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東西這麼大口氣,敢叫萬壽果?


說到萬壽果,如今可能所指並不只有一兩款物種,像木瓜、獼猴桃、桃子、花生、核桃等都可以被稱為“萬壽果”,因為這些東西確實有著人們不容忽視的營養價值。但今天,我們要提到的是另一物種——拐棗,現在只記得很小的時候吃過,味道有點甜但也有點澀,後來便在我腦海裡慢慢淡忘。

基本資訊:

拐棗為陽性樹種,生向陽山坡、山谷、 溝邊及路旁或栽培,主要分佈陝西、江西、安徽、浙江、廣東、福建、湖北、湖南、廣西、河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拐棗古今有許多雅號:萬子梨、蜜屈律、山林果、木蜜、木珊瑚、雞距子、雞爪子、萬壽果、金鉤子、金鉤梨、梨棗、枸、雞爪梨、雞爪蓮、臭杞子、蓮慶、糾結子、長壽果等。萬壽果樹是稀有樹種,為木本植物,樹高五至十幾米不等,果樹每年入春開花,10月果實成熟,果實形態酷似楷書“萬”子,故稱之樹為萬壽果樹,果則為萬壽果,果實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漿,無果核,種子裸☆禁☆露在果肉之外,味漿甜略有甘澀,亦可做湯,湯味獨特醇香。果實有益氣補血功效,老少皆宜。

形態特徵:

拐棗果實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嫩枝、幼葉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後脫落。葉片橢圓狀卵形、寬卵形或心狀卵形,長8-16釐米,寬6-11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常不對稱,邊緣有細鋸齒,表面無毛,背面沿葉脈或脈間有柔毛。兩義式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小,黃綠色,直徑約4.5毫米;花瓣扁圓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果柄肉質,扭曲,紅褐色;果實近球形,無毛,直徑約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果實形態似萬字元"卍",故稱萬壽果。
萬壽果廣泛分佈各地,為陽性樹種,生向陽山坡、山谷、溝邊及路旁,或栽培;分佈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河南等省。


萬壽果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蘋果酸鉀,經霜後甜,可生食或釀酒,俗稱"拐棗";果實入藥,為清涼利尿藥,並能解酒;"拐棗酒"能治風濕症;木材硬度適中,紋理美,供建築及制傢俱和美術工藝品等的用材。

分佈狀況:


拐棗分佈很廣。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日本、朝鮮、俄羅斯也有生長。拐棗適應環境能力較強,抗旱,耐寒,又耐較瘠薄的土壤。它喜歡陽光,多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溪邊、路旁或較潮濕的山坡丘陵。常與其它常綠、落葉闊葉樹種混生。如土壤深厚肥沃、潮濕,能迅速生長。定植後一般3~5年開花結果,10年左右進入盛果期,一般每株產果梗10~25公斤。


我省陝南秦巴山區是拐棗的密集分佈區,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有許多人工栽培拐棗,而且還生長著許多野生拐棗。由此推斷,秦巴山區可能是拐棗的原產地之一。拐棗是陝南秦巴山區一大特產,這裡不僅資源豐富,而且產量多,果品大,品質優,味道佳,其含糖量要比別處產的高2%~3%。其品種在陝南秦巴山區主要有紅拐棗、綠拐棗、白拐棗、胖娃娃拐棗和柴拐棗(多為野生)等5種。以白拐棗和胖娃娃拐棗兩個品種較佳,果大、味好、產量高,耐貯藏。整個陝南秦巴山區拐棗的分佈、數量和產量,尚待普查。僅旬陽縣拐棗年產約200萬公斤,平利100萬公斤,華縣約5萬公斤。
藥用價值


中藥屬性


拐棗具有醫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其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等均可入藥,中藥稱其果實為枳椇子。其藥用最早見於《唐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味甘、性平、無毒,有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葉,止嘔逆,解酒毒,辟蟲毒"。拐棗果梗釀制的"拐棗白酒",性熱,有活血、散瘀、去濕、平喘等功效。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於醫治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症。特別是對地下、井下、水下、潮濕環境下從事工作和勞動的人,更具有保健作用。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

古書中對其解酒毒,有很多趣聞記載。陸璣《疏義》雲:"……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甕中,酒化為水也"。元代《本草衍義補遺》中記有:"一男子年三十餘,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乃服補氣血之藥,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熱如故。此乃氣血虛,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須雞距子解其毒,遂煎藥中加而服之,乃愈"。《本草綱目》中也記有:"枳椇,《本草》只言木能敗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實,其功當亦同也。按《蘇東坡集》雲:眉山揭潁臣病消渴,日飲水數鬥,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消渴藥愈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醫張肱診之。笑曰:君幾誤死。乃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濕,作十許丸,用棘枸子(枳椇子)煎湯服之,遂愈。問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土不制水而成疾。

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飯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解酒果花木毒。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多不佳。故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其木汁入藥,可治狐臭。《本草綱目》載有一例雲:"用橘枸樹(即拐棗)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於五月五日雞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顧,即愈"。此說帶有迷信色彩,可能有些玄虛。
食療作用
1.醒酒安神 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有機酸,既能擴充人體的血容量,又能解酒毒,故有醒酒安神的作用。


2.通利二便枳椇子含有大量水分、葡萄糖、有機鹽、脂類物質,具有促進尿液排泄,加速腸道蠕動等作用,故能通利二便。


3.祛風通絡止痙 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鈣和枳椇子皂甙,具有中樞抑制作用,能夠抗驚厥,防止手足抽搐痙攣,可用來治療風濕痹痛麻木之症。


4.止渴除煩,補充營養 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果糖、有機酸、無機鹽、維生素等,能生津止渴,清熱除煩,並能給人體補充養分,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5.降血壓 近年來研究發現,枳椇子中含有麥草堿、B-哢啉、枳椇甙C、D、G、H、鼠李堿等,具有抗脂質過氧化和降低血壓等作用。
文獻論述


1、《荊楚歲時記》:"辟蟲毒。"


2、《唐本草》:"主頭風,小腹拘急。"


3、《本草拾遺》:"止渴除煩,潤五臟,利大小便,去膈上熱,功用如蜜。"


4、《滇南本草》:"治一切左癱右瘓,風濕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絡。小兒服之,化蟲,養脾。"


5、《滇南本草圖說》:"補中益氣。痰火閉結於胸中,用此可解。"


6、《綱目》:"止嘔逆。"


7、《新修選錄》 :"味甘,平,無毒。主頭風,小腹拘急。"


8、《本草綱目》 :"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拓,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扭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


9、《本草再新》 :"味甘,酸,性平。無毒。入心、脾二經。"


10、《本草拾遺》 :"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用如蜜。"


11、唐陸璣《詩疏》:"南山有枸杞。枸樹山木,其狀如櫨,一名枸骨…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古語雲枳椇來巢,言其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


12、宋·蘇東坡 《眉山集》 :"揭穎臣病消渴,日飲水數鬥,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消渴藥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醫張肱診之。笑日:君幾誤死。乃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潤,作十許丸,用枳椇子煎湯吞之,遂愈。問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土不制水而成斯疾。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少。水飲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制酒果花木。枳椇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多不佳。故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


13、元代《本草衍義補遺》中記有:"一男子年三十餘,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乃服補氣血之藥,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熱如故。此乃氣血虛,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須雞距子解其毒,遂煎藥中加而服之,乃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