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5 月份的科博會上,巴鐵的概念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隨後的 7 月上旬,巴鐵宣佈第一節車廂竣工。直到 8 月 2 日,巴鐵一號宣佈在北戴河試跑,引發媒體又一波報到高☆禁☆潮。然而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一篇名為《緊急擴散!今天在再大的媒體上看到這條大新聞,也不要信!》的環球時報的文章擴散開來,聲稱巴鐵就是一個金融騙局,更是比肩 E 租寶,材料詳實,讓人難以不殘生懷疑隨後輿論一邊倒的翻轉,隨後,各種公司探班的文章測出不窮。8 月 8 號,澎湃新聞更是採訪到了小學還沒畢業的巴鐵總工程師宋有洲,詢問了他關於「載重」、「過橋」、「轉彎」、「與其他車輛的互動」、「動力」、「月臺設置」等問題。針對巴鐵的熱議,設計癖採訪了一些設計師,來聽聽他們從設計角度對巴鐵有哪些看法。
巴鐵
問題一:覺得巴鐵這個項目從設計的角度可行嗎(車身製造、在路上的具體運行等)?為什麼?
楊文慶(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不可否認,這個創意還是挺新穎的。但是它很難融入現在的現在的交通體系。跟自行車、平時開車不同,巴鐵體量大,而且需要跟其他交通設施進行配套的模式,而且要考慮道路情況和周圍建築,要考慮馬路的寬度、通過軌道的可能性、網站的設置,實際上是一個大工程。
但是如果新建一個城市,完全按照巴鐵的系統來,是有實現的可能性,但也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如果車壞了,停在路上,後面的巴鐵過來怎麼過去,因為沒有辦法像平常的車一樣繞過去。還有怎麼隔絕人和軌道的關係,都會會是一個挑戰。
再有一點就是,現有的地鐵和高架,雖然相對來說是更複雜的體系,但是可以很好的改善運轉能力。地鐵是多層的,可以不斷向下發展,但是巴鐵,頂多再有一層,對於交通解決的能力是有限的。
現在的這個還只是最初級最初級的原型的展示,還不能叫試跑和測試,而且離那個階段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是如果沒有人去試去做,就永遠不可能實現。這個項目之前不是也在找投資嘛,現在如果投資,應該抱著的心態是支持新技術或者單純喜歡這個項目,如果是盈利和回報的角度來講,是不現實的。
陳力
田(洛可哥智慧產品設計總監):
這個想法本身不需要否定。我是只是好奇它怎樣轉彎、轉向,因為這是非常複雜的。還有就是下面走的車輛,視野是很狹窄的,安全性如何考慮。
我認為,如果是把巴鐵作為一個區間性的交通的解決方案,比如擺渡車、接駁車,可能實現度會高一些。 如果能用它實現區間類的交通運輸的話,可以節省不少類似建設費用等成本,但肯定也要進過詳細的論證和評估。但要作為市區內的自由交通,需要考慮的太多了。
其實巴鐵應該更多作為運營和城市規劃的一種思路來考慮,它要在哪一個城市的服務流程裡面發揮作用,而不僅僅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以前者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它的價值會更大。你做這個東西,有沒有想,這個在現實生活中,會怎麼去用,哪一些城市規劃還不完善,是用巴鐵這種方式可以解決的。
漁夫(木子道設計公司設計總監):
這個概念的設計在 2006 年的畢業設計上就有同學提出過類似的概念,巴鐵的設計概念從大的理論上是一個很好的概念設計,但是如果從細節的考慮,實施有一定的困難。例如汽車行駛的安全距離,刹車距離等純在一定的風險。例如巴鐵從後上方行駛過來,下面的汽車會產生穿過橋洞的黑暗時間斷,不知道開燈時間點,黑暗到明亮的時間差裡人眼會有一定的盲區。正常開過車的人都知道過橋洞進入黑暗時要減速。因為會有盲區。所以這些都是安全隱患。具體的實施上也和現在的交通道路設施等設計有一定的衝突,例如城市中紅綠燈、人行道、橋樑高度、車站設置等問題有設計上相互的衝突點。這些具體的設計其實都沒有解決。這只能說是一個概念的設計。
駱歡(晟邦設計董事長):
據我瞭解這個項目其實是很久以前的概念設計了。在我看來,這個創意設想,本身很超前。它將陸地運輸和未被大量利用的高處空間結合起來,來減少交通壓力。
從設計層面,其實是可行的。汽車工業本身就是不斷試錯和測試的過程,在一款汽車推出之前大約要經過 5 - 10 年的研發和測試階段,才能夠在市場推出。所以,巴鐵本身的刹車、摩擦這些性能問題,在我看來是可以通過技術調試來克服的。
但阻礙這個概念落地的真正問題,我認為是在於社會資源配置和安全性。首先,巴鐵需要專門的運行軌道、乘車網站和足夠的運行空間,在中國複雜的路況和緊缺的城市土地資源,是否足夠支持這樣大型的車輛行駛。其次,是汽車行駛的能源問題。巴鐵採用電能驅動,但如此龐大的汽車耗,電量必然不菲,沒有專門的電纜供電,其運行的路程和充電頻率也存在持續性問題。第三,是行駛的安全性問題。巴鐵在道路上運行,勢必會給其他交通帶來視野和運行路徑的阻礙。而目前中國的公共道路出行本身就存在諸多不足,巴鐵的推出,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
劉斌(公眾號「設計瘋人院」院長):
巴鐵本身的問題,第一是大體量能否滿載,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否則就是浪費;第二是怎麼拐彎。第三是,做了很多造型工作,浪費。
王續東(蟻視科技,工業設計師)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如果車輛在非常理想的使用環境下,我認為是可行的。對於刹車距離、摩擦係數、耗電、車身打造、這些都屬於車輛本身的性能參數,對於具體的性能我認為可以從技術角度去完善和解決,裡面雖然涉及了很多複雜的系統設計問題,以目前國內的技術實力巴鐵專案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在路上的具體運行設計的問題更加複雜,更加難以解決,因為目前的國內的交通狀況我認為並沒有達到巴鐵使用的理想環境,機動車行駛、道路的複雜、行人的隨機性等等涉及的安全、成本、使用培養、人員素質、道路適用性等等都是棘手的問題。
熱浪設計團隊:
只要是工業設計師,其實不需要從這麼具體的細節上去分析就能分辨出巴鐵的可行性。我們做產品能否做出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產品的能否正真解決痛點。巴鐵只適合遊樂園裡作為觀光旅遊使用,要大範圍的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工具可能性不大!沒有考慮到橋樑、隧道、國內交通路況。底部的車輛通行也只針對小型車輛。輕軌能起的作用遠遠的超過了巴鐵。
阮銘浦(清華美院交通設計專業學生):
刹車距離肯定長,因為重心高,不能很急的刹車,而且如果在北京這種這麼混亂擁擠的交通,車道線(軌道)被車壓著會是經常的事,那它的優勢其實也大大減弱。而且有大卡車在下面的時候,它也會變得難以發揮,對下面的車有限高要求。考慮到安全,巴鐵的速度肯定不能很高,那其實在交通不堵的時候,也比路上的巴士沒什麼優勢。交通擁堵的時候,通常就會有車壓車道線來插隊之類的,那麼巴鐵也是不能在上面悠然通過的,也會堵在那,那它的優勢在很多時候都是發揮不出來的。
問題二:這一次,巴鐵這樣的交通擁堵解決方案引起了如此熱烈的社會討論,關於這次的社會討論,您有什麼看法?
楊文慶:
這個概念很早就出現了。我想大家關注的是它從概念到原型的過程。這個比較吸吸引人。
陳力田:
討論本身是好事,討論沒有對跟錯。如果能討論,說明現在對於設計的關注度和思考程度,都高了很多,我是比較樂見的。
漁夫:
隨著生活水準的加快,汽車已經成為每個必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導致城市的不同程度擁堵。其實現階段還有很多飛行器的設計,這樣可以避免同一高度空間的交通工具運行,會真正解決交通的問題。飛機在最高空,地鐵在最下面,汽車在中間,但是汽車和飛機之間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利用,例如現在的航拍的快速發展,可以實施簡單的飛行器解決交通問題。
駱歡:
我認為社會討論的關注點大部分是站在社會角度上來看待產品設計的。有吹噓熱捧的,把巴鐵看作新的「黑科技」的聲音;也有很多質疑的觀點,認為產品並沒有實質的作用,更像是一場作秀。
回顧這個設計本身,雖然一定程度上它有助於緩解交通壓力,幾年前也曾經被《時代》雜誌列為改變世界的五十大發明之一。但其實,這個產品是得不償失的,用高昂的成本造價和社會資源損耗,來研發一款並沒有很大效果的產品,在我看來是一個勞民傷財的舉措。
劉斌:
挺多媒體報導,說明有意識有投入地在做推廣和吸引眼球,有些媒體也也需要這樣吸睛的素材吧。
王續東:
這次引起的廣泛討論一是反映了人們對當前改善交通擁堵狀況的一種期望或者說是需求;二,我認為人們對巴鐵專案的熱烈討論是社會對公共事物的關心和關注,能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當下,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和討論當下熱點話題,並能夠發表建議,是一種進步;三是人們現在能夠利用多種管道來深挖一些企業資訊,對企業資本、運行、技術瞭解更加多元,我認為以後社會大眾對企業透明度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熱浪設計團隊:
我認為這只是相關機構做的一次概念設計的演示活動,不具有落地推廣的實際應用價值。博眼球的一次活動而已。
阮銘浦:
其實討論好多時候都是打擺子,瞎子摸象。最實際就是應該親自乘坐體驗後,再駕駛私家車在巴鐵附近走一段體驗一下。(雖然我也沒有)只意淫或只開嘴炮,都是沒什麼意思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鄧爺爺告訴我的真理。
問題三:如果有一種解決方式可以解決中國的交通擁堵問題,您認為是什麼?
楊文慶:
需要把現在的交通都結合起來,包裹地鐵、城鄉、城際,把地鐵和高鐵打通,現在還是點的運營太集中,我必須往火車站趕,才能出城市,最好是從地鐵的某個網站就都可以做高鐵。
但是城市內的交通擁堵,不是道路造成的,而是城市規劃佈局造成的,單靠道路交通沒法結局問題。中國傳統的城市是蜘蛛網一樣的,都從周邊往中心去。如果城市有不同的區,每個區都有商業、教育、醫院、工作的地方,就不用都從城市邊緣趕往市中心。
陳力田:
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的方法。肯定還要有前提條件,什麼城市的什麼路段,在什麼時間段,很難一概而論。
但是我覺得國外有一種思路可以參考。國外有一種叫做單人駕駛的小汽車,也有電動車版本。現在的機動車,是兩個駕駛位,我們就要看是不是有大量開車的資源是浪費的。我相信很多車裡是坐不滿的,實際上兩人位的機動車,就夠滿足需求了,這就可以節省道路資源。
除了個人交通工具的創新,公共交通工具勢必也要創新。怎麼解決最後一公里,這是公共交通要考慮的,畢竟公共交通工具覆蓋面有限,不可能做到高度密集的覆蓋。如果這個問題能解決,我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公共交通而不是私家車。有可能是目前流行的這種智慧交通,比如平衡車、個人單車。是不是有一種能改變使用習慣的爆款出來,真的像類似於 iPhone 這樣的智慧出行的交通工具,好用,還能便宜,如果能跟公共交通配合的話,確實是很棒。
漁夫:
目前階段最能很快解決擁堵的問題是改變車體大小,現在道路上行駛的4-5座汽車,60%左右只有一個人乘坐。當改變人們的購買汽車觀念,駕駛小型汽車,微型車,其實就是相對面積的縮小,包括道路面積,駕駛的靈活性。停車的使用面積等等,能在短時間快速解決擁堵問題。就比如說摩托車很少能造成擁堵的原因。
駱歡:
其實我覺得中國的交通擁堵問題,是由很多複雜的原因造成的。設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和緩解,沒有任何一款設計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局面。
我覺得對於中國交通問題,最重要的是提升國民素質和轉變出行理念。事實上,很多城市交通壓力是由司機的駕駛素質不高導致的。佔用車道、不按規章行駛等等,都是城市常發的違章事故,但光靠執法監管,是無法杜絕駕車亂象的。另一方面,公民應該樹立公共出行、綠色出行的出行理念,不僅是為了城市暢通,也是為了環境保護。
作為政府放,要更好地規劃和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品質,才能更好地宣導市民轉變出行理念。
劉斌:
目前的問題不在於車與路之間的矛盾,應該是人的問題、政府導向的問題。
王續東:
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吧,不單單是汽車,也可能是火車、地鐵、飛機等等,無人駕駛更加智慧、對提升效率有幫助,減少了認為因素的影響。
熱浪設計團隊:
城市交通是需要立體的解決,目前路面車輛的單人單車是對城市擁堵很大因素。肯定需要像滴滴優步這樣用共用經濟的模式來分享交通工具,最大化最高效的使用城市車輛道路,提高效率是關鍵。這需要大資料、精准演算法、交通物聯等綜合的去形成智慧出行來解決。有一天肯定會實現你定好目的地,所有的交通工具路線都通過大資料優化完成,出家門到機場也許是無人駕駛汽車,下了飛機進地鐵,出了地鐵後有滴滴順風車,拼車到達目的地。到後支付所有的費用,交通工具之間的轉換更簡單快捷,不需要買票。無論飛機汽車火車輪船的滿座率會更高,都是由軟體來分配。這樣的交通城市再多人口也不會擁堵。個人是不需要開車、買車。
從幾位設計師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除了對產品本身,對巴鐵的用途、需要解決的痛點,也做了思考。針對交通擁堵的解決方案,他們也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思路,交通擁堵是個大且綜合的難題,並非巴鐵這種「新生物」能夠獨立解決。而且巴鐵是否能夠開始運營、什麼時候能夠運營,目前來講,都是沒有定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