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小安媽問泡媽,“小安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家都特別寵著他,只要遇到一點小困難他就喜歡耍賴皮逃避。我覺得不能再這樣嬌慣下去,想讓他有更多機會鍛煉。比如,送他去寄宿幼稚園,讓他受點挫折,這樣會不會對他有點幫助?”
說到讓孩子受點挫折,很多家長會想到的是:
像小安媽媽一樣,送孩子去寄宿學校;
讓孩子去吃苦,去野外訓練;
批評孩子;
懲罰孩子,讓他罰站;
......
讓孩子受點挫折初衷是好的,但應該是一點一滴的,而不是在他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就讓他面臨高強度的“挫折”。一小男孩小時候因為太過調皮,所以被父母送到練習武術的寄宿學校。因為學校的學習強度太大,每次打電話他都是在訴苦,可是父母還是堅持讓他在那裡修心養性。正是因為這段經歷,他總是抱怨父母太過狠心,日後他跟家裡的關係慢慢疏遠。
家長想讓孩子受點挫折無非是希望他能變得更加堅強、自立。但是過於刻意的挫折,只會讓他覺得不知所措,變得更加脆弱,與你的出發點背道而馳。真正讓孩子受點挫折,應該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斷提高他的抗壓能力。
讓孩子受點挫折,需要的是順其自然
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挫折了,所以家長不需要再刻意為孩子製造挫折,應該學會放手讓他自己去體驗生活中的挫折。生活中都有哪些困難呢?
3個月,孩子艱難地練習抬頭;
4個月,一次又一次練習翻身;
6個月,學著自己坐起來;
9~10個月,開始跌跌撞撞地學著走路;
......
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卻是一個個挑戰。對於這些挑戰,家長應該放手孩子自己去探索、學習。如果你在孩子摔跤前“及時”而“明智”地制止他,那他以後要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去瞭解摔跤的疼痛。就像小雞孵化出殼時,需要自己吃力地一點一點啄破蛋殼,才能爬出來。有人覺得小雞可憐,便幫小雞把蛋殼掰開。可人們很快發現,這些“被”順利出殼的小雞過後多是病怏怏的,而那些自己啄破蛋殼艱難出殼的小雞,卻個個強壯。
所以,讓孩子受點挫折,不是讓他生活在你的羽翼保護之下,而是放手讓他有機會去體驗生活中的真實的問題,通過你教給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不斷戰勝每一個困難。
當孩子遇到挫折,我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不要刻意為孩子製造挫折,放手讓他去體驗,並不是意味著當他遇到困難時我們就袖手旁觀。無論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要讓他明白,父母會一直在他的身邊,我們的愛就在他觸手可及的地方。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需要我們的支援和鼓勵,而不是各種埋怨和指責;他需要的是中肯的意見和方法,而不是我們的命令和指示;他需要的是對結果客觀的分析,而不是敷衍的態度。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會:
首先,給他一個擁抱,表示理解他的難過和傷心;
其次,和他一起面對困難,分析問題的根源,用我的經驗引導他,給出我的建議,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
最後,尊重孩子的決定,鼓勵和支持他。
很多困難是被我們誇大了,所以我們總是為孩子擔驚受怕,但其實讓孩子受點挫折,這對他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可以幫他建立抗擊困難的自信和樂觀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