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再一次心動,Moto Z 上手(外觀篇)

什麼是心動?

如果你心動過,我就不用再去描述;

如果你沒有心動過,那“心動”二字之於你,就像是你從未抬頭看過的天空,再多的描繪仍是無解。

我喜歡數碼產品,瞭解得算不上專業,但卻是真心的熱愛。喜歡感受科技發展帶來的感官刺激,喜歡那些優秀的產品設計所帶來的前衛體驗。

對於我來說,設計優秀、功能出色是數碼產品是最為理想的狀態。有一些產品,第一眼看到,就能為之心動,產生強烈的購買衝動。然而遺憾的是,智慧手機普及之後,“公模”式的設計如火山爆發之勢噴湧而出,忽略設計感的產品瘋狂增長的同時,個性卻在慢慢的泯滅。不管是撞衫還是撞機,都是一種尷尬,也是一種相互貶低。

能夠讓人為之心動的手機越來越少。

也許由於第一台手機便是 Moto 的 C650,個人對摩托羅拉有點“先入為主”,但是在我接觸手機的這十餘年內,摩托羅拉絕對是我心目中的百變之王。憑藉著純粹的極客風範和創新精神,數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 Moto 人發明了數不清的黑科技,創造出了無數經典產品。摩托羅拉在技術上敢於創新、材質上捨得用料的探索精神一直深得我心。

今年 6 月 10 日淩晨(美國三藩市時間 6 月 9 日上午),以“讓想像力生長”為主題的聯想第二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在美國矽谷舉辦。幸運的是,喜愛摩托羅拉十餘載的我,能夠收到邀請參加這次聯想大家庭的聚會,親臨現場第一時間看到 Moto Z(摩磁)系列智慧手機和 Moto Mods 模組的發佈。雖然之前在網路上已經曝光了不少 Moto Z 的渲染圖,但是熟悉 Moto 的朋友應該已經習慣了 Moto 的手機永遠是曝光圖“醜絕人寰”,真機上手卻讓人驚歎的規律!居然可以帥成這樣?不科學!

拿著 Moto Z,很自然地讓我想起了摩托羅拉以前的兩款經典產品:里程碑 Milestone 和刀鋒 Razr。首先在外觀設計方面,它們都有著類似的風格:機身線條分明,硬朗,大氣沉穩。而且這三台機器的推出,都在各自的時代裡,給大家帶來了顛覆與震撼。

里程碑系列:側滑蓋全鍵盤、擁有 854*480 的高清解析度,再加上全新的 Android 作業系統,一經推出,多少人為它驚歎!而里程碑也同樣是我踏上數碼發燒路的一個開始。回想當年,我影響了周邊共 14 位親朋好友買了里程碑。每次出去吃飯遊玩,坐成一排都拿著一樣的手機,那場景甚是壯觀。其中一位摯友說如果有一天科技發展,摩托羅拉的手機只剩下里程碑上半部分的螢幕那般薄就好了,當時我只是淡淡一笑。很慶倖的是如今 Moto Z 做到了,遺憾的是他卻沒能親眼見證。

2011 年,有一個數字,有一個經典,有一個系列:傳承超薄的設計理念,以每一毫米的至臻苛求打造出 7.1 毫米銳薄機身,率先顛覆智能手機的厚度局限,新刀鋒 RAZR 來到了大家的眼前。黑色與灰色的配搭使刀鋒硬氣冷酷充滿科技感,而桀驁紫 RAZR 跨越了暖色和冷色,創造與眾不同的情調。RAZR,是摩托羅拉的一個標誌,讓我不得不愛。

Moto Z 的整體設計,也同樣具有非常明顯的超現實華麗感以及先鋒藝術表徵。融入美式輕奢的許多元素:有文化感、有奢靡感,還不乏自在與情調。尤其是黑色版的機身背面,整體視覺效果非常豐滿,色澤與質感隨著角度變換而各有不同。波紋鋼線條的加入,也使得 Moto Z 比其它金屬材質的機器多了一分典雅大氣。

也許有朋友覺得這種風格顯得過於濃重,且具有一絲挑釁的味道。但是,摩托羅拉的作風,不就是在潮流之中一再反潮流麼?

Moto Z 機身厚度雖然僅有 5.19 mm,雖然並未延續 Moto X 系列精巧的曲線後蓋設計,但正常握持沒有一絲割手的感覺,而且也不會有滑落的不安感受。極具質感的邊框與金屬背殼及前面板 2.5D 水滴螢幕的銜接也同樣十分順滑。雖然纖薄,手感卻依然如此優秀,這一點是讓我非常意外的。

機身的正面一直是摩托羅把手機這兩年爭議最多的地方。由於聚集了攝像頭、閃光燈、麥克風、四個紅外線感應器、距離感應器和光線感應器,還有分別位於螢幕上方的集聽筒與揚聲器為一體的長條開孔,以及下方的正方形指紋模組和 Logo,Moto Z 的整個前面板顯得異常“熱鬧”,尤其是白色面板更為明顯。而黑色面板能起到一定的隱藏效果,讓整體的視覺效果好一些。

在此想說說 Moto Z 

的指紋識別:雖然官方並未告知準確的識別速度,只用了 “Instantly” 來形容,實際體驗確實很快,識別率也不錯,手上沾有少量水也可以解鎖。熄屏手指輕觸即可直接解鎖進入系統介面,亮屏時輕觸則熄屏,這個功能挺實用,也同時解放了電源鍵。

說到電源鍵,其按壓的段落感,材質的觸感與質感都非常棒,而且 Moto Z 系列電源鍵、音量鍵位置的排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進,更適合握持時的操作。

Moto Z 機身上方可以看到白色的天線帶、一個降噪麥克風開孔還有卡槽。海外版是單 Nano SIM 

卡 + TF 組合,國內則改為了“與或卡槽”。

機身下方僅有一個 USB Type-C 這種被視為未來市場主流的介面。這種介面優勢很明顯,更加纖薄的設計、更快的傳送速率、更強悍的電力傳輸以及雙向資料傳輸等。最打動人心的特點就是正反兩向隨便插,徹底解決了 “USB介面永遠插不准” 的世界未解之謎。至於缺點呢,當然也很明顯,在 Micro USB 依舊占主導地位的如今,以親身經歷告訴你,想要完全放心地使用,最好多買幾條資料線,以備不時之需。

Moto Z 機身並沒有耳機插孔,想聽音樂的話可以通過藍牙連接或者通過 Type-C 轉接線再連接耳機來實現。至於為了極致纖薄而犧牲耳機插孔這種設計到底值不值得?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只取決於用戶自身的使用習慣吧。

Moto Z 的後蓋則是最具話題性和吸引力的部分了!Moto Z 採用的高強度波紋鋼,除了高硬度起到防護作用之外,還可以與凸起的攝像頭更牢固的配合並固定 Moto Mods 的磁力吸附。

外接豐富的 Moto Mods 功能模組便可通過後蓋下方整齊排列了 16 個金屬觸點實現各種功能,已經亮相的有 JBL SoundBoost 音樂模組、Insta-Share Project 投影模組、TUMI Power Pack 電池模組和 StyleShell 時尚背殼等。看起來僅是一台手機,實際上卻可以 do anything. 變電腦,變投影儀,變鍵盤,變移動音響……這就是 

Moto Z!

↓Moto Mods模組

摩托羅拉最具代表性的 Moto Maker 私人定制服務在 Moto Z 系列被取消,但同樣提供了多款時尚後殼可供選擇,包括木質、真皮到防彈尼龍等。通過磁力吸附,無需關機或移除任何部件即可完成裝卸改變手機外觀。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購買時尚後殼,從此 Moto Maker 交給自己動手直接完成,輕鬆變裝。用更加簡便的方式給予使用者“選擇的權利”。

↓StyleShell時尚背殼

↓紅色尼龍款

↓水曲柳木質款

↓木塞紋木質款

↓黑色皮款

↓本色皮款

Moto Z 的外觀分享篇先到此告一段落,至於這款機器的性能表現以及 Moto Mods 的功能介紹,待正式發佈後再與大家慢慢分享。總之在這個智慧機大眾臉的時代,這款外觀具有脫俗的優雅氣質,功能也同樣突破想像力脫穎而出的 Moto Z,讓我再一次心動,這壺“好茶”我願意花時間慢慢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