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箍桶匠|祖孫三代都是圓形重症患者

不講套路的東西多了去了,你以為商家開店就一定要迎合客戶需要嗎?

你喜歡方形物件?

老闆,幫我打造一套方木櫃

才不嘞~我們只做圓形!

一直都覺得圓形的東西做起來很讓人頭痛,總是會搞的方不方圓不圓的,最後自個兒還特焦慮。

有一類匠人叫做“箍桶匠”,他們用他們的無限耐心與精巧手藝為世間留下了很多珍貴寶藏!

箍桶匠又稱圓作木匠,舊時漢族民間專門製作與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為箍桶匠製作的馬桶、腳盆、米桶、鍋蓋等家什都以圓形為主,以示與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區別。

熙熙攘攘的人民路與王天井巷之間,有一條因范氏義莊而聞名蘇州的東西向街巷,不同於兩側主幹道的喧囂,粉牆黛瓦的低矮小房靜靜地將巷子包裹得幽深。剛踏入巷口,“吱吱”的木工聲便傳入耳中,抬頭望著一線天一般的天空,仿佛走進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行當的崢嶸歲月。

秦興福就是這一帶遠近聞名的老手藝人,其與老行當打交道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一個甲子。作為蘇州城最後的箍桶家族,他將衣缽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世代居住的家也成為了蘇州城唯一能聽得到傳統手工制桶聲音的場所。​

一杯早茶下肚,81歲的秦興福拉開了新一天的光景。這個在蘇州城赫赫有名的箍桶老師傅,至今依然堅守著祖傳的事業。13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做木桶的他,這份手藝已經伴隨他走過了67載春秋。 “我花了六七年的時間系統地學習了刨、鑿、鋸、釘等基本功,之後逐漸愛上了這門手藝,雖然箍桶又費體力又不掙錢,但我從未想過轉行。”

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箍桶手藝,而立之年才真正下定決心子承父業的秦金財,對這份工作也充滿了興趣。“採用傳統工藝制一隻小小的桶,光工序就有開料、推刨、開眼、鑽釘、落底、箍桶、上油等近二十道。儘管市民對木桶的需求大不如從,市面上也出現了大量機器生產的木桶,但我認為傳統工藝唯有堅持才不會暗淡。”如此匠心才成就了如今的百年老店。​

過去,箍桶匠大多是挑著工具上門招攬生意的,按照桐廬人的傳統習俗,離家十裡以內一般早岀晚歸,而十裡以外路程就得宿東家了,故有俗語“十裡癟路,十裡黑路” 之說。​

當年那些以製作這些家什為生的箍桶匠們也逐漸的隱退了,一則需要箍桶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生意也不太容易攬到做;再則箍桶是個苦手藝活,現在的年輕人誰都不願意學,後繼乏人,這門箍桶技藝也將瀕臨失傳。

-THE END-

轉載自@竹蘭裡資訊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