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部好片我一直捨不得安利

有一部電影Sir一直沒寫。

因為捨不得寫。

這個導演,Sir等他出手很久了。

上一次是《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直接看傻。

這位導演叫讓·馬克·瓦雷。

他的新作,今年四月在美國上映,叫——

破碎人生

Demolition

故事嘛,很特別。

好像在講情感,但又不像。

好像在說失敗,也不太像。

主角像壞人,又像好人。

明明穿得西裝革履,又可以一秒變成敲牆民工。

這導演是不是好調皮?

來,我們開擼。

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男主,是一名成功的投資銀行家,在岳父開的公司上班。

一開場,他的人生就破碎了——

妻子遭遇車禍身亡,還是他親眼目睹。

Sir提醒你,這不是普通的治癒片。

因為男主,一點一點一點……

都不傷心。

妻子的屍體就躺在停屍房。他在意的,是帥氣皮鞋上殘留的血跡。

醫院的自動售貨機壞了,他還有心思寫投訴信。

之後,無論是參加妻子葬禮。

還是在悼念妻子的晚宴,他都面無表情,一副找抽的臭臉。

是你老婆死了好吧!裝也得裝一下啊!

岳父以為他在硬撐。

特地找他聊心事,安慰他。

結果他一個字都沒聽進去,還討論了一下餐廳的空氣品質。

我才明白過來,因為這裡空氣好

下屬以為他悲傷過度,進來表示同情。

他嘛……好像沒事一樣,立馬開始工作了。

尼瑪車禍不是你一手策劃的吧?

再後面就是要謀奪遺產了吧?

還真不是——這片壓根就不是犯罪片的節奏。

他只是感覺不到悲傷。

但妻子一死,他也立馬變成行屍走肉。

好矛盾的男人。

想緬懷一下妻子,卻連一滴眼淚也擠不出來。

回憶起與妻子認識的歷歷過往,還說根本不瞭解她。

茱麗葉是個好姑娘,心地善良

她在智障兒童學校工作

但她別的方面

我並不真正瞭解

最後下了個簡單粗暴的結論——

我並不愛我老婆

你要說,這是什麼爛故事啊,哪有這種怪人啊!?

噯,真有,還不止一個。

機緣巧合,他認識了一個單親媽媽,也是個怪人。

有愛她的老公,有孩子,不算很富裕,但也不擔心窮。

但她也活得失魂落魄,和男主一樣。

兩個怪人認識了,世界就不一樣了。

出乎意料的合拍,關係進展神速。

一起去沙灘旁的馬戲團,看荒廢的旋轉木馬。

男主在短短幾日之間,換了個人。

這簡直就跟狗血愛情片一毛一樣啊喂……

但是!

他倆可沒上床!

為啥?因為本片的導演是讓·馬克·瓦雷啊,他才不講狗血的故事。

他擅長的,是找一個獨特的切口。

讓你意外地看見:

哦,對啊,這才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個人生活的陰暗面啊。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他創造了一個攜帶著滿滿負能量,卻硬氣地抵抗著愛☆禁☆滋☆禁☆病的牛仔。

《涉足荒野》裡,他創造了一個為忘卻離婚傷痛,而獨自遠足的中年婦女。

他一直喜歡的故事,就四個字:

獨自對抗。

還不是那種你一眼即明的勵志對抗。

也不是那種你會鼓掌喝彩的獨自奮鬥。

瓦雷的主角,如果放在現實生活裡,說不定你會罵TA傻叉。

就像這片的男主角一樣。

他們總是活在誤解、鄙視、一潭死水的氛圍裡。

一點都不完美,渾身臭毛病。

他們遇到一道生活的坎,還要孤獨地走出來,毫無外界助力。

在《破碎人生》裡,妻子的去世,其實並不是這道坎。

他的坎,是老婆死了,我卻哭不出來。

他真的不愛自己的妻子嗎?

不,他不愛的人,是自己。

他對一切都漠不關心。

“不是我的椅子,我就不關心”

這就是你要說的?

這句話此後也多次出現

當女主問他為何與自己不愛的人結婚時,他回答——

不知道,那樣不費腦筋

對火車上遇到的陌生人,他態度敷衍,完全不給對方臉。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只是臨時想到的

工作貌似高大上,其實他沒有任何熱情。

如果生活沒變化,男主本來發現不了什麼,肯定還以為自己特幸福,特高大上。

而妻子的死,讓他徹底清醒了一把。

但光清醒有什麼用?

沒有出口的清醒,才真的痛苦。

看看導演是怎麼高明地描述這一切的——

男主發現自己上半身感覺麻木,於是去醫院做CT。

這一整片好像都是(感覺不到)

結果醫生告訴他:你的心被吉普賽蛾(一種蟲)吃掉了。

還尼瑪有這種魔幻的心電圖!

怎麼辦?

他嘗試各種找刺激的方式——

火車上,跟人聊到一半,突然站起來,一把拉停火車。

在大街上跳稀奇古怪的舞。

最後終於找到一個神經病愛好。

拆東西。

從家裡的冰箱拆起。

再到辦公室的電腦。

甚至公司廁所的門。

無所不拆。

最後小東西已經滿足不了他,他還跑到工地,打義工拆房子。

命題作文啊,同學們。

影片的英文原名Demolition,意為拆毀,破壞。

編劇布萊恩·斯普最初的靈感,就來源於年輕時做過的拆遷工作——

我揮動大錘,砸碎窗戶,砸裂天花板,砸倒圍牆。然後建築工人才能把他們重新組合到一起。

男主的岳父在片中無意間說出了,拆東西的哲理——

如果你想修好什麼

就要拆分開來

檢查一切部件

然後才能再次組裝起來

很明顯,當一個拆遷工是很有前途的。

拆,是為了建;毀壞,是為了重組。

男主的新愛好,是他"拆解"生活的一個具象化反映。

他開始變了。

一開始,他拆完冰箱是這個鳥樣。

然後他天天拆,這手藝,就開始好看了。

所以這麼講故事,才是真的冷靜。

導演一點不喜歡煽情,正相反,他喜歡壓著情緒。

作為一部特殊的治癒片,所有本該挑動觀眾情緒的場景,導演都選擇了最平淡的方式。

男主老婆車禍身亡,沒有血腥鏡頭,沒有痛哭流涕。

只有一條沾血的床單。

男主和女主之間的情愫,也不落俗套。

親熱的畫面,是通過剪影遊戲完成的。

這可不是真親熱,只是用手比個親吻的動作,和過家家差不多。

比起高亢的、歇斯底里的瓊瑤式抒情,導演更相信暗流湧動的力量。

不僅是情緒,導演埋起細節來,簡直就是心細如發。

隨便數幾處。

一,男主經常看一個電視節目,是猴子泡溫泉。

開頭提到男主職場被岳父培養,而臺詞正好暗合了男主內心的不滿。

而到了最後,也是猴子泡溫泉。

男主卻看出了其中的親情溫暖,一個人在黑暗中忘了神。

二,喜歡操心的妻子,遺物中有一堆便利貼。

妻子死亡當天,他回家看到便利貼,無動於衷。

影片最後,他在車上再見到便利貼,哭了。

三,這可能是全片最小的細節,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

最開始,男主起床,壁櫃上的照片,是自己。

最後,起床時,照片已經換成了妻子。

兩個畫面,機位元角度未動分毫,光暗色調相差不遠。

但男主的感情,已經產生天壤之別。

通過這些細節的逐漸堆壘、革新。

男主終於走出閉環。

在Sir看來,這其實不是一個怪人的故事。

這是一個時代的故事。

男主,很像王朔筆下的“橡皮人”。

當你一旦認清事實,你就永遠無法否認,回避,自欺欺人了。我帶著我那副慘白,發著橡皮光澤和質感的面孔走在街上,任何人哪怕是白癡也能一眼認出我的非人。

——《橡皮人》

據說,還真有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提出過一種和“橡皮人”類似的病症——

“職業枯竭”(job burnout)。

特徵是情緒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價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無成就感。

看到沒,這不是個例,恰恰是現代一種普遍的社會病。

高壓、重複的生活,讓我們獲得虛假的安全感。

我們都習慣了欺騙自己。

火車上的陌生人,在捏造自己的人生。

女主也在欺騙自己,告訴自己應該滿足。

她的同性戀兒子,反而是整部片最勇敢的人。

如果說別的治癒片,是引導人走出悲傷的陰影。

那麼《破碎人生》的不同,則是讓主角走出自我欺騙的陰影。

悲傷,反倒成了清醒的良藥。

你以為自我欺騙這件事,跟你無關?

仔細想想,這件事你每天都在幹。

然後你剁手,發誓,明日複明日。

那根本沒什麼卵用。

身為這個高壓社會中的凡人,我們都有內心陰暗的一面。

區別在於——

你有沒有勇氣,把一切推翻、拆散,再重建?

最後,想看的,回復破碎人生,送上汁源。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