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我們一直在吐槽說智慧機已經到了創新的瓶頸期,但不可否認的是,從iPhone 4發佈至今,每年我們仍能尋找到幾項富有代表性的創新技術。比如2015年由Galaxy S6 edge帶來的曲面屏,2016年有iPhone 7 Plus搭載的雙攝像頭。
事實上,廠商們對於智慧機功能的創新從未停止。一方面,這是廠商行銷上的需要,商業的本質要求廠商不可能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新技術的成熟需要時間的積累,突破性的技術自然是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完善。
但是消費者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進行等待,因此才會普遍感覺智慧機的創新似乎已經停滯。好在2017年,智慧機市場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革命性技術創新,也就是全面屏技術。
高屏占比=全面屏?
前有小米MIX開路,在LG G6,三星Galaxy S8的強大影響力下,全面屏技術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出道”了。當然,說是全面屏技術似乎並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應當是高屏占比機器。可我們也很驚訝的發現,對於屏占比的計算,各個廠商給出的測量方法並不相同。這也就導致即使是同一部產品,在不同的計算方法下其屏占比也有不同。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認識屏占比呢?
對於屏占比的計算,著實是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目前,大多數手機廠商在計算手機屏占比時,利用的公式是“螢幕元件面積/前面板面積”。這樣的計算方法貌似合理,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現實。我們知道,液晶屏由於技術問題,其兩側一定是有“黑邊”存在的(液晶屏的BM區)。可黑邊是不可能進行任何顯示的。
因此,屏占比的準確演算法應當是“螢幕實際顯示區域/前面板面積”。好比小米MIX,按照第一種演算法其屏占比應當是91.3%。但按照後一種演算法,則應當是83.6%。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上述演算法並不適用於曲面屏手機。原因也很簡單,曲面屏手機的曲面面積並不好計算,其對實際顯示效果的説明也很難以進行量化分析。因此,對於曲面屏手機,我們取其螢幕的最大橫截面面積來做為實際顯示面積,用“橫截面面積/前面板的面積”計算屏占比。
在這樣的計算方法下,如三星Galaxy S8的屏占比計算為84%。但是,其真正的屏占應當是高於這個數值的。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儘管Galaxy S8的屏占比低於小米MIX,但實際顯示效果Galaxy S8卻不遜於小米MIX。
某種意義上,屏占比是一個“新詞”。如果仔細回憶便很容易發現,在功能機時期,從來沒有任何一家廠商提到過這個詞。屏占比一詞是伴隨著大屏智慧機而出現的詞彙。儘管小編無法考證究竟是何人在何時以何種心態創造了這個詞,但很明顯,屏占比是一個為行銷而創造出來的詞彙。
高屏占比是優勢還是劣勢?
試想,高屏占比能帶來什麼呢?高屏占比的實際好處在哪裡呢?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手機宣傳其屏占比高,也就意味著螢幕大,邊框窄。手機的視覺衝擊力高。無論是觀看視頻還是進行遊戲都有著先天的優勢。
高屏占比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將單手可操控性這一主觀感受進行了量化。我們知道,隨著手機螢幕的尺寸越來越大,其單手操控體驗是愈發糟糕。很明顯,如何在螢幕尺寸與單手握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成為了一眾廠商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高屏占比機器,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在保證螢幕尺寸的同時,又保證了單手操作的絕佳體驗。
廠商在宣傳中,自然是不能只提單手操控體驗優秀的(畢竟消費者無法直接感知)。但是,如果將其轉化為紙面上的數字(屏占比),是否直觀了很多呢?
如今還有一種觀點,即屏占比越高,手機越好。顯然,這是一個偽命題。智慧機的屏占比高,顯然是能顯示出智慧機廠商深厚的設計功力。但要記住的是,優秀的智慧機體驗是很多專案綜合作用的結果,顯然不是僅僅依靠屏占比一項就能決定的。
最簡單的,有一種言論表示,高屏占比的機器極具美感。這顯然是一個因果顛倒的結論。要知道,並不是屏占比決定美感,而是美感決定屏占比。如今市面上也有著不少設計極為出色的機器,它們的屏占比也不高。優秀的設計與高屏占比之間,並不是絕對的正相關。
高屏占比機器也會帶來一定的誤觸問題,這是任何一部智慧機產品都無法避免的。雖說隨著防誤觸演算法的不斷改進,高屏占比機器的誤觸問題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但廠商不同,實力也不同,並非所有的智慧機廠商都能夠拿出有效的演算法。這一點,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或許很難能得到解決。
結語:
目前來看,屏占比即將成為一個新的行銷熱點。當部分廠商將屏占比作為作為行銷噱頭時,自然會忽略手機的其他問題。因此,消費者是不能迷戀屏占比,更不能將高屏占比與優秀畫上等號。說到底,還是要理性看待。
智慧機發展到今天,急需新一輪的變革。我們也一直在說,智慧機的設計已經面臨瓶頸。但全面屏設計的出現,貌似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不久之後,我們就能夠見到隱藏了感測器,屏占比達到100%的機器了。那時,智慧機又將出現哪些新的變化呢?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