
你不喜歡的事情,天天在身邊發生。
你討厭的電影——
為什麼評分那麼高?
所以,有很多藝術電影,就是力圖傳達平淡人生的真實感,它們也就是大眾心中所謂的“悶片”。
所謂的悶,很多時候就是不按人們預期的套路出牌。
它們就是要反套路,反高☆禁☆潮。
比如,蔡明亮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電影《愛情萬歲》,最後一個鏡頭對著女主角哭了六分多鐘。
一般觀眾看到這裡,恐怕會罵一聲“神經病”。
但現實生活中,有人還能哭上半小時呢。
而且你足夠仔細的話,也會留意到這一段哭戲,是她積累了整部電影的壓抑與孤獨的一種釋放。
甚至,哭到最後的時刻,一直壓抑的環境還露出了陽光,照亮了她的臉頰。
生活的細節與詩意,構成了電影的真正高☆禁☆潮。
再說一部,在國內獲得不少獎項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導演許鞍華。
影片講述一對住在天水圍的母子,與另一個剛搬進來的阿婆發生的日常小事,兩個殘缺的家庭漸漸由陌生到有如親人。
故事平實、平靜、平淡,“似乎沒有講任何東西”。
你看完就會發現,導演原來可以這麼沒有功利心,她就是簡單的平視著生活,表現著生活。
從設備上說,拿一部DV都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難的在於心態與視角。
一個導演與電影的關係,就是TA與現實\真實的關係。
我們的第四代、第五代導演,視角高,有一種“家國夢”情結。
一個人物命運砸下來,就要代表一代人或一個階層,“苦大仇深”。
《活著》
而當代的藝術片導演,視角大都很“個人”,他們更多代表了自己。
許鞍華這類導演,是屬於中間的,亦個人亦社會,亦家亦國。
你表面看她是講一個人、一個家,但細細一回味,電影說的又不止於此。
《歲月神偷》
現代化社會造成的冷漠親情與倫理關係、幾代人的經濟與時代背景,都在被暗暗講述。
所以這類貼近生活正面現實的電影,它們不但沒有戲劇性的高☆禁☆潮,也不應該有過於人為的高☆禁☆潮。
說到這裡插一句,雲舅自已的第一部長片《呼吸正常》,也是一部以普通城市生活為題材,很受爭議的反套路、反高☆禁☆潮電影。
自然不敢跟前輩比較,但我也試圖去接近去表達一群真實的年輕人。
當然,除了文藝片,其實類型片也可以反高☆禁☆潮,而且可以反得讓大家心服口服。
比如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老無所依》,也是這樣一部反高☆禁☆潮、反類型的新派西部片。
這個故事講述了殺手、牛仔與員警的三角對決。
殺手為了追回兩百萬美元的箱子,與牛仔展開了多場生死較量。
來到了影片的高☆禁☆潮位置時,所有觀眾都習慣性的等待一場最終決鬥。
就像我們期待霍頓與孫楊一模一樣。
可是,導演科恩兄弟卻把所有人都玩了。
他們不但沒有拍任何對決場面……
更狠的是,牛仔是突然死在了另外一夥人的手裡,甚至連這個死的槍戰過程都沒有展現。
影片的敘述巧妙地躲開了常規對“事件本身”的描述,從而讓觀眾對暴力本身產生了更多的思考。
這不再是傳統類型片、西部片中的因果關係,不是一個被娛樂化的暴力世界,它不帶觀眾去往他們想去的地方。
就像片中的老員警,他的角色保持著傳統員警的優點——
但永遠得不到傳統員警的效果。
他對殺手完全無計可施,一直處於被動姿態。
因為,這個暴力的世界已經變成了“老無所依”的地方,當你不理解的時候,就代表著你已經老了。
預想的高☆禁☆潮戲——正義戰勝邪惡並沒有發生,就像現實中,正義並不能總是適時出現一樣。
我們看看現在歐洲各地發生的恐怖襲擊,也能深深感受到《老無所依》裡講述的這種生活中最真實的、無法控制的暴力。
雲舅再介紹一部經典的黑色電影,反高☆禁☆潮的代表作——《唐人街》。
這部電影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的劇本,你在書店隨便挑幾本關於劇本技巧的書,十本中有八本必然要提到《唐人街》。
還有兩本要是不提,它的銷量肯定撲街。
不少人認為《唐人街》是七十年代美國最好的電影劇本,放到現在亦毫不遜色。
無論是它的主體故事、副線、時代背景以及低調奢華的視覺表現,都為觀眾井井有條地編織出一個完整而富有魅力的世界。
故事以上世紀三十年代洛杉磯發生的爭水醜聞為背景,是一個典型的偵探電影。
我們與私家偵探吉蒂斯一起探索著這個事件,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完全代入了主角,跟隨著他把資訊一點一滴地湊起來,匯成一個整體。
在大夥兒都滿懷希望地走向最後高☆禁☆潮的時候,導演卻斜刺裡沖出來給了觀眾幾槍。
關於影片的結局,本來編劇湯納是準備了一個happy ending,但著名的大導演波蘭斯基顯然很不爽這種安排,於是倆人起了嚴重爭執。
隨著影片接近尾聲,波蘭斯基還是堅持自己的任性,給這部電影來了個意想不到的收場。
波蘭斯基(右)和主演尼科爾森
這個結局肯定會讓當時的美國觀眾們永遠難忘,他們終於知道,原來好萊塢的類型片也並不總是讓人快樂的。
為了避免太多的劇透,雲舅在這裡賣個關子。
我只能說,這個著名反高☆禁☆潮結局,是美國影史的經典。
甚至在一部闔家歡的動畫片《頭腦特工隊》中,還有對這個結局的致敬呢。
所以說,不走尋常路有時候反而會贏得更大的成功。
而反高☆禁☆潮,會讓你記得更真切,更深刻。
因為有時候,面對現實,你無法高☆禁☆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