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廢話,Sir又淘到好劇。
tvn10周年台慶劇之一。
《我親愛的朋友們》,豆瓣9.3。
2016年5月中旬韓國開播,目前已完結。
主要說的,是女主阿烷的母親,和母親4個好朋友的故事。
沒錯,主人公們,平均年齡70了!
屬於超級歐巴桑,純滴。
難道沒有鮮肉??不,鮮肉有,但只有一個半——女主的前男友趙寅成。
和表妹愛得要命的表情包老公,一筐豬。
……剩下的全是老大爺。
有人可能要說:Sir,誰願意費勁看老人家的故事啊……會不會很過時啊。
你要這麼想,很快就會被打臉。
先看網友怎麼說——
“挑戰我這個顏狗的底線,看一群老頭老太太的日常也能搞得我又是淚崩又是癡漢臉”
“起初不喜歡不關心不耐心不重點,繼續看下去就是淚崩。”
不僅故事好看。
畫風也很小清新。
色調鮮豔明快,隨便一幀就是開得正好的花。
相信Sir,我們這就開擼。
這部劇,以女主阿烷的視角,講述著正在老去的母親和她閨蜜們的生活。
這個一直叮囑阿烷母親細嚼慢嚥的,是喜慈阿姨,72歲。
顏值甲等。
像年輕人一樣愛吃冰棒。
出去玩一下,也會在耳邊別朵花。
睡衣都是蕾絲宮廷范兒。
是老太太團裡,最少女的一個。
用兒女的話說——
“一輩子活得像個公主”。
可沒了丈夫的老公主,又不想就這麼等死,她決定——
一個人生活。
還定了4條獨居準則。
1、要過絕對不給別人和孩子造成麻煩的生活。
2、生病了不要哼哼唧唧,自己一個人去醫院。
3、療養院是第二故鄉,到了該去的時候,就笑著去。
4、如果得了癡呆,一定要聽敏浩、晶雅、忠楠、英媛、蘭熙的忠告。
好可愛的準則啊,是不是。
計畫很美好,一切也似乎很順利。
但現實是——
當她利索地安好燈泡……
還很聰明地知道用絕緣手套
落地時腳一歪,倒了。
剛換好的燈泡也很配合地……又炸了。
這還沒完,她無意中發現:
對面住的肌肉美男,每天3次,定點,會向她……
秀肌肉,拋媚眼。
你別羡慕啊,這種日子,老人家消費不起。
心裡邁不過坎的老少女,
來到馬路中央,張開雙臂,想找死。
和喜慈阿姨關係最近的,是和她同歲的晶雅阿姨。
典型得不得了的家庭婦女。
她家庭最正常,但窮得不正常。
和姐妹們出去,總是別人請客。
一把年紀的摳門老公石均,在社區當門衛。
她每週去三個女兒家打掃屋子,有償,每週能賺10萬韓元。
還要供養一個更老的、在療養院養病的老母親。
被錢和時間追著跑的她,有一個很不家庭主婦的夢想:
苦了一輩子,死也要死在路上。
她想環遊世界。
終於,女兒們結婚的結婚,離婚的離婚,都有了自己的生活。
背了一輩子的家庭負擔,眼看馬上就能卸掉。
所以她學車,看攻略,配合摳門的老公記帳省錢。
可誰想得到呢!!
石均這個敗家老公,把攢的錢偷偷送去支援弟弟了。
以為嫁得很好的大女兒,卻過得無比煎熬。
連老太太自己,也捲入一場交通事故。而且不怪別人。
……誰讓她把油門當刹車啊。
慌亂之中,她還選擇了肇事逃逸。
這不亂上添亂麼。
女主阿烷的母親蘭熙,比前面兩位都小。63歲,開了個麵館,喪夫10年。
典型的嘴硬心軟。
愛和姐妹去舞廳,但又不跳舞。
就一門心思地享受被男人關注的感覺。
和她同歲的英媛阿姨,是個過氣女明星,剛從美國回來。
兩人曾經好到“你媽就是我媽”。但因為蘭熙老公的出軌事件,撕破臉長達30年。
灰白頭髮的是女主阿烷的外婆,86歲。
後來,許久未見的蘭熙和英媛,參加同學會。
一見面就開撕,大打出手,直接薅頭髮。
其實英媛並不是小三,她也是為朋友背鍋。
這對老閨蜜會一直互相傷害,也是本劇的一大看點。
還有最年輕,也最有個性的,忠楠阿姨,63歲。
終身未婚,老處☆禁☆女,特有錢。
因為太有錢,儼然成了她龐大家族的大家長,每個月都要給親戚發錢。
已經料理了40多個親戚的後事。
喜歡扮年輕人,不服老。
和自己拉扯大的兩個年輕侄子一起住,一起玩。
因為覺得貧窮的根源是無知,於是跟有文化的窮教授交往。連小輩阿烷都看出來了——
即使對方只是把自己當傻大款。
說起別的老太太,言必稱——
你們這些老年人。
說完這5個老太太,是不是覺得她們都好有個性,好貪玩……
跟印象裡現實的老人完全不同,但,完全不覺得假。
既有讓人看得辛酸的老人視角——
會嫌棄自己:
(我)是一頭“今天死掉也沒關係的老獐子”。
擔心自己睡著睡著就死了。
也會主動擁抱生活:
就算對死有避諱,但還是超酷地去拍遺照。
念頭就一個,我葬禮掛啥我做主。
這種略帶戲劇性的真實,才是編劇想要的,“零添加、純天然”的老年人故事。
“我並不想要過度包裝他們(指老人們),我想透過作品,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個裝滿老年人真正故事的電視劇。”
編劇盧熙京,和金秀賢、金恩淑,並稱為韓國編劇新時代的“三輛馬車”。
一同打破“車禍、癌症、治不好”的慣用套路,為韓劇重新正名。
本劇《我親愛的朋友們》,是她一次新的嘗試。
從一系列好評來看,無疑是成功的。
因為她不僅還原了一個老年人對世界的態度。
還撕破溫情假像,赤果果地揭開父母與兒女情感的灰色地帶。
這也是製作團隊的初衷——
讓觀眾想起自己的子女或父母,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
但這共鳴,帶著刺。
當年邁的母親終於自由,送走了遠赴他鄉的女兒,老太太晶雅歎了口氣。
一直陪著她的老閨蜜喜慈,低頭說:
是啊,我們都成孤兒了。
語氣帶著無奈,也夾著怨。
對於親情,全劇中這句臺詞最一針見血——
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正的和好,只會是在臨死前。
網友@井井說——
“以前總覺得韓劇沒有日劇對人性刻畫的細膩深刻,這一劇真的刮目”
編劇既讓幾個老人像年輕人一樣,去愛、去闖、去鬧、去搞笑。
也用同樣輕鬆、達觀的姿態,讓她們坦然面對病、死那些沉重的事。
終於有部劇,不再把老人當做年輕主流群體的陪襯。
它填補的空白,也讓年輕人明白——
老和死之間,還隔著一段人生。
北漂南漂各種漂的我們,
逢年過節寄點東西的我們,
通幾分鐘電話就沒話說、匆匆掛斷的我們,
看完是不是心頭一熱,愧得很。
嗯,想看的,去A站掏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